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疑到創新:《刻意歸零》一本書改變你解決問題的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喜歡的人類,是能平衡質疑和同意的比例的人類。

過年前讀完樂金文化出版《刻意歸零》一書,雖然看起來像是行銷商管教學書籍,但是對我而言娛樂成分更大一些,但尤其覺得一定很適合提案說服用,非常喜歡。

raw-image

刻意歸零的內容是什麼?

書中用80個全球歷史上的小故事當作案例,講解看似簡單的創意道理,包括蘇格蘭格紋圖錄的騙局、美國KT鐵路讓火車對撞當作表演、德國潛艇的便便危機等。

全書格式是這樣:故事文本—作者認為的廣告界思維—一句簡單真理。如果你只看最後幾句,你可能會想說,拜託這我也知道!但是在案例實操的過程中,情節總是非常精彩甚至反轉又反轉。


超同意!個人推薦段落

整本書我印象最深刻、學到最多、也最質疑真實性的故事,是一名士兵在戰場上卡彈,來不及請求修理支援,竟想到打電話給軍火商的客服,自行在一分鐘內解決問題的故事。

當然,這個故事裡面破綻很多,例如為什麼戰場上有電話可以打、他為何手上有軍火商的號碼,但是從中可以提煉出的重要關鍵是:

如何想到別人沒想到的行動解決問題

類似的狀況我也曾發生:我在一個活動會場支援時,錄影腳架臨時損壞,只剩一個無法固定手機的譜架,我利用小的透明塑膠袋裝起手機,再用長尾夾把整包夾在譜架上,解決這個問題。


就算可能行不通,沒損失也可以做

說到這裡,我想聊聊一般人進行創意思考時常碰到的狀況:許多人(甚至自己)因為被訓練成要時刻保持質疑,就連書中寫了案例,都會覺得「這沒用啦,一般狀況根本行不通」。

我想說的是,沒錯,很多創意解決方式,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行不通,
可是我們要追求的,不就是那個「絕對要完成」不可的企圖心嗎?

講得更理性一點就是,創新的行動說到底其實也就是投入成本,就算失敗,時間或資源損失可以承受的情況下,我個人是非常推薦展開行動。而非只是因為失敗的可能性高,所以就不去嘗試。這也就是我開頭說的:質疑和同意的比例平衡。


結語:推薦給誰

這本書我推薦給不同階段的創意工作者包括:初階還不相信創意可能性的菜鳥、中階偶爾想要讓大腦活化的熟手和高階把故事當作創意索引來使用,都很適合。

另外因為它的故事特性,也很適合當作提案時的工具書。有了歷史資料,用來說服與自己思維訓練不同的傳統主管或業主,想必會提升過案的機率!



刻意歸零:英國廣告教父的80個無框思維鍛鍊,帶你拆解創意的底層邏輯

博客來購書連結

專注美學與品味的風格邏輯、生活風格與質感設計、沈浸式體驗與地方創生。只有文字,能用細節打造出,比視覺和想像力更精確的——夢寐以求樣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章提案是要給什麼?」 這是剛入行的文案新手經常會問的問題。寫文章似乎是文案的基本功,但當你需要為客戶提供切角與方向時,往往會感到迷茫。我在這邊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切角」的定義、如何找到切角。 剛剛我朋友問了我這個問題。 客戶要她提供品牌內容行銷的切角和方向,她整個人愣住。她之前都是直接拿到指示
對於文字工作者還有行銷人來說,每逢生肖年的吉祥話,都是年初一定會碰到的挑戰。這幾年開始,吉祥話的風格開始年輕活潑化,不再只是往常常見的四字成語和詩詞(值得慶賀) 至於蛇年,看似有很多有趣的切入點,但其實因為蛇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徵較為複雜,反而讓人無從下手?別擔心,這篇文章就帶你從三個方向入手,讓你的
從2007年接到第一個文字接案開始,已經過了非常非常久了(笑)還好,對文字的熱情依然還存在。這些年,我寫過數百篇品牌故事、廣告文案、社群貼文,也經歷過數不清的修改與挑戰。但每一次與文字的磨合,都讓我更靠近自己心中「專業文案」的定義。 如果你喜歡寫作,想讓它成為一份穩定收入來源,這篇文章會分享我從業
「矛盾」往往是一個讓人避之不及的詞,但你知道嗎?文案的世界中「矛盾」如果用得好,反而能引發目標客群的好奇心,甚至讓品牌在千篇一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反直覺文案」的魔力!
「寫文案要有個性、有溫度,就會有人追蹤?」 總有人說:「只要你寫作有溫度、有特色、有人味’,就一定會有人追蹤。」聽起來很感人,但我今天想來戳破這個迷思—— 這句話,根本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我也這麼相信過,直到我發現「真的做自己」的貼文總是被演算法打進冷宮,根本沒人按讚。
在所有的職場情境下,溝通都是一門藝術,而小小的用詞差異,可能對溝通效果產生巨大影響。今天就來聊聊大家在回覆信件、交付提案時,經常用的一句回信句式: 如有任何問題,還請不吝跟我聯繫。 這句話哪有問題?有! 商務書信小訣竅:以「問題」為例 「問題」這個詞,雖然看似無害,但本質上卻帶有負面的情緒
「文章提案是要給什麼?」 這是剛入行的文案新手經常會問的問題。寫文章似乎是文案的基本功,但當你需要為客戶提供切角與方向時,往往會感到迷茫。我在這邊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切角」的定義、如何找到切角。 剛剛我朋友問了我這個問題。 客戶要她提供品牌內容行銷的切角和方向,她整個人愣住。她之前都是直接拿到指示
對於文字工作者還有行銷人來說,每逢生肖年的吉祥話,都是年初一定會碰到的挑戰。這幾年開始,吉祥話的風格開始年輕活潑化,不再只是往常常見的四字成語和詩詞(值得慶賀) 至於蛇年,看似有很多有趣的切入點,但其實因為蛇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徵較為複雜,反而讓人無從下手?別擔心,這篇文章就帶你從三個方向入手,讓你的
從2007年接到第一個文字接案開始,已經過了非常非常久了(笑)還好,對文字的熱情依然還存在。這些年,我寫過數百篇品牌故事、廣告文案、社群貼文,也經歷過數不清的修改與挑戰。但每一次與文字的磨合,都讓我更靠近自己心中「專業文案」的定義。 如果你喜歡寫作,想讓它成為一份穩定收入來源,這篇文章會分享我從業
「矛盾」往往是一個讓人避之不及的詞,但你知道嗎?文案的世界中「矛盾」如果用得好,反而能引發目標客群的好奇心,甚至讓品牌在千篇一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反直覺文案」的魔力!
「寫文案要有個性、有溫度,就會有人追蹤?」 總有人說:「只要你寫作有溫度、有特色、有人味’,就一定會有人追蹤。」聽起來很感人,但我今天想來戳破這個迷思—— 這句話,根本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我也這麼相信過,直到我發現「真的做自己」的貼文總是被演算法打進冷宮,根本沒人按讚。
在所有的職場情境下,溝通都是一門藝術,而小小的用詞差異,可能對溝通效果產生巨大影響。今天就來聊聊大家在回覆信件、交付提案時,經常用的一句回信句式: 如有任何問題,還請不吝跟我聯繫。 這句話哪有問題?有! 商務書信小訣竅:以「問題」為例 「問題」這個詞,雖然看似無害,但本質上卻帶有負面的情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Thumbnail
2016年認識了人類圖後,我在圖書館找到了相關書籍。認識了《愛自己,別無選擇》,受到提點後開始改變,在那段期間去貫徹《區分的科學》。並再次遇見新的書籍《自私的覺悟》。希望這些文字和理念能在讀者內心產生共鳴,並在生活中得以貫徹。
Thumbnail
是一本跟我想像中有點不一樣的書籍,沒有那麼多的心靈雞湯,本書從作者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自由」這件事,而這份自由也非我所認知的這般單純。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分享了對於個人成長與社會互動的觀察,並強調了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內在能量的重要性。文章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啟發性的故事,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交往中的議題。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原來,這本書在回答我二年前提出的問題! 二、三年前,看了《臣服實驗》叫我們不要聽腦袋的聲音,儘管內心不同意,嘴上說「Yes」就對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讓非親非故,頂多算是一起練習冥想的同修,在作者擁有的土地上蓋房子,給「大家」使用。 細節有點忘了,我只覺得為什麼要做到這個份上?
Thumbnail
《造局者》是一本深具洞察力的好書,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有關框架思維的理念,更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和例證,透過分享書中的概念和案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複雜的問題,強力推薦給所有渴望提升思考能力、深化洞察力的人。
Thumbnail
周一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除了作者吸引我之外,這個書名下也有意思,排比且因果,還有逗點。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Thumbnail
2016年認識了人類圖後,我在圖書館找到了相關書籍。認識了《愛自己,別無選擇》,受到提點後開始改變,在那段期間去貫徹《區分的科學》。並再次遇見新的書籍《自私的覺悟》。希望這些文字和理念能在讀者內心產生共鳴,並在生活中得以貫徹。
Thumbnail
是一本跟我想像中有點不一樣的書籍,沒有那麼多的心靈雞湯,本書從作者的角度帶我們重新認識「自由」這件事,而這份自由也非我所認知的這般單純。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分享了對於個人成長與社會互動的觀察,並強調了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內在能量的重要性。文章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啟發性的故事,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自我成長與社會交往中的議題。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原來,這本書在回答我二年前提出的問題! 二、三年前,看了《臣服實驗》叫我們不要聽腦袋的聲音,儘管內心不同意,嘴上說「Yes」就對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讓非親非故,頂多算是一起練習冥想的同修,在作者擁有的土地上蓋房子,給「大家」使用。 細節有點忘了,我只覺得為什麼要做到這個份上?
Thumbnail
《造局者》是一本深具洞察力的好書,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有關框架思維的理念,更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和例證,透過分享書中的概念和案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複雜的問題,強力推薦給所有渴望提升思考能力、深化洞察力的人。
Thumbnail
周一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除了作者吸引我之外,這個書名下也有意思,排比且因果,還有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