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力資源(6)

2022/06/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也就是,傳產的缺工,本質上是應該要有能力C的來當作業員,而能力C的人會覺得薪資低不願意來,或寧可去打工,所以不找外勞就補不足這個缺口。而理論上平均B的人進來做幾年可以當到管理職缺,但現實是看學歷雇人,卻因為高教擴張後學歷貶值,導致「過去B能力的學歷,現在只有C能力」,人進去後實際上能用的很少。
缺工的本質是不匹配,不是真的缺人缺到爆炸,不然照道理說應該沒有失業率,顯然就不是這樣。
那麼,我們開放外勞,或是開放外籍白領來台有意義嗎?嗯,坦白說,筆者的看法是,會覺得開放白領較有意義的就是雙標思維。
我們在罵藍領階層的工作,說這些傳產老闆就是不想付夠高的薪資,或是想把教育訓練外包,才會找不到人。那白領等管理缺難道就不是?引進外籍金融人才,是當台灣相關科系訓練不出人嗎?
把高階管理經理人當成一般白領,就跟把台積電作業員當作電鍍廠勞工一樣都藍領看待,被人白眼也是活該。雙標指的就是這樣,一樣勞心勞力,但工作內容性質就不同啊,怎麼可以當成一樣?
筆者看多了,講到中高階的白領工作,往往會有各種需求以專業之名提出,所以開放外籍高階人才很合理。但到了藍領工作,就變成壓榨外勞,不想出足夠的薪資給本勞。

不只藍領,學歷通膨同樣造成白領缺工

這很鮮也很瞎。用匹配的角度去看,其實就是以前去商務型企業的人,大約都是平均B以上,有個A未來要當主管沒問題。換算比例就是PR80以上的人從業沒問題,PR95的去當主管也OK。現在用人口算,除以各行各業人力總數,每年大概還是有個上千個這種人,而這些走高階商務型企業,每年職缺開出來有遠遠超過這個數量?
就沒有啊。
人明明夠,那為啥還缺工?難道找不出幾個強者可以當儲備幹部?
當然可以,就還是缺工啊。為何?
問題一樣,我們太習慣把學歷跟能力畫成等號,以往是平均B以上的人去做這種高階商務,跨國流動,現在高教擴張後就等於說同等學力中有很多是平均能力只在B的下緣。也就是以往只能當基層的,現在被當成幹部水準,而真正幹部程度的都以為自己是跨國頂尖人才,外語能力好的都出去。有些人被戲稱就是國外的打工仔,只是薪水比較高,不是沒有道理。
跨國流動,可以解決單純的薪資期望水準,但無法解決學歷通膨造成的能力落差問題。歐美等條件比台灣好的國家,若有白領人才能力算是平均B以上的,不給主管缺才不會來台灣;只有基層服務能力值的人,在台灣就可以找到了,你讓這種人來幹嘛?也就是如果我們開放的對象,能力跟台灣本地的差不多,那麼所謂的引進人才,多半是搞不清狀況。
白領跟藍領一樣,台灣人去新加坡可以理解,怎麼反過來就會以為有人甘願屈就?

台灣人都想去歐美了,香港人為什麼要來台灣?

今天要讓中階以上的白領人才來台,在台灣換算能力平均B,薪資條件要比他在本國更好才會願意來台灣,顯然我們認知的歐美日等,不大會有這種人。所以筆者看到一般人在討論時,有工作經驗的會認為,要開放也得是對俗稱的馬華,也就是多少具備中文能力,薪資與生活條件平均較低的東南亞人,才具有吸引力。會來的人,能力可能就達A,在他國內找不到更好的,而來台灣的門檻又低,薪資條件也夠。
不然的話,國內就有這種人,只是你薪資要給比較高,那為何要引進外國人力?
前陣子認為可以給港澳人士來台,大多問題出在此,也許有算到難民逃難時降低要求的可能,但嚴重忽略掉文化面問題。會認為來台灣不算屈就,可以在台灣終老的,以港澳人士來說,其能力會在哪個範圍?以他們的外語能力,恐怕會更想去歐美國家,台灣只是中轉地。反之,能力不足者在台灣,是能找到多少他心中期待的工作,或者是乾脆搶原本台灣同等級的人力工作?
所以,問題出在匹配,不是真的缺那個人,如果我們目的是要維持高教,保持大學有足夠學生,那開國際班比較合理,而非開放移民。要開放移民,就得用移民本身的條件,諸如國家忠誠度與貢獻去評判。(編:指放寬港澳人士來台就學及居留的限制,見教育部宣布「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修訂「香港澳門居民來台就學辦法」等相關新聞。)

缺工、低薪、過勞,一切都是人力不匹配造成的

單純就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說,台灣的缺工屬於產業結構改變,以及高教擴張產生的向下螺旋,磁吸了原本應該會入行的年輕人(編:高職生變大學生,不想當藍領)。
另一種磁吸,是科技業把相關人才供應鏈吸走,好比說有一個工程公司,他的管理人力是平均B就可以勝任,但科技業把這種人吸走,讓工程公司必須找平均只有一兩項B的堪用人才,或是找兩個這種人去填補。問題是,這類有一兩項B的人力,以往會出現在更小的代工廠,屬於中堅熟手或是組長,這類人不見以後,就變成這些代工廠只能往下找能力更差,平均是C的人。
這也不只是製造業,光是之前台積電擴廠產生的工班問題,就聽到一堆鬼故事,導致北部的一些工程品質下降。但為了要維持水準,應該大舉擴增這些建築勞力,讓學生都去做工?你確定嗎?
要說工作往下找不是問題,問題是找來的人能力不足以擔任此職位,除了造成其他人麻煩外,薪資也不可能一樣。即便薪資不變,調薪跟未來的升遷也會很慢,讓當事者感到更不公平。
這連鎖反應,就是變成以往A能力的人,在大型跨國企業、科技電子尖端產業中,領到的薪資雖然在台灣屬於前段,但全球化下看到的是其他國家更好的條件,而自己優異的能力卻無處發揮。
而B等級的人進了以前是能力A才能坐的位置,辛苦但產出不符,公司的整體營運收入都可能下降,當然不可能有以往的待遇。長期來說就是讓B等級的人認為,明明身為管理職,要做的事情那麼多,薪資跟工作條件比不過以前,憤恨不已。
到了C呢,平均C的進去以前B的工作,無法多工處理,只能單線思考跟反覆作業,工作強度跟不上,工廠就得找那些能力B的管理職下去幫忙,或是找兩個能力C的去負擔,但薪資調低。前者讓上段的人更加惱怒,後者則是讓這層級的人感到不公。

一個低階工作消失,但低階人力還存在的社會

其本質,都可以回到整體產出上,如果我們讓能力A的去做能力A的工作,B的匹配B、C的匹配C,不就完美?
問題就不可能,先不提這是非常靜態且不流動的社會,造成的不公會不亞於過去威權時代的族群與職業差。實際上教育水準提高後,台灣人平均而言,本就會希望下一代過的更好,習慣工作不要往下找。
而這衍生出的麻煩,是產業會走向黃昏,國內的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其變化將會難以估計。不要以為筆者是右派,主張徹底市場自由決定,假定完全這樣做,台灣第一個被犧牲掉的就是農業跟部分輕工業。
俄烏戰爭還記得嗎?大家都看到了,某些尖端產品失去廉價原物料來源,或是國內不生產的東西,又該怎麼辦?
這不是說所有產品都要國內生產,喝牛奶要去養頭牛,不要凡事都滑坡。
而是,你總要讓國內比較低階的人力,有地方去吧?無限提升的結果,你還是會回到效能上,低階人力能做的工作跟產出當然是比較低,而我們的下一代,難道全部都高階人才,沒一個低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