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沈 建 宏(如蒙轉載,懇請註明作者出處)
想用看影音的方式?請點這裡:
年關到了,懷疑自己上年度都在鬼混摸魚嗎? 請相信自己,你這一年一定有值得慶祝的成長,以及值得感謝自己努力的地方。
我在 2025 年的開年已經完成 24 年的回顧,
並提出四大領域超過 30 項成長與感謝。
我的 2024 年回顧,提出30 餘項的成長與自我感謝。你也可以。
這個篇文章詳細介紹了 10 個思考的進路,幫助你反思並寫出鼓舞自己持續前進的年度回顧。 我分別從 ① 應有的心態調整、② 可以回顧的具體資料、③ 視野顆粒調整三大方面給出具體案例。
古人說:旁觀者清。我們身在自己裡面的時候,很難看清楚自己。
不妨跳脫出去年的自己,假裝今年的你跟去年的你是不同的兩個人,從現在的自己回看過去的那個自己。
拿我在美國當拉丁文助教為例。
現在要我們突然來一段英文介紹自己,就會很緊張吧?
想像一下,你的老闆要你一整年都用英文去教另一個語言?
我在美國的時候被指派要用英文(第二語言)教拉丁文(第三語言)。當時我認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滿心只擔心自己英文表達能力不好,學生會睡著或是學不到任何東西。
在我結束一年後,我卻收到兩個成績最好的學生的稱讚。一個說:「你想太多了,你是我在肯塔基大學遇到最好的老師。」
學年末,道別前,收到我最好的學生的感謝卡片。別人眼中的你,可能比你自己想的優秀。
另一個寫了一張卡片給我,說我教給她的文法分析方法,他覺得很受用。
所以,你可能把自己想糟了!
試著抽離出來,假裝你自己是別人,你可能會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表現。
不過,既然抽離出自己來看自己,我們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呢?
在假裝自己是他人看自己後,第一個要避免的眼光就是《魔戒》裡的咕嚕。
咕嚕眼中的自己總是非常不堪。厭惡自己也不會讓人喜歡。
咕嚕眼中的自己總是非常不堪。厭惡自己也不會讓人喜歡。
咕嚕為了霸佔跟駕馭自己無法駕馭的魔戒,最後心智扭曲產生嚴重的解離人格。
我們在片中可以常常看到他與自己的對話,總是充滿了惡毒的語言。
「你是騙子!」
「你是小偷!」
「你沒救了!」
我們在觀照自己的時候,要避免像咕嚕一樣,把自己當作鞭撻、打擊的對象。
那在年度回顧中,應該採取怎樣的眼光才適當呢?
《金髮尤物 2》中的艾兒,在辦公室跟國會中推廣的「讚美盃」(Snap Cup),則是最理想的眼光。
Elle Woods 的讚美杯,讓每個人都感到暖心。
讚美杯是什麼呢?
就是在團隊裡,每個成員都把對彼此的欣賞、感謝寫在一個小紙條上,
再一起投進盃中,並輪流誦讀紙條的內容。
這樣就可以達到團隊激勵的效果。
在年度回顧裡,我們就像是要給自己設置一個讚美杯,
把對自己的成長、感謝都寫下來給自己誦讀,
以達到激勵自己的效果。
當我們抽離出來,假裝自己是別人在看自己的時候,
難免會想要把去年的自己跟別人比較。
我們要避免跟別人比較,只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
以我留學為例。
很多朋友曾經羨慕我可以拿全額獎學金,不花自己的錢就在美國拿學位、生活兩年。
但是他們可能沒想過:他們羨慕我的時候,我也羨慕他們。為什麼?
在美國讀書的兩年是我最黑暗也是最豐收的人生時光。
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一直讀書、工作到晚上十點,從來沒有一天覺得工作、作業有做完。
關於我在美國教書的一點經驗談,可以參考這個影片〈留美 TA 教學&教材製作經驗淺談〉。
每次要去超市都要花三個小時,還要拜託很多不同的人開車載我。
美國的食物更是出了名的難吃。
我常常羨慕還在臺北生活的朋友。
五分鐘就是便利超商、十分鐘是捷運,到處都是好吃的東西。
當你在羨慕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你可能是他羨慕的對象。
做年度回顧的時候,我們只跟自己比較。
《甄嬛傳》的例子也是如此。人人都羨慕甄嬛可以在紫禁城過上富貴的生活。
還記得甄嬛從甘露寺回到紫禁城後,他的好姐妹沈眉莊是怎麼說的嗎?
「又要過上不安生的日子。」
你羨慕甄嬛的皇家生活,他卻羨慕在紫禁城外自由自在的你。
雖然是金碧輝煌的生活,
但是甄嬛正在羨慕住在紫禁城外的我們。
我們是否常常忘記自己的優勢?
準備好自己的回顧心態後,我們可從哪些資料找到回顧的靈感呢?
如果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你可以參考 Ali Abdaal 所提出的「生命輪」。
生命輪把人生分成三大範疇、九大領域,幫助你回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我的體能發展(body)為例,我在 24 年已經可以完全不靠牆練習手倒立,
如果進入倒立,最多可以維持三個呼吸。
又以我的家庭(family)為例,除了在海外的期間,我維持每個月兩次跟家人吃飯。
就像這樣,你一定可以在這些方面找到自己的成長,
或是值得感謝的地方!
除了生命輪的生活範疇之外,你還可以從生活遺留下的哪些資料找出靈感?
首先,你可以把去年設定的年度目標拿起來回顧。
你做到了多少?
以我的手倒立為例,
我設定是手倒立五個呼吸不掉落。
最後做到三個。
關於如何用年度木標來做回顧,你也可以參考這影片:
你可以翻找去年的行事曆,
看看有哪些大事,
這些大事又給你怎樣的成長?
例如,我查到我 24 年參觀紫禁城的照片
就證明了我完成了人生的目標之一,
就是親自參觀紫禁城建築群。
如果你有使用 Notion、Evernote 或 Heptabase 等內載 AI 的工具,
你也可以詢問他 2024 年的筆記有什麼亮點?
Evernote 具有 AI 分析筆記的功能,可以提供一些靈感。
雖然我覺得 AI 對於我們回顧省思,
只能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
還是可以試著用用看。
看完這些資料後,可能有些資料很細小,可能有些又太大。
該怎麼在一個年度回顧的視角裡,去拿捏好適當的焦距?
以一年的規模、焦距來做年度事件回顧,
就好像我的目標是看整個臺北盆地的地景。
如果我一直把焦點放在城市裡的一個消防栓,
如同下圖中最左邊的那樣(,這是圓山站外面的消防栓),
你就沒辦法看到中間的街景和右邊的盆地地景。
想看臺北盆地的地景,就不能只把焦點放在城市內的一個消防栓上面(左邊)。要放大視野才看得到整個盆地(右邊)。
把這個視角的大小或顆粒度拿捏,
放在年度事件回顧裡,可以有下面的例子:
我們可以感謝自己在五月的博士班考試時答對第 10 題,
但是這就像要看臺北盆地只看消防栓一樣。
把焦距提升到「感謝自己爭取到目標博士班入學資格」,
更可以體現這是一個年度規模的成果。
如果再把視角進一步提升,從 22 年開始有美國的經驗,
我更可以說「感謝自己創造了在世界各地生活的經驗」,這樣的回顧與感謝。
你的資料已經搜集好了,
你會做怎樣的焦距調整、事件顆粒度拿捏呢?
年度回顧雖然有適當的顆粒大小,但是也都是從小事情開始檢視累積。
如果今年你有回想到一件小事情,它就像上面說的消防栓那樣的視野。
但是它又閃閃發亮,無法忘懷,怎麼辦?
舉個例子:可能你曾經去過某間好吃的蛋糕店。
這件事情你一直忘不了。就要深思這件事情背後可能藏著的意義。
是不是有可能你一直很忙於照顧別人,沒有時間照顧自己?
所以去這間蛋糕店的事件,其實是你難得撥出時間來滋養自己的一次契機?
武漢一間法國藍帶廚師的糕點。
如果你累積記下了很多小小事件,都不足以上升到年度視野的規模,你可以試著把有共性的事件整合深思背後的年度意義。
例如:
你羅列的 20 件小事情成長或值得感謝,其中三項可能有共同意義:
你發現原來你今年花太多時間、力氣照顧旁人,不夠照顧自己。
而你今年通過這三個小事,試著開始滋養自己了。
從小事件開始,由下而上地洞察到不同小事件的共同意義,
這就是上昇之路(via ascendendi)的思考。
反過來,如果你在年度回顧的時候,想到很抽象或很大的事件。
例如:我覺得好像我 2024 年的斜槓創業成績不錯。
但是需要一些具體的成果來印證,你可以使用下探之路(via discendendi)。
也就是從抽象或大的思維為標地,從年度資料中找出可以印證的小事件。
這張表證明了,採取行動總比空想好。任何事情,只要一年,你一定會看到成果。
我在年度累積的資料中,找到了右邊欄位的所有數字。
印證了我對 24 年斜槓的成果的「感覺」。
在寫完你的年度回顧之後,稍加彙整。
然後再幾個你得意的成長或感謝旁邊,找一張代表性的圖片。
當你跟別人分享的時候,或是未來回顧的時候,
真的是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例如:我 24 年練習手倒立已經完全不怕摔,我就附上一張圖片。
我們剛剛的練習都是在從單一個年度來回顧。
當你做完之後,記得再拉高你的視野,從五年或一生的視野來再評估這一年的成長。
例如,我從 2021 年就開始準備在海外留學、生活,經過 2024 又換到另一個國家幾個月,加上勇敢斜槓創業。
從我一生的角度來回顧,我有一個新的洞察。
那就是,我發現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我對我自己形象的認識,已經完全不同了。
過去的我總是謹小慎微,不願意改變、突破,
我發現 24 年後的我:
你今年的成長是什麼呢?
從你的一生來看,你覺得今年有什麼特別的呢?
請記得:
作 者 / 沈 建 宏(如蒙轉載,懇請註明作者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