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人類,是能平衡質疑和同意的比例的人類。
過年前讀完樂金文化出版《刻意歸零》一書,雖然看起來像是行銷商管教學書籍,但是對我而言娛樂成分更大一些,但尤其覺得一定很適合提案說服用,非常喜歡。
書中用80個全球歷史上的小故事當作案例,講解看似簡單的創意道理,包括蘇格蘭格紋圖錄的騙局、美國KT鐵路讓火車對撞當作表演、德國潛艇的便便危機等。
全書格式是這樣:故事文本—作者認為的廣告界思維—一句簡單真理。如果你只看最後幾句,你可能會想說,拜託這我也知道!但是在案例實操的過程中,情節總是非常精彩甚至反轉又反轉。
整本書我印象最深刻、學到最多、也最質疑真實性的故事,是一名士兵在戰場上卡彈,來不及請求修理支援,竟想到打電話給軍火商的客服,自行在一分鐘內解決問題的故事。
當然,這個故事裡面破綻很多,例如為什麼戰場上有電話可以打、他為何手上有軍火商的號碼,但是從中可以提煉出的重要關鍵是:
如何想到別人沒想到的行動解決問題
類似的狀況我也曾發生:我在一個活動會場支援時,錄影腳架臨時損壞,只剩一個無法固定手機的譜架,我利用小的透明塑膠袋裝起手機,再用長尾夾把整包夾在譜架上,解決這個問題。
說到這裡,我想聊聊一般人進行創意思考時常碰到的狀況:許多人(甚至自己)因為被訓練成要時刻保持質疑,就連書中寫了案例,都會覺得「這沒用啦,一般狀況根本行不通」。
我想說的是,沒錯,很多創意解決方式,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行不通,
可是我們要追求的,不就是那個「絕對要完成」不可的企圖心嗎?
講得更理性一點就是,創新的行動說到底其實也就是投入成本,就算失敗,時間或資源損失可以承受的情況下,我個人是非常推薦展開行動。而非只是因為失敗的可能性高,所以就不去嘗試。這也就是我開頭說的:質疑和同意的比例平衡。
這本書我推薦給不同階段的創意工作者包括:初階還不相信創意可能性的菜鳥、中階偶爾想要讓大腦活化的熟手和高階把故事當作創意索引來使用,都很適合。
另外因為它的故事特性,也很適合當作提案時的工具書。有了歷史資料,用來說服與自己思維訓練不同的傳統主管或業主,想必會提升過案的機率!
刻意歸零:英國廣告教父的80個無框思維鍛鍊,帶你拆解創意的底層邏輯
博客來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