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平原東邊的內埔鄉大和村,曾是杜君英教會的發源地。這間教會的歷史,成為台灣基督教傳播過程中的縮影,同時也反映了族群互動及自然環境對宗教發展的深刻影響。
起源與發展:基督教在台灣南部的擴展
基督教在19世紀末期開始進入台灣南部。根據《台南府城教會報》的記載,杜君英教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870年代初期。當時,信徒們大多在阿猴街(現今的屏東市)聚會,但由於路途遙遠且溪流阻隔,每當秋季水漲,往來極為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871年,李庥牧師在教會公會的資助下,協助建立了第一間禮拜堂。
隨著信徒數量的增長,原有的禮拜堂已無法容納更多信徒,於是於1875年建成了新的禮拜堂,耗費了450銀的公會資金與350銀的信徒捐款。最初,教會的信徒包括平埔族與客家人,其中以客家人為主的群體逐漸增長。
初期發展與族群融合
教會的發展得到了多位宣教師的支持,包括李庥、甘為霖、巴克禮、施大闢等人,他們的努力為教會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教會的資料,當時共有68名信徒正式受洗入教,這些人中既有客家人,也有平埔族。
但隨著信徒人數增長,教會也面臨了語言與族群的衝突。客家人不熟悉福佬語(閩南語),這使得他們在禮拜時存在語言隔閡,並且提出了建議,要求另建一座禮拜堂,為族群溝通提供更好的空間。
天災與困境:自然環境對教會的挑戰
然而,除了族群間的問題外,自然災害也對教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1896年,杜君英地區遭遇了多次水災,導致教會的禮拜堂受損,甚至面臨倒塌的危險。更糟糕的是,由於教會建築位於低窪地區,雨季來臨時,潮濕的環境不僅影響了禮拜堂的使用,還成為了熱病的滋生地。傳道寓所也多次被溪水淹沒,傳道徐春枝一家於1893年便被迫搬離。
此外,1898年,竊賊闖入教會,損失了不少財物,這進一步加劇了教會的困境。
分裂與重建:族群分歧的結果
面對重重挑戰,杜君英教會在巴克禮牧師的建議下做出了決策,將平埔族與客家人分開,讓兩個族群各自尋找適合的場所建堂。原杜君英禮拜堂的建材被分配給平埔族,而客家人則獲得了之前捐款的一部分資金來興建內埔仔聖殿。
此舉標誌著杜君英教會的結束,並進入了歷史。隨之而來的,是中林教會與內埔教會的建立,它們繼承了杜君英教會的信仰與使命,繼續在當地傳播福音。
1898年,潘明珠牧師被任命為東港、林後、阿猴等地的牧師,並於同年5月1日為三位成人和一名小孩施洗,正式見證了杜君英教會分裂後的新階段。
教會與社會變遷的縮影
杜君英教會的興衰,折射出當時台灣社會的族群互動與社會結構。在族群與語言的差異下,教會內部的矛盾逐漸顯現,最終導致了分裂。而自然災害的反覆侵襲,也讓教會不得不面對現實,進行調整與重建。
這段歷史揭示了宗教組織如何在複雜的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中應對挑戰。杜君英教會的分裂,雖然是一次失敗的過程,但也促使了中林教會與內埔教會的誕生,顯示了宗教與族群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
教會與社會變遷的交織
杜君英教會的歷史,不僅是宗教興衰的故事,也是一段關於族群關係與社會變遷的縮影。它的解體與重建,反映了教會如何面對外部挑戰,並調整發展方向的過程。對於研究台灣基督教發展史、族群互動與社會變遷,這段歷史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杜君英教會大事記
一、 創立初期 (1872-1875)
- 1872年4月22日:李庥宣教師在阿猴東方七英里的山麓設立禮拜堂,正式成立杜君英教會。
- 1873年3月2日:李庥宣教師在杜君英舉行聖餐,並為九名受洗者施洗,信徒來自福佬人、客家人和平埔族人,顯示出多元族群的參與。
- 1873年2月4日:李庥報告指出,教會進展緩慢,信徒田產遭劫掠,且禮拜堂因地勢低窪,成為疾病溫床。
- 1874年:在李妹牧師的協助下,信徒開始籌集資金並獲得公會資助,為興建新的禮拜堂籌劃。
- 1875年:新禮拜堂竣工,信徒人數迅速增加,並吸引了客庄居民參與。
二、擴展與挑戰時期 (1876-1896)
- 1876年:隨著信徒數量增加,教會進行擴建,公會資助450銀元,信徒自籌350銀元。
- 1877年4月3日:教士會派遣姬旺傳道駐守杜君英,進一步鞏固教會的發展。
- 1880年10月:巴克禮找到杜君英教會的地契,交給施大闢牧師和當地傳道查檢。
- 1884年3月1日:巴克禮報告指出,教會的客家人佔聖日禮拜人數的一半以上,並提出為客家人設立專門聚會場所的計劃。
- 1884年2月27日:巴克禮在教士會議上報告,杜君英教會的客家人有意另建拜堂。
- 1893年10月18日:因溪水淹入傳道寓所,傳道徐春枝一家遷往鹽埔仔。
- 1894年5月3日:涂為霖牧師報告杜君英傳道寓所面臨夏季溪水淹水的問題,教士會決定補助5元改善設施。
- 1896年:杜君英地區遭遇三次大水,禮拜堂基礎受損,面臨倒塌的危險。
三、重建與轉型時期 (1897-1898)
- 1897年:巴克禮牧師提出重建計劃,建議信徒在中林庄與內埔仔設立新的禮拜堂。
- 1898年1月12日:教士會規定杜君英禮拜堂解體後的材料分配,平埔族得兩份,客家人得一份。
- 1898年2月26日:杜君英禮拜堂遭竊,傳道王希賢損失財物,教士會撥出救濟金。
- 1898年4月2日:潘明珠牧師在林後禮拜堂為杜君英等五個堂會的信徒按立牧師。
- 1898年4月27日:潘明珠牧師到杜君英為九名新信徒施洗,象徵教會的新生。
- 1898年5月15日:內埔教會與中林教會的信徒分別在各自的禮拜堂進行禮拜,杜君英教會正式走入歷史,成為兩教會的前身。
杜君英教會發展的關鍵人物
- 李庥宣教師
- 創立杜君英教會:1872年,李庥宣教師在阿猴東方七英里設立禮拜堂,標誌著杜君英教會的正式成立。他的奉獻與堅持為該教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持續巡視與發展:李庥在教會創立初期,雖然信徒人數少且面臨不少挑戰,但他仍持續關注教會發展,並不斷拓展信徒的範圍,尤其在當地族群之間建立聯繫。
- 巴克禮牧師
- 深入報告與問題處理:巴克禮牧師對杜君英教會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報告,並提出了針對族群分布、語言差異及地理挑戰的解決方案。他對教會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重建計劃與材料分配:在杜君英教會禮拜堂遭遇嚴重損壞後,巴克禮牧師提出了重建計劃,並負責指導舊禮拜堂材料的分配,確保平埔族與客家人等族群的需求被適當照顧。
- 潘明珠牧師
- 按立牧師與施洗:在杜君英教會面臨解體的關鍵時刻,潘明珠牧師於1898年為杜君英等五個堂會的信徒按立牧師,並親自到杜君英施洗新信徒,象徵教會的重生與延續。
- 李妹牧師
- 協助建設新拜堂:李妹牧師在當地信徒籌集資金並獲得公會資助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協助信徒發起新拜堂的建設工作,並促成了教會基礎設施的改善。
- 王希賢傳道
- 《杜君英教會的來歷》撰寫:王希賢傳道在杜君英教會的歷史中扮演了記錄者的角色,他撰寫了《杜君英教會的來歷》,為後人保存了重要的教會歷史資料。
- 解體後的物資分配:在教會解體後,王希賢在物資分配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確保分配過程公平合理,並協助教會順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資料
- 賴永祥(1999)。《教會史話第五輯:424 曾有個杜君英教會》。取自:http://www.laijohn.com/book5/424.htm
- 賴永祥(1999)。《教會史話第五輯:425 杜君英的若干記錄》。取自:http://www.laijohn.com/book5/425.htm
「杜君英庄」地名的由來
「杜君英庄」位於今屏東縣內埔鄉大和村,其名稱源自於清代台灣的民變領袖─杜君英。杜君英於1707年自廣東海陽縣移居台灣,並在內埔地區開墾土地。1721年,他與朱一貴結盟發動反清起義,攻佔府城(今台南市)。然而,杜君英與朱一貴之間因爭奪領導權而失和,最終起義失敗,杜君英被俘並處決。
起義失敗後,杜君英的舊部逃至屏東內埔鄉的番仔厝(今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一帶定居,並稱該地為「杜君英庄」。清廷為懲罰杜君英的反叛行為,在其活動範圍設立了「逆杜君英庄界」碑,象徵著杜君英的叛亂。隨著隘寮溪的氾濫,部分居民遷徙至今大和村一帶,並在此為杜君英立下衣冠塚,墓碑上刻有「逆杜君英庄界」字樣,並以「杜」字上方加點來象徵杜君英的悲情。
杜君英庄的名稱因此由來,代表了當時居民對杜君英的感念,即使他在清朝眼中是叛逆者,當地人卻視他為英雄。隨著時間推移,杜君英庄的名稱及其紀念活動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當地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此外,杜君英的故事也映射出台灣多元族群的交融。他身為閩南人,但他能流利使用客家語,與客家族群建立了勢力,並與當地的客家人、閩南人及平埔族群共同生活。這樣的族群背景,反映出他在當時族群互動中的特殊位置。
在參與朱一貴起義的過程中,杜君英與朱一貴的合作與隨後的分裂,展示了他在不同族群中的領導角色。雖然這一段歷史讓他被清廷視為叛亂者,但在客家人及當地民眾心中,杜君英卻是抗爭強權的英雄,這一形象深刻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認識與崇拜。杜君英庄本身便是一個多族群融合的縮影,閩南人、客家人與平埔族群的共處,促成了該地區的文化多樣性,也使得杜君英的事蹟和形象在不同族群間產生了不同的詮釋。而在151年後,以他為名的「杜君英教會」,也背負著促使民族融合、互動的歷史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