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仁”,背后的逻辑

“爱是仁”,背后的逻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 “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

2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存在有多种观点和选项。

  春秋时代,有多种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的选项,

  • 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墨翟的“兼爱”
  • 孔孟的“爱人”
  • 老庄的“无为、自治”

3 比较选项

  • 哪些选项是对大众、和个人有利的?
  • 哪些选项是大众(或经一定努力)能够做得到的?
  • 哪些选项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或已经是多数人普遍实行的?

4 “爱”是仁。

  也就是,在多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的选项中,人们选择孔孟的“爱”作为“仁”,而放弃其他的。

  春秋时代,仁是一种美德,而美德是当时的人们认可、赞美、追求的最好品行。

  那么选择“爱”为“仁”,说明春秋时代的人们认为:在比较多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之后,发现值得赞美的、追求的、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是“爱”,或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最相符合的是“爱”的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爱”是“仁”这个结论,实质上是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

  •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
  • 人们选择认为是最好的、最相符合的
  • 爱的行为

随后的文章将由此进一步推测仁的本义。


附文章:《论语提倡的人际关系》

孔子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爱,爱也是仁。

《论语》里,人们根据对方的身份以及自己的身份,把爱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现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1. 我 + 父母 → 孝

  1. 弟子入则孝。2. 事父母,能竭其力。3.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5. 父母唯其疾之忧。6. 不敬,何以别乎。7.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8.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 我 + 兄 → 悌

  1. 其为人也孝弟。2. 友于兄弟。3. 兄弟怡怡。4. 幼而不孙弟。5. 入则事父兄。6. 敬长,义也(《孟子》)

3. 我 + 弟 → 友

  1. 友于兄弟。2. 兄弟怡怡。

4. 我 + 妻 → 贤贤易色

  1. 贤贤易色

5. 我 + 亲人 → 亲

  1.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2. 亲亲,仁也(《孟子》)

6. 我 + 长者 → 悌

  1. 出则弟。2. 乡党称弟焉。

7. 我 + 仁者 → 亲、仿效

  1. 而亲仁。2.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就有道而正焉。

8. 我 + 贤人 → 贵之

    1. 贵贤,仁也。(《荀子》)

9. 我 + 旧人→ 不弃

  1. 故旧不遗。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 我 + 客人 → 礼、回礼

  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2.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1. 我 + 他人 → 爱

  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 节用而爱人。3. 君子学道则爱人。4. 君子成人之美。

12. 我 + 众人 → 泛爱

  1. 泛爱众

13. 我 + 乡人→ 尊、礼

  1.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2.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4. 我(臣)+ 君 → 忠、信

  1. 臣事君以忠。2. 为人谋而不忠乎。3. 事君,能致其身。4.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5.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 其事上也敬。7. 出则事公卿。8.君命召,不俟驾行矣。9.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0. 勿欺也,而犯之。

15. 我(臣)+ 无道君 → 离去

  1.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 邦无道,危行言孙。

16. 我(君)+ 臣 → 礼

  1. 君使臣以礼。2. 居上不宽

17. 我(臣)+ 民 → 恕

  1. 恕。2. 使民以时。3.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4. 居上不宽。5.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8. 我(臣)+ 同僚 → 恕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9. 我(上级)+ 人(下级)→ 谦虚

  1. 不耻下问。2.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0. 我(教师)+ 弟子 → 诲人不倦

  1.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21. 我(主人)+ 仆役 → 关心

  1.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2. 我(地位卑微)+ 人(地位显贵者)→ 贵贵

  1.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孟子》)

23. 我(地位显贵) + 人(地位卑微)→ 尊贤

  1. 用上敬下,谓之尊贤。(《孟子》)

24. 我 + 朋友 → 诚信

  1.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5. 朋友信之。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8.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9.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10. 朋友切切偲偲。11. 道不同,不相为谋。

25. 君子 + 君子 → 让

  1.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6. 我(富)+ 人(贫)→ 无骄、以礼

  1. 富而无骄;富而好礼者也。2.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27. 我(富)+ 人(富)→ 不继富

  1. 君子周急不继富。

28. 我(贫)+ 人(富)→ 无谄

  1. 贫而无谄;未若贫而乐;

29. 我 + 我恨之人 → 以直

  1. 以直报怨。2.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0. 我 + 不肖之人 → 贱之

  1.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 贱不肖,亦仁也。(《荀子》)

31. 我 + 弱者 → 同情

  1. 见瞽者,虽亵,必以貌。

32. 我 + 丧者 → 同情

  1.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2.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3.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33. 我 + 鬼神 → 祭、敬、远之

  1.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附:儒家学者论“爱”是“仁”。

孔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仁者爱人。

董仲舒:仁者,憯怛爱人。

韩愈:博爱之谓仁。

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

avatar-img
探尋仁字本義的沙龍
0會員
20內容數
探尋春秋仁字本義 退休工程師(新加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仁的思想:在任何一个环境条件下,人们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发现其中与此环境条件最相符合的行为 (简称最适者),它就是仁的行为。行动依照最适者,就做到仁。
回答:仁的思想是什么?我们如何做到仁?
孔子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爱,爱也是仁。人们根据对方的身份以及自己的身份,把爱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现将其总结归纳。
仁的思想:在任何一个环境条件下,人们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发现其中与此环境条件最相符合的行为 (简称最适者),它就是仁的行为。行动依照最适者,就做到仁。
回答:仁的思想是什么?我们如何做到仁?
孔子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爱,爱也是仁。人们根据对方的身份以及自己的身份,把爱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现将其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