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貼了一篇關於CO2補償點的文章,裡面提到C3植物與C4植物的CO2補償點。後來有讀者在粉專留言問CAM植物是否有CO2補償點?
查了一下,有一篇2010年的論文提到一種紐西蘭原生的CAM植物Crassula helmsii有進行過測量。這種植物的CO2補償點是< 3 μmol m-3。
將C3與C4植物的數值換算過以後如下
C3植物: 50 μmol mol-1 ≈ 2045 μmol m-3
C4植物: 0-10 μmol mol-1 ≈ 0-409 μmol m-3
CAM植物: < 3 μmol m-3
CAM植物的CO2補償點為什麼能如此之低?這是因為CAM植物特殊的光合作用機制。它們晚上開氣孔捕捉CO2,白天關氣孔。
晚上捕捉到的CO2被轉化為四碳酸存入液泡,等到白天有光時,它們把這些四碳酸從液泡移出,進行逆反應產生CO2給卡爾文循環。
因為這個現象,所以CAM植物的液泡晚上會變酸,白天酸性就會逐漸下降。最早發現這個現象的人是德國植物學家與外科醫生海恩(Benjamin Heyne,1770-1819)。他在1812年發現,落地生根(Kalanchoe pinnata)的葉片早上吃起來酸酸的,下午吃起來沒味道。之前也曾看到阿簡老師分享,石蓮的葉片早上吃起來酸酸的,下午沒味道。
因為這樣特殊的光合作用機制,所以CAM植物沒有光呼吸作用;另外因為進行光合作用時使用的CO2來自晚上固碳所產生的四碳酸,所以環境中的CO2濃度再低,對CAM植物也沒有影響。
為什麼CAM植物白天不開氣孔呢?因為CAM植物多半都生活在極端少雨的地區,這些地方一年可能下不了幾次雨,然後雨量又極度集中;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CAM植物們演化出了這種本領來降低水分的散失。
不過,CAM植物因為白天不會開氣孔,這使得它們能進行的光合作用總量受到限制;加上CAM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四碳酸放出CO2之後並不像C4植物被回收使用,而是直接代謝掉,這使得CAM植物的光合作用整體效率低落,也造成CAM植物長得特別慢。
因此,CAM植物能夠成為農作物的並不多,只有鳳梨、龍舌蘭、火龍果以及梨果仙人掌等少數幾種。
不過,台灣有一種重要的作物也是CAM植物喔!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是如假包換的CAM植物,也就是因為它是CAM植物,所以我常常看到一些擺在辦公室或大廳的蝴蝶蘭死於「過度澆水」...CAM植物真的不怎麼需要澆水!雖然被稱為「蘭」,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蘭花都怕乾!但是很多人聽到是「蘭」,就覺得應該要時時澆水,然後它就回去見祖宗了!
參考文獻:
Signe, Koch, Klavsen., Stephen, C., Maberly. (2010). Effect of light and CO2 on inorganic carbon uptake in the invasive aquatic CAM-plant Crassula helmsii..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37(8):737-747. doi: 10.1071/FP09281
COOMBS, J. (1985). CARBON METABOLISM. Techniques in Bioproductivity and Photosynthesis, 139–157. doi:10.1016/b978-0-08-031999-5.5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