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不管是古代跟現代都是貧富差距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raw-image


北宋時期因商業經濟發達,土地與房產成為重要的投資品,導致炒房現象普遍

高需求加上有限的土地供應,進一步推高了房價

房價與所得比高達200倍

通貨膨脹情形嚴重就跟現在一樣

raw-image



就連蘇東坡的租屋生活,他晚年靠變賣字畫買房,反映了就算是名人,也受限於當時高房價的壓力

這跟現代一些高房價地區年輕人無法靠儲蓄買房一樣

宋朝經濟繁榮導致城市化進一步加劇,人口流動性提高,住房需求急劇上升

也誕生出大量類似現代房仲的職業

幫助買家和賣家完成交易,促進房地產市場的活躍

宋代的房價高昂與現代"台北天龍國"的房市現象幾乎一樣


raw-image




就連打房政策都類似

1.宋仁宗天聖七年,宋政府推出"限購第二間房子"

2.地方政府會限制土地或房屋典賣的數量(類似降低貸款成數)

3.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耕地和居民住宅的基本使用權,以免過多土地被富人用作非生產性投資(自住優先權)


raw-image



4.運用一些妖怪時事讓百姓情緒波動恐慌因而影響房價(就像現在新聞的利空跟利多)

朱熹提到"宰執亦是賃屋",說明就算高官收入豐厚,也未必能夠負擔高房價

宋代地方限制土地交易的做法,與現代政府透過提高首付比例、降低貸款成數等金融手段達到相似目標。這些手段的效果多半只是暫時壓抑市場熱度,但資金充裕的富人能迅速調整投資策略,繼續壟斷資產

古代還不是民主國家都已經試過打房,最後都只是把成本轉移到窮人身上

宋代的房價調控政策與現代政策幾乎一樣方向,但結果還是不如預期

反而可能將成本轉嫁給基層民眾

無論是宋代還是現代,經濟政策都必須在資本與人性間尋求平衡。然而,當結構性問題根深蒂固,政策僅能起到修補作用,無法徹底改變現狀。

這正是“人性慣性的軌跡”

經濟與社會中的不平等會隨著時間累積,並逐步內化為體制化問題。古代可以透過戰爭或改朝換代重新分配資源,但現代的民主社會中,制度更注重穩定性,這使得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更加複雜且緩慢。

換句話說,歷史總在重複,只是形式不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財經咖啡因的窩
4.4K會員
1.9K內容數
投資心理學的核心地位 心理情緒交易占比70%:掌控交易勝率關鍵 市場波動常常引發人性的兩大情緒:貪婪與恐懼。這些情緒會驅使投資者做出非理性的決策,例如在市場高點追漲、在恐慌時拋售。 成功的投資者懂得對抗情緒,以理性和規劃來取代本能反應。 "市場上的成功,往往來自做不自然的事"
財經咖啡因的窩的其他內容
2025/05/01
《道德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意思是:真正圓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有所缺失,但正因為這樣,它才能長久運作而不毀壞。 真正充滿的器皿,看起來像是空的,因為它保留了彈性,才能持續使用而不耗竭。 這段話放在投資市場
Thumbnail
2025/05/01
《道德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意思是:真正圓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有所缺失,但正因為這樣,它才能長久運作而不毀壞。 真正充滿的器皿,看起來像是空的,因為它保留了彈性,才能持續使用而不耗竭。 這段話放在投資市場
Thumbnail
2025/04/30
主觀價值理論在經濟學的重要觀點 「物品的價值並不在於它花了多少成本製造,而在於使用者認為它對自己有多重要。」 有人願意花5萬元聽演唱會,追求流行娛樂 有人願意花100萬元買包包,追求品牌榮耀 有人願意花1億元買一幅畫,追求藝術境界 所以生活中的價值,根本就沒有統一標準,只有誰信不信
Thumbnail
2025/04/30
主觀價值理論在經濟學的重要觀點 「物品的價值並不在於它花了多少成本製造,而在於使用者認為它對自己有多重要。」 有人願意花5萬元聽演唱會,追求流行娛樂 有人願意花100萬元買包包,追求品牌榮耀 有人願意花1億元買一幅畫,追求藝術境界 所以生活中的價值,根本就沒有統一標準,只有誰信不信
Thumbnail
2025/04/28
在人性歷史的長河裡,400年前的鬱金香泡沫,不過都只是400年後每一個金融風暴的翻新版。 每一次的市場瘋狂,無論金融行情的名稱、時間、商品如何變化,本質上都是人性的反覆上演。 這正是「明斯基時刻」的啟示: 明斯基泡沫模型為: 位移: 一場突發事件(如資金寬鬆、戰爭)激發人性的情緒波
Thumbnail
2025/04/28
在人性歷史的長河裡,400年前的鬱金香泡沫,不過都只是400年後每一個金融風暴的翻新版。 每一次的市場瘋狂,無論金融行情的名稱、時間、商品如何變化,本質上都是人性的反覆上演。 這正是「明斯基時刻」的啟示: 明斯基泡沫模型為: 位移: 一場突發事件(如資金寬鬆、戰爭)激發人性的情緒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北宋時期因商業經濟發達,土地與房產成為重要的投資品,導致炒房現象普遍 高需求加上有限的土地供應,進一步推高了房價 房價與所得比高達200倍 通貨膨脹情形嚴重就跟現在一樣 就連蘇東坡的租屋生活,他晚年靠變賣字畫買房,反映了就算是名人,也受限於當時高房價的壓力 這跟現代一些高房價地區
Thumbnail
北宋時期因商業經濟發達,土地與房產成為重要的投資品,導致炒房現象普遍 高需求加上有限的土地供應,進一步推高了房價 房價與所得比高達200倍 通貨膨脹情形嚴重就跟現在一樣 就連蘇東坡的租屋生活,他晚年靠變賣字畫買房,反映了就算是名人,也受限於當時高房價的壓力 這跟現代一些高房價地區
Thumbnail
5月新青安申請戶數跟貸款還是創新高 預售屋市場的交易件數也是創高 6月開始有央行第二棟降低成數跟財政部的新青安切結書等到7月公告在看是不是有降溫 目前看起來是不會影響太多買房的節奏 主要都是首購跟預售市場,第二間後的貸款難易度要怎麼變嚴格都不是這次的房市重點 ### 台灣在金融海嘯發
Thumbnail
5月新青安申請戶數跟貸款還是創新高 預售屋市場的交易件數也是創高 6月開始有央行第二棟降低成數跟財政部的新青安切結書等到7月公告在看是不是有降溫 目前看起來是不會影響太多買房的節奏 主要都是首購跟預售市場,第二間後的貸款難易度要怎麼變嚴格都不是這次的房市重點 ### 台灣在金融海嘯發
Thumbnail
面臨高房價而打房不是台灣的專利,你知道南宋也愛打房嗎?台灣的高房價一直是眾矢之的,因此無論房地合一稅與囤房稅2.0政策的推出,都引起廣泛的討論。
Thumbnail
面臨高房價而打房不是台灣的專利,你知道南宋也愛打房嗎?台灣的高房價一直是眾矢之的,因此無論房地合一稅與囤房稅2.0政策的推出,都引起廣泛的討論。
Thumbnail
台灣的房地產投資,過去幾年來,無論什麼樣的政經環境或是國際情勢,通通只有上漲這個選項,於是乎越來約多人加入炒房行列,但這也讓貧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世代對立! 勳仔本身雖然也有房產,不過主要以自用為主,讓勳仔來聊聊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並且幫年輕世代發點聲吧!
Thumbnail
台灣的房地產投資,過去幾年來,無論什麼樣的政經環境或是國際情勢,通通只有上漲這個選項,於是乎越來約多人加入炒房行列,但這也讓貧富不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世代對立! 勳仔本身雖然也有房產,不過主要以自用為主,讓勳仔來聊聊台灣的房地產投資,並且幫年輕世代發點聲吧!
Thumbnail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 35年前就已經有上一代的人抱怨房價過高了 但這都跟市場無關,鈔票往哪走就是方向 重要幾個發起運動的人也早就都有買房置產了,跟著抗議的也只是成為過客 現在的年輕人就會納悶,35年前抗議高房價幹嘛?明明跟現在比就很便宜,這就是每個階段都有一批人複製一樣的人性思維 而
Thumbnail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 35年前就已經有上一代的人抱怨房價過高了 但這都跟市場無關,鈔票往哪走就是方向 重要幾個發起運動的人也早就都有買房置產了,跟著抗議的也只是成為過客 現在的年輕人就會納悶,35年前抗議高房價幹嘛?明明跟現在比就很便宜,這就是每個階段都有一批人複製一樣的人性思維 而
Thumbnail
前(109)年疫情開始延燒台灣,認真思考如果要為了學區買房,勢必要提前個幾年,裝潢要時間、找工作要時間,盤點自己的身家則是進行式; 去(110)年痛定思痛,美國實在太邪惡,反覆操弄幾次QE,沒有借款、槓桿的人會輸很慘,那麼還是加入遊戲(不過連續升息的這個時間點,又跟當時不同...)
Thumbnail
前(109)年疫情開始延燒台灣,認真思考如果要為了學區買房,勢必要提前個幾年,裝潢要時間、找工作要時間,盤點自己的身家則是進行式; 去(110)年痛定思痛,美國實在太邪惡,反覆操弄幾次QE,沒有借款、槓桿的人會輸很慘,那麼還是加入遊戲(不過連續升息的這個時間點,又跟當時不同...)
Thumbnail
現代社會進步迅速,萬丈高樓平地起,大家都想挑一個好的地點來買房,無論是考量居住品質、交通距離,又或是位於鬧區,人們在挑選房屋時往往會有很多考量以及顧慮,但這些條件都過濾完才赫然發現──口袋並不如想像中的深,高品質的房屋往往伴隨著高價格;交通方便房子往往也伴隨著高價格;而位於鬧區的房子好像也便宜不到哪
Thumbnail
現代社會進步迅速,萬丈高樓平地起,大家都想挑一個好的地點來買房,無論是考量居住品質、交通距離,又或是位於鬧區,人們在挑選房屋時往往會有很多考量以及顧慮,但這些條件都過濾完才赫然發現──口袋並不如想像中的深,高品質的房屋往往伴隨著高價格;交通方便房子往往也伴隨著高價格;而位於鬧區的房子好像也便宜不到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