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的人力資源(1)

更新於 2022/05/2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陣子,因為港澳條例等的修正,以及又等等的反彈,最後再等等等的擱置下,暫時告一段落。筆者個人對這爭議是沒多大關注,但其中有一個論點,倒是讓人頗感興趣,這論點就是「台灣缺工、需要移民」。
嗯,這是哪個派系提出的不重要,提出的人是真相信假相信也不重要,筆者這個系列想來認真,但沒有任何學術論文參考與根據,也不想搬統計資料來嚇人。畢竟,重點向來是資料怎麼解讀,不是那個人力資源、學歷資料。(你也可以解釋為沒資料鬼扯蛋)
在此,筆者也想要先提一下,少子化、人力資源缺乏的問題,是最近出現的嗎?不,幾十年前,在台灣大量引進外籍勞工,以及仲介外籍新娘那年代就有了,很多現在所謂缺工的說法,拿以前的論點來改一改,幾乎沒有變。而政府完全沒有做什麼嗎?其實很多,只是都沒用。
說白一點,就是這類政策方法要是有用,可以有效紓解台灣各大小企業缺工的問題,早就解決了。就是因為各國案例跟台灣施行過的成效,都沒有想像中的有用,甚至是無效,才會弄到今天這樣。
這系列,筆者也不會提聽過,曾經與各年代參與政策的老師談過的解方。每個年代都有當下覺得有用,也真的去推的作法,只是後來發現吃這個沒用、吃那個也沒效,或者說是有效但很微小。拿這些算內幕八卦來談,筆者唯一可以解釋給大家聽的,大概只有:
「每個年代的執政黨、相關官僚、學者,通常沒往後的支持者,想像中那麼神機妙算,都以解決燃眉之急為主。」
在討論缺工前,筆者在這系列,想從很不一樣的方面去解釋,這跟自己過去業界經驗有點關係,以及現在教書匠看到的現象,綜合起來的獨斷解釋,各位可以不要信,因為完全沒有參考資料可以查。(就是天橋下說書的概念)
全部都屬於自己的綜合經驗與分析,沒有客觀性與同儕專家審核,就只是篇部落格心得。好,正文開始。

台灣是缺「人」還是缺「工」?從教育界說起

人力資源缺乏,在台灣被講了幾十年,但自從戰後嬰兒潮,加上這批人的小孩後出現少子化,出生人口從每年40萬人以上,逐年遞減到現在不足20萬人。這用膝蓋想也知道會出現問題,只是問題到底是缺乏人口,還是擔心缺乏未來勞工?
缺人口,移民的確可以有效解決,缺工則還要看各行各業的實際狀況,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問題。
總之,少子化是確定的現象,單純就人口來看,第一個衝擊的就是義務教育單位,往後十幾年等學生畢業進入職場,才會有下一階段的勞工問題。所以逐年下降的人口數,教育單位怎麼應對?教育業難道沒有所謂的「客戶變少」問題嗎?
筆者先用教育業中的鐵飯碗狀況作引。
教育界客戶變少,卻沒發生勞工問題,原因很簡單,縮減班級人數就好。每班50人以上降低到30人以下,就可以把實質上少掉一半就學人口,應該會失業的公職教育業者,整個無縫接軌下去。教育業的基層教師是搞定了,但管理職缺跟升遷機會,顯然不會因為班級數量不變,只是減少學生數就能平衡,所以擴增學校數量,就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聽來很蠢,好像只是為了教育業人士?不,這也有為了學生的意義存在。帶過班的老師應該都曉得,每一個人可以顧著的學生數量就那麼多,人數越多就會讓帶班品質下降。做過管理職也曉得,學校越龐大的管理成本就越麻煩,想要做什麼就越遲緩。換句話說,這種降低每班平均人數、增加區域學校數量的做法,對學生來說其實是好事。
經歷過近30年教育現場轉變的老師,應該很多方面都心有戚戚。老師對學生的態度逐年轉變,從丟考卷追進度,到其他非考科的重視,加強學生性向、職涯探索等等。有跟快退休,又經歷各行政職的主任、校長談過,就會明白這所言非虛。表面上是社會整體變化了,但確實如此嗎,還是有什麼業務上的理由?

負載不能只看表面數據,非量化因素會讓判斷失準

真正的理由,是每一個老師的總和負載量下降。
以前學生太多造成的問題,不是表面的師生比太低(這個指標其實也很有問題),造成課業傳授的壓力,而是相應而來的繁重業務,造成老師無其他心力去照顧學生課業以外的問題。
現在每班學生人數下降緩和,讓老師可以有餘力去處理非課業方面的事務。也就是,一直在講的教學正常化,在「每單位老師可負擔事務總量」太高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筆者後來才發現,為什麼許多做研究的學者,始終都認為業務過多這問題不大。這裡不是在酸學者迂腐,單純只是因為做社會研究,抓數據去分析的學者,通常沒有在第一線教過書,所以對各種事務的「繁重程度」、「心理壓力」欠缺認識。
根據研究,說因為壓力大才亂吃的,其實是你自己平常就愛吃。(編)
簡單講,可以量化的時間、業務量好處理,無法數字化的心理層面,才是主導教育業對於總和壓力的來源。而這些沒有去實務操作過,知道真正困難點在哪,通常無法理解。可以理解的老師,通常不需要多說,講兩句話大家就有共感,所以導致無法量化。

教育工作已漸進發生性質革命

怎麼說呢……
就教學上來說,課業傳授通常是「最輕鬆」的,因為每年內容不會大調整,教幾年後經驗夠了,「授業」往往最不花心力。會花心力的,扣除上級單位交辦的各種指標、活動、試驗性教學,都是處理「人」的問題。
人的問題,不是恐龍家長很多或是學生變更皮了這種說法喔,這是非常狹隘的面向。最麻煩的,是老師「不僅僅只是顧課業」而已這一項,隨著時代演變,教師對於學生的人生方向、職涯探索,都有越來越重的需求,更不要提現在學生感情萌發越來越早,而教師也不再反對學生戀愛,轉而從輔導跟對話著手。(可以解釋成人太多時只能丟考卷,其他禁止不准推出學校外就搞定)
這造成的狀況是,的確表面上課務變少,但其他非課務面的事務反而變多。照理來說,這些業務應該是交由學務處、輔導處等單位去處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因為特殊專長的教師數量根本不足,光是輔導處要安排每班的職涯探索課程,就吃掉負責人大部分的心力。
簡單說,就是導師跟其他專任教師,幾十年下來,是靠著每年逐步增加這些額外業務,溫水煮青蛙,才分散了壓力。筆者有問過好幾個快退休的(現在已經退了)的前輩,他們都有表示過,以前只要單純管進度跟考試,現在還要協助一群小朋友的「人生相談」。
有趣的不是這個,是很多學長姊都是聊到一半,才突然想到:
「我們是從哪年開始,越來越在乎這些?」
歪著頭,實在想不起有哪個部長,還是哪些政策,讓基層教育工作產生質變。也就是,根本沒有單一主導者這回事,轉變都是慢慢且不自覺的變化,就算是筆者回頭看10年前的狀況,別說是學校了,補教業也變化極大,後來才參與的根本不知道原來那麼OOXX。

教育業為何能慢慢調整人力資源

綜合下來,我們會發現,教師這個行業,會辛苦的部分一直沒有多大變化,處理的就是活生生的「學生」。只是過去能夠承載學生量過高,加上社會要求就只是考試,所以根本不去處理其他部分。而現在的狀況則是把原本的工作量,從純課業逐年分散給了其他方面。
不辛苦的部分呢?其實也沒多大變化,筆者還沒進學校前,在產業界也常覺得教師還蠻閒的,真的去做才發現……是真的很閒,跟業界的各種奇怪問題相比。不過,這是不合理的嗎?
也不能說不合理,能夠當教師的人,若以當年考試分數反推,其程度都是全國級別的優秀考生,同等級的人去產業界工作,平均薪資會比學校高不少。學校環境的好處是穩定,薪資逐年調整,空餘時間就是那麼多。不過理論上你處理學生事務,如果負責到底,每周末大腦需要休息的程度,跟其他產業界比沒差到哪。因為學生事務對教師來說,很多都是義務,是這份穩定工作跟退休金附帶的責任,不爽就不要做(老師)。
講這麼多,怎麼人力資源變成談教育?
各位有沒發現,教育界並沒有在幾十年前就謀劃今天的狀況,多數上層人士都改變不了龐大的教育單位,只能逐年漸進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之所以不劇烈,也是對應的社會需求沒多大改變罷了。教師整群人不去變化,是因為社會對於學生要求,本來就沒多大改變。

非國營產業受外部因素影響,人力需求會急遽變化

人力資源要有突然性的破壞,必須是學生人數明年就腰斬,教師員額當然會有很大的超額。不然每年變化5%,實際狀況就是教師會將各種業務分散化,或者是「發掘新工作」,在教育上的新工作,更像是把純課務移轉到學生各項事務,以及根據教育理論,「執行原本該做卻沒做的」,例如照顧學生的情緒。
意即,台灣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之所以出現狀況,很少是瞬間出現的,這類變化極大的狀況,出現在中國磁吸效應暴增、金融海嘯出現等重大事件,所造成突然性的大規模失業、風暴後突增的缺工。我們可以想想,這些狀況會出現在哪種產業?又是怎樣教育程度的人最容易受到影響?
我們用教育業來當基準,就會發現非國家保障工作機會的產業,都會有突然的變化,而在台灣又常常身不由己,是外國環境發生改變,不是自己想要去變。但把這些突然上升下降的變化,抓起來看個平均值,可以用來解讀一個大方向的趨勢嗎?
我們又幾乎可以說,人力資源問題根本就是一個自然平衡,學校平衡得好是因為鐵飯碗,加上教師這個行業的社會地位高(只當過老師的不要反對,你不知道社會平均來說對教師有多尊重)。
整體來說,就是穩定跟風險。

可以用受教人數,簡單的區分是否缺工?

但從教育業也可以看到一個很深刻的現象,那就是就業務量等等來說當然是沒問題,但真正出狀況的是,當學生數量變少、國家勞動人口也少,可納稅量看來也會變少,只是因為社會轉型後有高產值高繳稅的行業,讓可用在教育上的稅收,幾十年下來可說沒多大變化,所以才可以撐住教育業。這也可以說是國民重視教育,並不希望大砍教育預算的結果。
不然,我們聽教師退休金將會讓教育破產幾年了,怎麼都還沒發生?
這不是論述錯誤,是台灣發展一直都很好,有閒錢去撐住這個結構。
筆者要說的是,沒有國家支撐其他產業,或是在國家經濟衰退後必須被砍到的國營、半國營行業呢?其人力資源架構的調整,顯然不能像教育業這麼緩慢。
那麼所謂的缺工,到底缺的是什麼工?
筆者只不過跑了一兩個縣市的中小代工廠,就發現到各種不同的產業,連同支援、供應鏈等等,根本就不能用「藍領總數」、「大專以上人口」這些去看。畢竟就教書匠的眼光,這些勞工之所以會進入這行,都有非常多的理由與不得已。
所以再問各位一次,我們真的可以用單純的教育程度人數,去簡單區分缺工這件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全新一季EP.8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AUKUS」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買賣潛艇的概念 後面講什麼基於和平、維護秩序,不用太在意。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8:澳洲AUKUS戰略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大部分同學在這邊遇到的問題不是看不懂,是背不起來,元素性質、名詞解釋,弄到昏頭轉向,所以太容易弄錯。欸,筆者只能說,加油。不是放生,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最大最大的部分,是卡在各校進度不同。理論上,108課綱後,這章節的所有特性、定義,應該要力求簡單明瞭,不要太過混雜到學生無法理解。
每週一更新:教育文化、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書是怎麼來的呢?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總成, 有經驗、也有知識理論的部分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7:為什麼要讀書? 新番內容: 人活著好好的,為什麼要讀書?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全新一季EP.8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AUKUS」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買賣潛艇的概念 後面講什麼基於和平、維護秩序,不用太在意。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8:澳洲AUKUS戰略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大部分同學在這邊遇到的問題不是看不懂,是背不起來,元素性質、名詞解釋,弄到昏頭轉向,所以太容易弄錯。欸,筆者只能說,加油。不是放生,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最大最大的部分,是卡在各校進度不同。理論上,108課綱後,這章節的所有特性、定義,應該要力求簡單明瞭,不要太過混雜到學生無法理解。
每週一更新:教育文化、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書是怎麼來的呢?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總成, 有經驗、也有知識理論的部分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7:為什麼要讀書? 新番內容: 人活著好好的,為什麼要讀書?
讓我們從討論議題本身開始,就像系列第一篇提到的旅行問題,在資金有限下、某項交通工具停駛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選擇。不是一直停留在偏好上,堅持討論省時的優點,而根本不管現在飛機停飛、高鐵停開,繼續反對開車、搭客運下高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在外國人眼中與在臺灣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當有人說臺灣很「醜」時,往往是將臺灣與其他自認為很「美」的地方來做比較。文章提到了臺灣的街景現況,包括管線到處接、隨處張貼廣告和塗鴉、走沒幾步路就有電箱、電線杆等。並從城市規劃、理想的居住環境缺乏共同的認知以及外國人看的不一樣等角度進行探討。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各位如果已經選擇了人力資源(以下簡稱HR)這個領域,是否曾經思考過,在未來的企業組織和環境變革中,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HR專業人士呢? 最後,他們就把簡報時間賣給了最終得標的人,賺到兩千多塊美金。原來,在有名大學演講的時段是很值錢的。 接下來就切入正題了。本文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Thumbnail
這是一篇從去年就想要發表的一篇文章。 我們今天來談論「水資源在台灣」,中部地區於四月份開始實施供5停2 限水的政策 (桃園地區似乎也減壓供給),平均1~2年就會於新聞媒體中得知缺水的嚴重性,但我們其實都知道台灣長期是缺水的,嚴格來說是「多雨缺水」。
Thumbnail
《火神的眼淚》之所以能靠著穩紮穩打的劇情、演員們精采的詮釋而深入人心,導演與編劇絕對功不可沒;因此,【好•嗑電影】也特別邀請本劇導演兼編劇統籌-蔡銀娟、編劇-曾群芳,分享如何從無到有,將這部優質戲劇帶到觀眾面前。
Thumbnail
2015年剛到德國的我,得上一堂由政府部門規定的『文化融合』的課程(德國人們的謹慎實在是讓我佩服,五體投地。)所有準備來德國長期居住的『移民』們都得上的課,而課程中有很大的一部份就是在『垃圾分類。』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在外國人眼中與在臺灣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當有人說臺灣很「醜」時,往往是將臺灣與其他自認為很「美」的地方來做比較。文章提到了臺灣的街景現況,包括管線到處接、隨處張貼廣告和塗鴉、走沒幾步路就有電箱、電線杆等。並從城市規劃、理想的居住環境缺乏共同的認知以及外國人看的不一樣等角度進行探討。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各位如果已經選擇了人力資源(以下簡稱HR)這個領域,是否曾經思考過,在未來的企業組織和環境變革中,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HR專業人士呢? 最後,他們就把簡報時間賣給了最終得標的人,賺到兩千多塊美金。原來,在有名大學演講的時段是很值錢的。 接下來就切入正題了。本文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Thumbnail
這是一篇從去年就想要發表的一篇文章。 我們今天來談論「水資源在台灣」,中部地區於四月份開始實施供5停2 限水的政策 (桃園地區似乎也減壓供給),平均1~2年就會於新聞媒體中得知缺水的嚴重性,但我們其實都知道台灣長期是缺水的,嚴格來說是「多雨缺水」。
Thumbnail
《火神的眼淚》之所以能靠著穩紮穩打的劇情、演員們精采的詮釋而深入人心,導演與編劇絕對功不可沒;因此,【好•嗑電影】也特別邀請本劇導演兼編劇統籌-蔡銀娟、編劇-曾群芳,分享如何從無到有,將這部優質戲劇帶到觀眾面前。
Thumbnail
2015年剛到德國的我,得上一堂由政府部門規定的『文化融合』的課程(德國人們的謹慎實在是讓我佩服,五體投地。)所有準備來德國長期居住的『移民』們都得上的課,而課程中有很大的一部份就是在『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