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女生》影評|我要的是女同愛情、台灣媽媽本色演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趁著碩士學生的身份,讓我在26歲時還能使用學生優惠參與電影特映,一覽即將在2/28上映的《夜校女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97年以聯考為背景的高中生,女主角為陳姸霏飾演小愛,項婕如飾演敏敏,還有男主角路克,從小愛一開始考高中失常轉而就讀一女中的夜校,因為日夜校要共用教室而認識日校的敏敏,還有在桌球館打工認識的路克,於是,友情、親情與愛情就此展開。這部電影的定位是青春校園喜劇,但我認為作為一部2025年的電影,喜劇不僅該讓人笑中帶淚,我認為有些細節在處理上是可以更加注意的。


——以下會討論劇情自行斟酌閱讀——


從片名《夜校女生》來看,我們可以看見這部電影一開始的定位並非是傳統的青春校園喜劇,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台灣的影視路上並不匱乏青春校園為題材的電影,但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主體的轉變,從熱血帥哥男主角追校花到非校花女主角想追校草,即便性別角色的轉換,但劇情多半圍繞在愛情與課業,換湯不換藥。而《夜校女生》雖然也有愛情但比重不大,這是我很欣賞的一點,女高中生的確對於談感情會有憧憬,但《夜校女生》更多的是把身為一個女學生在求學路上會遭遇到的多重煩惱展現出來。


為什麼是夜校?為什麼是女生?如果這部電影變成《日校男生》還會好看嗎?在父權社會下,女性做為第二性是儘管不願承認也無法抹滅的事實,電影裡也透過媽媽對小愛說:「還是你去學美術或音樂?」、「女孩子不要選體育」、「去讀師專未來可以當老師」展現其中的性別規訓。而日夜校制度即便在表面上說著日夜一家親,但從夜校生需要特別別名牌、白天沒有自己的教室、開學典禮需要先行離開等差別待遇都可以看見,即便是在單一性別的女校裡也有自己的階級制度。日校的學號顏色是黃色,象徵太陽;夜校的學號顏色是白色,象徵月亮,但月亮也是依靠著太陽反射才有光芒,也呼應電影裡頭的夜校學生總是將日校視為學業標準,但日校生只需要跟自己比。透過「夜校」及「女生」兩項弱勢身份,更能看見女主角小愛在情境中遭遇的交織困境。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可惜的是,路克對我來說是一個多餘的角色,女性到底需不需要一個男性來襯托感情支線?有點像是大部分以男性為主角的電影總是會有幾個花瓶配角,但我認為在路克出現以前,小愛和敏敏的感情其實就很能夠撐起愛情的厚度,尤其背景又設定在女校,對於女校裡的女同志議題僅讓小愛的同學草草帶過有些可惜,因為前面她們相處的密度讓我的蕾絲邊警報大響,同時高中也是一個探索/質疑性傾向的階段,敏敏對路克的感情在我看來有些勉強,她並不是真的喜歡路克,只是認為路克的條件配的上自己的優秀,所以我支持敏敏和小愛或是跟校花在一起都很配。


同時路克的出現也讓小愛和敏敏的感情產生質變,雌競主題真的是現代還該存在的嗎?兩個女性好朋友為了一個彼此都不夠熟的男性爭鋒相對,從小愛明明認識路克但假裝不知情到敏敏故意在畫展給小愛難堪,再次加深了「女生就是心機重」、「女生的友情很複雜」的刻板印象,甚至給人一種在愛情面前,女性的友情一文不值的感受。


而電影裡頭的一女中和一男中,很明顯就是台北的北一女和建中,男女分校的話題在Threads上已經是月經文,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拿出來重吵一次,女性表示讀女校是性別的烏托邦,在裡面你不是「女」學生、你不是第二性,你就是一個不會受到男性凝視的學生;而男校同學常表示自己明明也是讀單一性別的學校,為什麼沒有特別的體悟?藉機酸諷是女性想太多、把自己放在第二性的位置、性別歧視根本早就不存在...等諸如此類的狡辯言論。既得利益者是不會感受到自己擁有特權,因為特權就是人生路上的順風順水,在各種優勢身份的交織下你不會感受到被優待,你只有在被歧視、被差別對待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不對勁。以性別來說,就像小愛在未來科系選擇上不斷被限制;以階級來說,就像敏敏與路克在討論電腦時,小愛卻要和媽媽在路邊撿別人不要的家具。


女性在女校裡獲得短暫三年的自由,男性不管是讀男校還是男女合校,總是學不會尊重女性,甚至還會拿男校作為社交失敗的藉口,但我卻沒見過有女校生社會化失敗的案例。例如一女中在校慶時,即便畫面只有帶過一剎那,依然看見園遊會中有女性比基尼看板供男中同學拿水槍噴射,而女性看板的面容是挖空的,讓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那個位置,同時也讓男學生可以自行帶入客體,不禁讓人想到前陣子的建中菜單事件,即便是男女分校,女性依然逃不掉被凝視的客體命運。同時小愛發現自己長久以來寫信給妮可基嫚的投書竟然都是租片店男店員在看、在回覆。把小愛的煩惱當兒戲,我相信這個男店員一開始並不是出於惡意,也可能真的想用這種方式安慰小愛,但被拆穿的當下因為身旁還有他的男性朋友,為了不要丟臉,為了不要讓朋友貼上「身為一個大男生竟然被小女生罵」的標籤,為了不要在男性群體內減損自己的男子氣概,即便的確是自己做錯事,還用直男的萬年爛回覆開脫:「開個玩笑而已啊,你很沒有幽默感欸。」把問題丟回女性身上,好似自己沒有做錯事,只是對方太敏感,女性總是大驚小怪。


寫到這裡,看似都是批評,但我非常喜歡小愛與媽媽的互動,季芹根本是台灣媽媽本色演出!那些以愛之名的情緒勒索,還有自創歪裡還理直氣壯的樣子,完全就是台灣媽媽的模板。身為要撫養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同時還要揹突然過世的先生欠下的大筆債務,媽媽在工作賺錢努力省錢之餘,與孩子的對話也漸漸只剩下課業表現的噓寒問暖。從互相刮痧的場景看見小愛肩頸的痧,大概一半都是來自媽媽給她的情緒勒索,從「我辛苦把你養大,你要拿什麼來回報我?」、「我是有虧欠你什麼嗎?有讓你餓過一餐嗎?」、「你這樣子在我那個年代早就去當女工了還讀什麼書?」、「高中都沒畢業是能做什麼?」真的是台灣媽媽既視感大爆棚。


但在大吵架的場景,媽媽也說出自己的委屈,她每省一塊錢,就是多看見一點女兒的未來,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女兒著想,但亞洲父母總是刀子嘴豆腐心,儘管心裡充滿愛與關心,但衝出口的話都有夠難聽,同時還會把自己的財務壓力牽拖在小孩身上,但這些明明都不是小孩應該承擔的。而事後的冷戰即便彼此都拉不下臉,但媽媽還是透過便利貼傳達關心與碎念,而女兒也將便利貼貼滿書桌,具體展現把媽媽對她的關心放在心上。


最後也因為1999年的921大地震,讓小愛主動與媽媽破冰,整部電影裡的親情互動細緻呈現出台灣媽媽對女兒那帶著刺的關心,期盼女兒可以過上好的生活,同時又在自己的現實裡奮力生存著。


那小愛最後到底考上哪裡?在映後座談時,導演說到這部分刻意不講明,因為帶入校名科系其實又是貼上了另一個標籤,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帶到小愛的志願為何,而透過高中三年,她也在其中透過課業與感情學習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同敏敏與她所說:「你現在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往哪裡去。」不論她的科系為何,只要是她所喜歡的,就夠了。


而映後座談時,飾演敏敏的項婕如也說到,身為25歲z世代的她有觀察到,90年代的高中生都需要很努力地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個「有用、有價值的人」,如同她在電影中說到:「我這麼努力變強,幹嘛找一個比我爛的人?」可以看見那個年代的風氣對於自我價值的建立和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都是嚴格的。她也說到現在的高中生走的是比較「鬆」的風格,好像我不用努力證明什麼、努力成為誰,而是尋找自己、做自己就夠了,可以從中看見兩個世代對於自我認同的轉變。


於是我也想再次強調,即便是在2025年發行背景為1997年的電影,雖然的確有社會風氣的環境因素需要考量,但在懷舊復古之下,也可以從中微調已經過時的父權細節,而非再次加深其中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翻譯:把路克與租片店男店員的戲份拿掉。)


即便寫了不少批判性的觀點,但我在觀賞時還是掉了許多眼淚,也笑得很大聲,很喜歡親情與友情的刻畫,於是不免俗要宣傳——《夜校女生》將於2025/2/28上映,歡迎過年過節與家人朋友一起進戲院支持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莫娜的陰性書寫
27會員
28內容數
身處於男性支配、認同男性、男性中心的我們,在父權社會裡,長久以來的歷史、教育、文化、經濟、政治都是以男性的經驗為主,而女性必須長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為何陰性書寫如此重要。「陰性書寫」由法國女性主義者Cixous所提出,她主張女性必須書寫自己,傳遞作為陰性主體的自我與思想,同時也作為對父權體制的反動。
莫娜的陰性書寫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Thumbnail
2025/04/25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Thumbnail
2025/04/12
經歷過一次癌症並痊癒的Molly,在兩年後不料又莫名復發,一復發就是第四期,所剩的時間並不多,在難過、憤怒與怨天尤人之際,她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卻沒有與任何人在性行為的過程中獲得高潮,於是她索性放掉原本穩定的感情生活,勇敢探索多元的性,也在從中找回自己對於生活的主控權。
Thumbnail
2025/04/12
經歷過一次癌症並痊癒的Molly,在兩年後不料又莫名復發,一復發就是第四期,所剩的時間並不多,在難過、憤怒與怨天尤人之際,她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卻沒有與任何人在性行為的過程中獲得高潮,於是她索性放掉原本穩定的感情生活,勇敢探索多元的性,也在從中找回自己對於生活的主控權。
Thumbnail
2025/04/09
《去你媽的世界》寫盡身為女性的共同經驗,性騷擾、身材焦慮、被豬頭PUA、婦產科、婚姻、尋找與媽媽的連結,以及種種又美又哀傷的時刻,是一本又哭又笑的散文,這些故事就像那些屬於女性的共同回憶散落在我們身體與生命的各個角落,一時難以被提上心口,卻又同等重要,因為這些經驗造就了我們是誰。
Thumbnail
2025/04/09
《去你媽的世界》寫盡身為女性的共同經驗,性騷擾、身材焦慮、被豬頭PUA、婦產科、婚姻、尋找與媽媽的連結,以及種種又美又哀傷的時刻,是一本又哭又笑的散文,這些故事就像那些屬於女性的共同回憶散落在我們身體與生命的各個角落,一時難以被提上心口,卻又同等重要,因為這些經驗造就了我們是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即將上映的臺灣電影《夜校女生》是一部兼具笑點與淚點的青春校園電影,以女性視角探討在父權社會下女性求學的交織困境。本文分析電影優缺點,肯定親情與友情的刻畫,但也批評多餘的男性角色及加深性別刻板印象的情節,建議微調細節,避免強化過時父權觀念。
Thumbnail
即將上映的臺灣電影《夜校女生》是一部兼具笑點與淚點的青春校園電影,以女性視角探討在父權社會下女性求學的交織困境。本文分析電影優缺點,肯定親情與友情的刻畫,但也批評多餘的男性角色及加深性別刻板印象的情節,建議微調細節,避免強化過時父權觀念。
Thumbnail
故事背景設定在解嚴後的台灣,女主角季微(李玲葦 飾)是一名美術系的學生,坦率且不輕易服膺既有教條,恰逢美術系學生會反抗教育內容及給分標準傳統僵化的校方,逐漸融入這群集結捍衛權益的學生團體。劇中反抗的威嚴教育與僵化意識形態,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在如今的2023年看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在「回顧歷史」的感覺。
Thumbnail
故事背景設定在解嚴後的台灣,女主角季微(李玲葦 飾)是一名美術系的學生,坦率且不輕易服膺既有教條,恰逢美術系學生會反抗教育內容及給分標準傳統僵化的校方,逐漸融入這群集結捍衛權益的學生團體。劇中反抗的威嚴教育與僵化意識形態,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在如今的2023年看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在「回顧歷史」的感覺。
Thumbnail
國二少女戀上學長,學長要求她口交。少女不情願,回頭找向她告白的少年做愛。少年說性和愛是分開的;少女說比起少年更喜歡他的下半身。某天,少年有慾望,少女生理期,卻主動說:「那我用嘴巴幫你。」
Thumbnail
國二少女戀上學長,學長要求她口交。少女不情願,回頭找向她告白的少年做愛。少年說性和愛是分開的;少女說比起少年更喜歡他的下半身。某天,少年有慾望,少女生理期,卻主動說:「那我用嘴巴幫你。」
Thumbnail
  小藍原本在學校、在生活裡,是個不起眼的高中女生,會主動前進的方向,就是和總是被欺負的轉學生、分享音樂給她的兔子獨處。五秒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她有一個很辣、乍看之下「跟她完全不像」的媽媽。   《小藍》即以母女的視角交錯,呈現她們各自的生活。   (本文提及劇情並具私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藍原本在學校、在生活裡,是個不起眼的高中女生,會主動前進的方向,就是和總是被欺負的轉學生、分享音樂給她的兔子獨處。五秒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她有一個很辣、乍看之下「跟她完全不像」的媽媽。   《小藍》即以母女的視角交錯,呈現她們各自的生活。   (本文提及劇情並具私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藍色大門》由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主演,易智言執導。曾獲2002坎城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展示,並獲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提名。更在當時的台灣創下超過500萬台幣票房佳績。三位演員飾演17歲高中生,帶領觀眾看見青春歲月裡的年少模樣。電影中平淡樸實的校園愛情,越嚼越香。
Thumbnail
《藍色大門》由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主演,易智言執導。曾獲2002坎城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展示,並獲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提名。更在當時的台灣創下超過500萬台幣票房佳績。三位演員飾演17歲高中生,帶領觀眾看見青春歲月裡的年少模樣。電影中平淡樸實的校園愛情,越嚼越香。
Thumbnail
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改編自網路社群Dcard上的真人實事,講述了高中生間青澀、笨拙卻又單純的感情故事。 然而作為又一部搖著青春愛情大旗的電影,《早餐》無論在「青春」或是「愛情」的描寫都不夠深刻⋯⋯
Thumbnail
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改編自網路社群Dcard上的真人實事,講述了高中生間青澀、笨拙卻又單純的感情故事。 然而作為又一部搖著青春愛情大旗的電影,《早餐》無論在「青春」或是「愛情」的描寫都不夠深刻⋯⋯
Thumbnail
2021金馬影展閉幕片《青春弒戀》是導演何蔚庭的作品,以網路VR為題材,是對未來「元宇宙」的一點想像,多視角敘事別出心裁,電影試圖去打造一個變態的愛,只可惜不太成功,細究背後原因這部片匯集了諸多台灣影視作品常有的問題,在角色塑造、配樂、對白上都不甚完整,情節Bug顯得粗糙,成為一部令人失望的負面教材
Thumbnail
2021金馬影展閉幕片《青春弒戀》是導演何蔚庭的作品,以網路VR為題材,是對未來「元宇宙」的一點想像,多視角敘事別出心裁,電影試圖去打造一個變態的愛,只可惜不太成功,細究背後原因這部片匯集了諸多台灣影視作品常有的問題,在角色塑造、配樂、對白上都不甚完整,情節Bug顯得粗糙,成為一部令人失望的負面教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