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女生》:我要的是女同愛情、台灣媽媽本色演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趁著碩士學生的身份,讓我在26歲時還能使用學生優惠參與電影特映,一覽即將在2/28上映的《夜校女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97年以聯考為背景的高中生,女主角為陳姸霏飾演小愛,項婕如飾演敏敏,還有男主角路克,從小愛一開始考高中失常轉而就讀一女中的夜校,因為日夜校要共用教室而認識日校的敏敏,還有在桌球館打工認識的路克,於是,友情、親情與愛情就此展開。這部電影的定位是青春校園喜劇,但我認為作為一部2025年的電影,喜劇不僅該讓人笑中帶淚,我認為有些細節在處理上是可以更加注意的。


——以下會討論劇情自行斟酌閱讀——


從片名《夜校女生》來看,我們可以看見這部電影一開始的定位並非是傳統的青春校園喜劇,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台灣的影視路上並不匱乏青春校園為題材的電影,但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主體的轉變,從熱血帥哥男主角追校花到非校花女主角想追校草,即便性別角色的轉換,但劇情多半圍繞在愛情與課業,換湯不換藥。而《夜校女生》雖然也有愛情但比重不大,這是我很欣賞的一點,女高中生的確對於談感情會有憧憬,但《夜校女生》更多的是把身為一個女學生在求學路上會遭遇到的多重煩惱展現出來。


為什麼是夜校?為什麼是女生?如果這部電影變成《日校男生》還會好看嗎?在父權社會下,女性做為第二性是儘管不願承認也無法抹滅的事實,電影裡也透過媽媽對小愛說:「還是你去學美術或音樂?」、「女孩子不要選體育」、「去讀師專未來可以當老師」展現其中的性別規訓。而日夜校制度即便在表面上說著日夜一家親,但從夜校生需要特別別名牌、白天沒有自己的教室、開學典禮需要先行離開等差別待遇都可以看見,即便是在單一性別的女校裡也有自己的階級制度。日校的學號顏色是黃色,象徵太陽;夜校的學號顏色是白色,象徵月亮,但月亮也是依靠著太陽反射才有光芒,也呼應電影裡頭的夜校學生總是將日校視為學業標準,但日校生只需要跟自己比。透過「夜校」及「女生」兩項弱勢身份,更能看見女主角小愛在情境中遭遇的交織困境。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可惜的是,路克對我來說是一個多餘的角色,女性到底需不需要一個男性來襯托感情支線?有點像是大部分以男性為主角的電影總是會有幾個花瓶配角,但我認為在路克出現以前,小愛和敏敏的感情其實就很能夠撐起愛情的厚度,尤其背景又設定在女校,對於女校裡的女同志議題僅讓小愛的同學草草帶過有些可惜,因為前面她們相處的密度讓我的蕾絲邊警報大響,同時高中也是一個探索/質疑性傾向的階段,敏敏對路克的感情在我看來有些勉強,她並不是真的喜歡路克,只是認為路克的條件配的上自己的優秀,所以我支持敏敏和小愛或是跟校花在一起都很配。


同時路克的出現也讓小愛和敏敏的感情產生質變,雌競主題真的是現代還該存在的嗎?兩個女性好朋友為了一個彼此都不夠熟的男性爭鋒相對,從小愛明明認識路克但假裝不知情到敏敏故意在畫展給小愛難堪,再次加深了「女生就是心機重」、「女生的友情很複雜」的刻板印象,甚至給人一種在愛情面前,女性的友情一文不值的感受。


而電影裡頭的一女中和一男中,很明顯就是台北的北一女和建中,男女分校的話題在Threads上已經是月經文,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拿出來重吵一次,女性表示讀女校是性別的烏托邦,在裡面你不是「女」學生、你不是第二性,你就是一個不會受到男性凝視的學生;而男校同學常表示自己明明也是讀單一性別的學校,為什麼沒有特別的體悟?藉機酸諷是女性想太多、把自己放在第二性的位置、性別歧視根本早就不存在...等諸如此類的狡辯言論。既得利益者是不會感受到自己擁有特權,因為特權就是人生路上的順風順水,在各種優勢身份的交織下你不會感受到被優待,你只有在被歧視、被差別對待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不對勁。以性別來說,就像小愛在未來科系選擇上不斷被限制;以階級來說,就像敏敏與路克在討論電腦時,小愛卻要和媽媽在路邊撿別人不要的家具。


女性在女校裡獲得短暫三年的自由,男性不管是讀男校還是男女合校,總是學不會尊重女性,甚至還會拿男校作為社交失敗的藉口,但我卻沒見過有女校生社會化失敗的案例。例如一女中在校慶時,即便畫面只有帶過一剎那,依然看見園遊會中有女性比基尼看板供男中同學拿水槍噴射,而女性看板的面容是挖空的,讓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那個位置,同時也讓男學生可以自行帶入客體,不禁讓人想到前陣子的建中菜單事件,即便是男女分校,女性依然逃不掉被凝視的客體命運。同時小愛發現自己長久以來寫信給妮可基嫚的投書竟然都是租片店男店員在看、在回覆。把小愛的煩惱當兒戲,我相信這個男店員一開始並不是出於惡意,也可能真的想用這種方式安慰小愛,但被拆穿的當下因為身旁還有他的男性朋友,為了不要丟臉,為了不要讓朋友貼上「身為一個大男生竟然被小女生罵」的標籤,為了不要在男性群體內減損自己的男子氣概,即便的確是自己做錯事,還用直男的萬年爛回覆開脫:「開個玩笑而已啊,你很沒有幽默感欸。」把問題丟回女性身上,好似自己沒有做錯事,只是對方太敏感,女性總是大驚小怪。


寫到這裡,看似都是批評,但我非常喜歡小愛與媽媽的互動,季芹根本是台灣媽媽本色演出!那些以愛之名的情緒勒索,還有自創歪裡還理直氣壯的樣子,完全就是台灣媽媽的模板。身為要撫養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同時還要揹突然過世的先生欠下的大筆債務,媽媽在工作賺錢努力省錢之餘,與孩子的對話也漸漸只剩下課業表現的噓寒問暖。從互相刮痧的場景看見小愛肩頸的痧,大概一半都是來自媽媽給她的情緒勒索,從「我辛苦把你養大,你要拿什麼來回報我?」、「我是有虧欠你什麼嗎?有讓你餓過一餐嗎?」、「你這樣子在我那個年代早就去當女工了還讀什麼書?」、「高中都沒畢業是能做什麼?」真的是台灣媽媽既視感大爆棚。


但在大吵架的場景,媽媽也說出自己的委屈,她每省一塊錢,就是多看見一點女兒的未來,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女兒著想,但亞洲父母總是刀子嘴豆腐心,儘管心裡充滿愛與關心,但衝出口的話都有夠難聽,同時還會把自己的財務壓力牽拖在小孩身上,但這些明明都不是小孩應該承擔的。而事後的冷戰即便彼此都拉不下臉,但媽媽還是透過便利貼傳達關心與碎念,而女兒也將便利貼貼滿書桌,具體展現把媽媽對她的關心放在心上。


最後也因為1999年的921大地震,讓小愛主動與媽媽破冰,整部電影裡的親情互動細緻呈現出台灣媽媽對女兒那帶著刺的關心,期盼女兒可以過上好的生活,同時又在自己的現實裡奮力生存著。


那小愛最後到底考上哪裡?在映後座談時,導演說到這部分刻意不講明,因為帶入校名科系其實又是貼上了另一個標籤,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帶到小愛的志願為何,而透過高中三年,她也在其中透過課業與感情學習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同敏敏與她所說:「你現在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往哪裡去。」不論她的科系為何,只要是她所喜歡的,就夠了。


而映後座談時,飾演敏敏的項婕如也說到,身為25歲z世代的她有觀察到,90年代的高中生都需要很努力地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個「有用、有價值的人」,如同她在電影中說到:「我這麼努力變強,幹嘛找一個比我爛的人?」可以看見那個年代的風氣對於自我價值的建立和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都是嚴格的。她也說到現在的高中生走的是比較「鬆」的風格,好像我不用努力證明什麼、努力成為誰,而是尋找自己、做自己就夠了,可以從中看見兩個世代對於自我認同的轉變。


於是我也想再次強調,即便是在2025年發行背景為1997年的電影,雖然的確有社會風氣的環境因素需要考量,但在懷舊復古之下,也可以從中微調已經過時的父權細節,而非再次加深其中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翻譯:把路克與租片店男店員的戲份拿掉。)


即便寫了不少批判性的觀點,但我在觀賞時還是掉了許多眼淚,也笑得很大聲,很喜歡親情與友情的刻畫,於是不免俗要宣傳——《夜校女生》將於2025/2/28上映,歡迎過年過節與家人朋友一起進戲院支持哦!

內容總結
夜校女生
4
/5
avatar-img
莫娜的陰性書寫
15會員
25內容數
身處於男性支配、認同男性、男性中心的我們,在父權社會裡,長久以來的歷史、教育、文化、經濟、政治都是以男性的經驗為主,而女性必須長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為何陰性書寫如此重要。「陰性書寫」由法國女性主義者Cixous所提出,她主張女性必須書寫自己,傳遞作為陰性主體的自我與思想,同時也作為對父權體制的反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莫娜的陰性書寫 的其他內容
2024年上映的反烏托邦電影《醜人兒》改編自同名小說,電影敘述一個後末日世界,人們在16歲時接受整型手術成為「Pretties」,旨在批判現代社會的容貌焦慮和社群媒體影響。然而,電影在選角和劇情上未能展現其獨特性。文章探討電影中烏托邦的虛假性以及對人民思想的控制,並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
3/5醜人兒
從電影《別擔心親愛的》的劇情與角色設定看社會現象,包括父權社會、男性向下兼容的謬誤、女性擇偶標準的迷思等,並結合Threads上關於男女關係的討論,深入剖析現代男女關係的挑戰與困境。文章批評男性在關係中展現的權力不平衡、以及社會普遍存在對女性的期待與壓迫。
2/5別擔心親愛的
不論是2015年首度上映的《腦筋急轉彎》還是2024上映的《腦筋急轉彎2》皆透過角色幫助我們理解各種情緒的存在價值,而隨之而來的衍生劇《夢境製片廠》讓觀眾探索萊莉的夢與情感,她面對舞會壓力以及成長中的焦慮。本文深入分析兩部作品的劇情、角色成長以及夢境的意義,並探討夢境在自我探索中的重要性。
5/5夢境製片廠
電影《鳳姐》深入探討了從事性工作的女性如何面對社會偏見及情感掙扎。透過阿鳳的故事,觀眾能感受到她在艱難環境中掙扎求生的韌性,電影也折射出1980年代臺灣的社會背景,提出了對性工作者權益及社會結構的深思。這是一部值得反思的作品,挑戰了對性工作的刻板印象。12/6大家一起進戲院支持《鳳姐》!
5/5鳳姐
《海洋奇緣2》作為迪士尼續集,再次展示了女主角莫娜的獨立與成長。電影不僅延續了第一集的故事深度和音樂魅力,還引發了對女性角色轉變和社會議題的反思。從過去的公主形象到如今的女強人,莫娜的故事啟發了觀眾重新思考女性在社會中的定位與價值。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中的角色發展及其對於當代女性的積極意義。
5/5海洋奇緣2
在今年的同志大遊行中,我以《懼裂》的蘇為主題,強調女性在穿著上的自由選擇與自主權,倡導墮胎合法化及性別平等。文章探討了女性穿著的動機、男性凝視的影響,以及現實中面臨的性別歧視與身體焦慮等議題,鼓勵女性勇敢擁抱各種服裝與顏色,反思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2024年上映的反烏托邦電影《醜人兒》改編自同名小說,電影敘述一個後末日世界,人們在16歲時接受整型手術成為「Pretties」,旨在批判現代社會的容貌焦慮和社群媒體影響。然而,電影在選角和劇情上未能展現其獨特性。文章探討電影中烏托邦的虛假性以及對人民思想的控制,並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
3/5醜人兒
從電影《別擔心親愛的》的劇情與角色設定看社會現象,包括父權社會、男性向下兼容的謬誤、女性擇偶標準的迷思等,並結合Threads上關於男女關係的討論,深入剖析現代男女關係的挑戰與困境。文章批評男性在關係中展現的權力不平衡、以及社會普遍存在對女性的期待與壓迫。
2/5別擔心親愛的
不論是2015年首度上映的《腦筋急轉彎》還是2024上映的《腦筋急轉彎2》皆透過角色幫助我們理解各種情緒的存在價值,而隨之而來的衍生劇《夢境製片廠》讓觀眾探索萊莉的夢與情感,她面對舞會壓力以及成長中的焦慮。本文深入分析兩部作品的劇情、角色成長以及夢境的意義,並探討夢境在自我探索中的重要性。
5/5夢境製片廠
電影《鳳姐》深入探討了從事性工作的女性如何面對社會偏見及情感掙扎。透過阿鳳的故事,觀眾能感受到她在艱難環境中掙扎求生的韌性,電影也折射出1980年代臺灣的社會背景,提出了對性工作者權益及社會結構的深思。這是一部值得反思的作品,挑戰了對性工作的刻板印象。12/6大家一起進戲院支持《鳳姐》!
5/5鳳姐
《海洋奇緣2》作為迪士尼續集,再次展示了女主角莫娜的獨立與成長。電影不僅延續了第一集的故事深度和音樂魅力,還引發了對女性角色轉變和社會議題的反思。從過去的公主形象到如今的女強人,莫娜的故事啟發了觀眾重新思考女性在社會中的定位與價值。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中的角色發展及其對於當代女性的積極意義。
5/5海洋奇緣2
在今年的同志大遊行中,我以《懼裂》的蘇為主題,強調女性在穿著上的自由選擇與自主權,倡導墮胎合法化及性別平等。文章探討了女性穿著的動機、男性凝視的影響,以及現實中面臨的性別歧視與身體焦慮等議題,鼓勵女性勇敢擁抱各種服裝與顏色,反思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稍微翻閱書封書背簡介,讀者應預期會讀到的是關於陽剛氣質的女生對社會規範與框架的不滿、怒氣。隨著章節一篇篇推進,然後才知,更讓人深刻的是凝結在空氣裡的懸問、是流水環繞包裹的溫柔。
Thumbnail
《非關性愛》原文片名直翻成「如何做愛」,導演以自身經歷與對時下孩子的細膩觀察,寫下一趟未成年少女的性探索旅程。全場最亮眼卻會導致身體感到不適的螢光綠戰袍,好似主角塔拉試圖套入不合身的性觀念。當女孩們以玩笑話來看待自己發生性經驗的次數,那時的塔拉仍對第一次發生關係懷抱著美好的想像,直到發生之後,她回想
Thumbnail
電影《惡女》改編自日本真實社會案件,「木嶋佳苗連續騙婚殺人詐財事件」,在木嶋佳苗被死刑執行前,有眾多男性為她癡迷,他們是因為性?還是因為她的美貌?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Thumbnail
臺劇《愛愛內含光》以大膽露骨的「性」作為亮眼包裝,實則藉此剖開角色的靈魂內核,拉出所有關於難以啟齒的創傷、慾望和情感。本文探討了主要角色對「性」與「愛」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代間的婚姻觀念差異。透過對比,無褒貶、善惡劃分,呈現了兩代對性、愛情與婚姻觀唸的差異與衝突。
Thumbnail
電影《惡女》探討了女性角色在父權體制中的求生之路,並提出了不同於傳統觀點的女性生存策略。通過劇中角色的故事,可以反映出性別規範對個體成長與發展的深遠影響,值得引起更多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電影《惡女》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黑暗面的作品,由女性視角出發,以電影帶觸及社會議題和人性面向,透過描述兩位相反的女性來呈現價值觀和利益相衝突的狀況。這部電影不僅提出眾多社會問題,也引發了大眾觀者的討論與反思。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若是為人父母的觀看以下作品時,務必要咬緊牙根,默念三遍,這不過是一齣影視劇!!!然後小心不要砸壞自家3C產品,希望各位強心臟們可以完食整部作品(喂 1.《媽媽別哭》 這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 女主角在學校被數名男同學強暴,但由於都是未成年,主角媽媽對他們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稍微翻閱書封書背簡介,讀者應預期會讀到的是關於陽剛氣質的女生對社會規範與框架的不滿、怒氣。隨著章節一篇篇推進,然後才知,更讓人深刻的是凝結在空氣裡的懸問、是流水環繞包裹的溫柔。
Thumbnail
《非關性愛》原文片名直翻成「如何做愛」,導演以自身經歷與對時下孩子的細膩觀察,寫下一趟未成年少女的性探索旅程。全場最亮眼卻會導致身體感到不適的螢光綠戰袍,好似主角塔拉試圖套入不合身的性觀念。當女孩們以玩笑話來看待自己發生性經驗的次數,那時的塔拉仍對第一次發生關係懷抱著美好的想像,直到發生之後,她回想
Thumbnail
電影《惡女》改編自日本真實社會案件,「木嶋佳苗連續騙婚殺人詐財事件」,在木嶋佳苗被死刑執行前,有眾多男性為她癡迷,他們是因為性?還是因為她的美貌?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Thumbnail
臺劇《愛愛內含光》以大膽露骨的「性」作為亮眼包裝,實則藉此剖開角色的靈魂內核,拉出所有關於難以啟齒的創傷、慾望和情感。本文探討了主要角色對「性」與「愛」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代間的婚姻觀念差異。透過對比,無褒貶、善惡劃分,呈現了兩代對性、愛情與婚姻觀唸的差異與衝突。
Thumbnail
電影《惡女》探討了女性角色在父權體制中的求生之路,並提出了不同於傳統觀點的女性生存策略。通過劇中角色的故事,可以反映出性別規範對個體成長與發展的深遠影響,值得引起更多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電影《惡女》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黑暗面的作品,由女性視角出發,以電影帶觸及社會議題和人性面向,透過描述兩位相反的女性來呈現價值觀和利益相衝突的狀況。這部電影不僅提出眾多社會問題,也引發了大眾觀者的討論與反思。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若是為人父母的觀看以下作品時,務必要咬緊牙根,默念三遍,這不過是一齣影視劇!!!然後小心不要砸壞自家3C產品,希望各位強心臟們可以完食整部作品(喂 1.《媽媽別哭》 這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 女主角在學校被數名男同學強暴,但由於都是未成年,主角媽媽對他們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