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設大學

含有「廣設大學」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7)針對教育部教改30年專題報告,以大學開設新生名額、整併招生、文憑貶值與公私立普大科大資源差距四大主題,點出410教改後,教育部預警性不足、政策反應緩慢、配套不全等問題。
Thumbnail
放眼世界,目前的先進國家,據我所知,沒有這樣升學率100%的 廣設大學錯了嗎? 錯了,而且問題嚴重到,目前許多教學困境,都因此而生 1.厭世代的無動力殭屍學生...
Thumbnail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Thumbnail
avatar-avatar
hann k
笑死那我1993年就大學畢業了,至今超過三十年那時候大學多難考,可以也畫個表格圖嗎?而且我是頂大的,謝謝
其實筆者大學時,學長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講我們,仿佛我們就是最差的一代。然後20年過去,換我們說新來的更差,所以到底哪裡差?
Thumbnail
我個人認為算是人的心裡想法,過去學生會把糟糕的事件已時間漸漸淡化,而順便用過去優秀的與近代的學生對比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avatar-avatar
S判
缺工的主因不單只是收入低,工作無聊且缺乏成就感又綁死所有時間才是重點。當一份工作錢少、事多、時間長、又不是你有興趣的工作時,請問除了別無選擇的人以外,誰想做?更別提傳產家族企業居多,一堆情緒管理跟公司管理都有問題的高層,我剛出社會時第一份工作就是傳產品管,三個月內看公司雞飛狗跳我就趕快跑了。捫心自問一下,當你是個有很多選擇的年輕人,你真的會想進傳產領30k不到的薪水、每天加班還要狂被罵+情勒、一下班就是洗澡睡覺的生活嗎?如果真的找不到人就想辦法搞自動化,AI出現就是為了解放人類雙手。雖然搞自動化的前期投入高,但缺工的問題繼續往後也只會越來越嚴重,不解決這問題就是只能慢性倒閉。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歐美等條件比台灣好的國家,若有白領人才能力平均B以上的,不給主管缺才不會來台灣,只有基層能力的,他在歐美國內就可以找到了,讓這種人來幹嘛?也就是如果我們開放的對象,能力跟台灣本地的差不多,那麼所謂的引進人才,多半是搞不清狀況。白領跟藍領一樣,台灣人去新加坡可以理解,怎麼反過來就會以為有人甘願屈就?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潘百億
我自己吸收裡解的大意是: 「以前年代A、B、C能力的工作在勞動市場裡各個供需平衡,但是現代因為科技進步導致能力門檻只要C的工作大量消失,所以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的理想公式便不再適用了。」 而現在主要人力資源問題有: 1.教育改革與大學普及化升級了現在Z世代的學歷還有見識,但是讓全民平均實力能力從平均C提高到B的情況卻沒有成效,所以許多能力只有勉強B或平均C的人會因為自身的學歷對自己的能耐產生錯誤估計。 2.台灣現在的就業市場沒辦法提供太多機會給「能力值C」的人,雖然產業升級,進行別人難以取代的「高科技業」固然能夠帶來很好的外銷優勢,但是就現實來看,沒有一個國家所有的學生跟就業人口的能力都是能夠上台清交成碩或是進台積聯發科的 如果想要真的讓教育實現「適才適所」的理想,唯二的做法就是積極加強教育成效,把能力C的學生拉拔到平均B的程度,或者廠商妥協放棄產業機械化,讓出能力C的職位,但是這樣產業能賺到的錢不可能會比機器人工作高,所以能力C的員工能達到的薪水通常也不會多高。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潘百億
我是私立大學的二年級生,第一次拜讀您的文章,從這個系列的(1)讀到現在這篇,您在文章所表達的好多觀點見解都很一針見血又白話易懂,像是「現代大學生不願意去『以前高職生做的工廠』的理由 和 學歷膨脹造成社會刻版印象的衝突」就完全說中了我的迷思,讀完文章後我的感覺就像被提醒自己是被蒙在鼓裡一樣,雖然有點殘酷難以接受,但是這是真話,而且不是一位空有學歷卻沒有實際去「田野」看過實際情況的專家說的話。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