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YH.CC
於去年三月開始學習的爵士鼓課程,由於新計畫開展,將來到階段的尾聲。九個多月來的課程與去鼓室練習的習慣養成,讓打鼓變成生活要事之一。這樣敲著打著通過一個個關卡,雖然只是單純的學爵士鼓,肯定不是單純「會打鼓」而已。在以往對我而言泛指「吵雜」的節奏樂曲中,現在更能欣賞似「點描」般的音符,聽大鳴大放的磅礴樂種,竟也多一道欣賞幽微樂曲細膩音色的聽覺耳朵。
上週末藉由學做古琴的朋友介紹,訪問一位製琴師與其他琴友,聊天中,琴師幫忙測試剛修好的古琴琴音,見他指腹在琴弦輕觸出泛音,看不出推撥的力度卻讓琴唱出不容忽視的音符,閒聊中,教我體會「大音希聲」的意境。「大音希聲」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可以簡略解釋為「大道的聲音是沒有聲音」,先前剛初聽聞時覺得意境很美,這回在古琴樂中多添一層似懂非懂的領會。
與琴師距離約三公尺的我,細聽古琴聲響不大,聲音質感圓潤、清澈,像文山包種茶,手指撥彈含蓄、內斂像太極推手,柔軟、緩慢、沉穩。在琴師示範一小段琴音後,我好奇「剛剛看您左手橫向來回按壓琴弦,但實際上沒聽到古琴的聲音,也得完成琴譜所指示的動作對嗎?」
「你以為沒聽到的聲音,其實彈琴的人聽得到。」我於是上前模仿一番試音,想像在吉他指板上移弦相似,果真聲音之細微,像絲線...。琴師補充,一回到郊區平房拜訪友人,鄰棟友人們正在彈古琴,夜深人靜時,在一個距離外的後棟仍能聽見琴音。回來查找音響學中說「相同音量的低音與高音所能傳播的距離不同,高音穿透力弱,音量衰減快;低音穿透力強,音量衰減慢,傳播距離較長。」
在練鼓室時,偶爾說話聲會引發銅鈸的共鳴,這震動銅鈸引起的共振聲響,這天在古琴樂中聽到部分音色與銅鈸共振的聲音相近,由於古琴樂聲中有許多泛音,這共振聲響引我再次留意泛音。以往在古典吉他樂曲中也試過泛音,相當好聽。不熟聲學的我想往下探究更多,「當泛音頻率匹配到其他物體的自然頻率時,也可能引發共振。不同強弱分布的泛音,會帶來不同聽覺感受,泛音能量的分布決定音色。」
當我們在開合鈸上敲擊位置不同,也會產生音高與音色的差異。初學階段的我,需先平衡雙手打擊與雙腳踩踏的施力點,維持在正確位置上的敲擊力度要均勻,更要留意可能因手腕力道不足而"偷"用手臂或其他代償肌力,一但習慣之後要再改回來會更難。
這兩週在開合鈸與大鼓交替踩踏基本節奏中,進入雙手交替敲擊開合鈸的練習,在一連串密集的16分音符碎音響聲後,逐漸加入小鼓與大鼓重音。在反覆的節奏區間裡,鼓組的音色變化呈現張力,賦予聲響一種空間感,這份體會,讓我更能專注投入在看似無趣的重複節奏練習。
當聽覺專注在響聲與音色時,像認識古琴相關細節等學習與接觸新事物固然有趣,其實耗費心力卻不自覺,但往往就在學習過程的多一分與少一分之間,拉扯出一種生活的厚度,像吹糖人手中的麥芽糖,爲日子施展魔法,形塑繽紛。
在開合鈸上雙手交替打擊16分音符節拍,加入小鼓與大鼓的漸進式示範練習
開合鈸音色與打擊輕重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