最近發現一件頗有趣的新聞。
服務業大缺工我知道,所以最近台灣政府在開放僑外生也能參與飯店的工作。
PS.僑外生簡單來說是指來從海外來台灣留學的僑生和外籍學生。
結果呢?政策上路四個月,申請人數——掛零。
沒錯,就是零。連一個人都沒來嘗試一下。
無論哪裡的大學生最常見的打工選擇,多半是餐飲業或補習班助教或咖啡廳的工作。這些職缺不僅時薪相近,還能練練口條、消磨時間順便賺點小錢還不錯。所以當政府開放「房務員」給僑外生,讓大家在畢業之後繼續成為基層,這點忽略了大學生普遍不願投入基層勞動的現實,導致政策推廣熱度遠不及預期。
許多僑外生來台,除了體驗生活,更主要是為了學習專業技術。不管是工程領域、商管課程,或者設計、語言等專業,飯店的工作似乎無法在履歷上留下太多亮點。對於僑外生而言,他們更希望擁有能提升職場競爭力的經驗,而不是單純藉由勞力獲取收入。
如果真心想解決台灣觀光住宿業的房務人力缺口,或許與其讓僑外生「從零開始」,不如直接鎖定那些已經在房務領域有經驗的人才進行「挖角」。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的住宿業和台灣規模相近,許多人已經有數年相關經驗,甚至熟悉飯店運作流程和清潔標準。
政府與企業如果能合作,提供友善的簽證政策、具競爭力的薪資和完善的工作保障,不僅能有效補足人力缺口,還能促進跨國勞動力的流動與交流,為台灣觀光產業注入更多活力。畢竟,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誰來做」,而是找到「適合的人」來做。
政府之所以會推出這樣的政策,主要是出自於解決「勞力短缺」的迫切需要,加上認為僑外生正值年輕、體力充沛,或許能補足缺口。然而這個用意對僑外生來說,卻顯得有些「不合胃口」
當然,我不否認還是有僑外生希望去飯店工作,接觸外國人、練習語言,甚至增進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對某些人來說,這可能是個能結合工作與學習的好機會。
但是……大部分僑外生的重點並不在「拖地」、「鋪床」這些事上。他們的期待更加明確,更集中學習專業技能,帶回原本國家發展。他們希望所學能夠應用於當地的職場,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加分項」。工程專業的學生期待的是進入工廠或科技公司實習,掌握技術操作;而商管學生則希望接觸真實的企業管理經驗。對他們而言,「房務員」這類與專業發展不直接相關的工作,無法成為回國後的核心競爭力,自然吸引力大減。
再來,通常有條件出國留學的孩子們(不說都用獎學金的),家境可能會比較小康一些,不太會想要孩子在國外當基層勞動力。
正因如此,「申請掛零」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總而言之,「開放僑外生當房務員」這個政策掛零並不是僑外生偷懶或看不起基層勞動。相反地,它暴露了現實面:大學生(包含僑外生)對自身未來的期待、台灣住宿業人力短缺的根源,以及政府政策缺乏誘因之間的落差。
如果政府真的想讓僑外生在台灣發揮所長,那就應該更多地傾聽與觀察,拿出讓人心動的條件,而不是「政策開放」就期望奇蹟般地填補人力缺口。
畢竟,台灣的觀光業再怎麼閃耀,也得靠合適的人在對的位置上,一起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