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對於創作和知識的反思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這一年來似乎有點被數字綁架,會在意有多少讚數、瀏覽或留言。甚至連看書的目的似乎也逐漸從汲取新知,變成為了發佈新的部落格內容。

最近這幾個月偶爾會發佈【閒聊】,主要是因為聽了瓦基 podcast 談論日更對創作者的重要,也是想分享一些日常或簡單的想法,還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如果荒廢太久沒更新,瀏覽數會有明顯的下降。

同時,也對於自己開始寫論說內容後,對於自身抒情的文字功力大幅下降深有所感,或許多寫一些輕鬆的東西能死灰復燃也未可知。

一開始是想發貼文,但我覺得貼文功能實在太有限了,每次使用必被雷到。看多數人的用法也是拿來作互動而不是發佈內容,我也就心安理得的使用文章功能了。

標題加上「閒聊」,也是想表達內容有限、專業度有限、想法很初步,還希望大家不要抱太多期待。但近幾天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因為這樣,拉低整體文章品質?

對於一些自己過往「滿意」的作品,我也開始思考它們是否能達到我想要的目的?如果我是希望能帶一些知識給大家,那我的文字是不是太晦澀?文章會不會太長?我是不是要再活潑詼諧一些?

我媽也常說,我寫得東西太難懂,她看得一知半解。但她和我一樣都是學士學歷。過去實習也常常被說會用一些太難的詞彙,但我看來都是日常常見的,只是改成書面用語罷了。

尤其最近對「知識」越來越懷疑。我自認不是一個喜歡研究的人,但我如果想探討社會議題,那我勢必得作功課,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有理有據,以免淪為傳播假資訊還沾沾自喜的人。

但,即便我認真做研究,解讀過程也可能會會錯意、資料闕漏,或是專業知識不足而解讀困難等等,導致文章中出現錯誤資訊。也相當謝謝那些好心為我指證的人。方格子還是大多是願意善意討論的人,可是更多的社群上就會出現謾罵指責,好像唯有自己是對的、飽讀詩書的。

我最近將離開待了兩年半的自主團隊,我最掛心的是我辛辛苦苦蒐集的兩個資料庫。共同朋友覺得我應該握有我自己的東西,並考慮如何將資料庫變現。但我考量到我的初衷是希望團隊找尋資料時可以輕鬆一點,且我也期待未來的團隊夥伴能夠協助我壯大資料庫,所以找了創辦人想討論保留資料庫。

閒聊:該做他人的沙,還是做自己的塔?

我的A計畫是我保留資料庫編輯權,和大家共享,團隊和我都受惠。因為知道離開之後(因為是沒有登記的自主團隊,所以講離職怪怪的)還要求權限不合理,所以才需要找創辦人協議。B計畫是我自己保留副本,把團隊雲端的資料刪除(其一資料庫只有我更新,另一個則有一位夥伴曾更新一筆資料,而她也表示將退出)。但協商之後,創辦人只願意承諾一年使用,之後並不排除刪掉資料的可能。本來以為最壞情況是她不願意給我權限,但她卻說要刪除。我果斷執行B計畫。

我最失望的不是A計畫泡湯,而是創辦人將我認為很重要、朋友覺得有變現潛力我卻無償提供(目前團隊未給予報償)的資料庫視為無用之物。

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不小的打擊。難道知識是一文不值的嗎?

之前作職涯諮商時,曾向諮商師詢問過,我想作第一線倡議或教育的人,可是經歷過一段時間,就感到知識上的貧乏,需要退到幕後去做研究、加深自己的專業知識。我很納悶誰比較重要。諮商師告訴我,教育者需要研究者建造地基,研究者需要教育者把研究成果普及,為大眾賦能。兩者一樣重要,關鍵是我自己對哪個工作內容更感興趣。雖然我覺得研究工作無趣又枯燥,但我更不想當一個自說自話的教育者,所以可能更偏好前者。

雖然看整個網路環境還有創辦人的態度,讓我對於知識感到前景黯淡,但或許還是能找到商模和受眾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52會員
201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 Vocus 或其他論壇發文時,我常常會盯著後台的點閱數據,看著觀看數如一灘死水,我撰文的熱情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也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文章點閱數特別低?真的是因為寫得不好嗎?還是另有原因?
Thumbnail
在 Vocus 或其他論壇發文時,我常常會盯著後台的點閱數據,看著觀看數如一灘死水,我撰文的熱情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也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文章點閱數特別低?真的是因為寫得不好嗎?還是另有原因?
Thumbnail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
Thumbnail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
Thumbnail
再談瀏覽量 瀏覽量,這個曾經被視為評斷一篇文章、一個部落格甚至一位創作者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如今卻愈來愈讓人質疑其真實意義。隨著演算法的進步,瀏覽量已不再是單純的曝光數字,它背後隱藏了更多複雜且值得深思的問題。 演算法操控下的不平衡 瀏覽量之所以不再具公正性,主要原因在於現今的平台多依賴演算
Thumbnail
再談瀏覽量 瀏覽量,這個曾經被視為評斷一篇文章、一個部落格甚至一位創作者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如今卻愈來愈讓人質疑其真實意義。隨著演算法的進步,瀏覽量已不再是單純的曝光數字,它背後隱藏了更多複雜且值得深思的問題。 演算法操控下的不平衡 瀏覽量之所以不再具公正性,主要原因在於現今的平台多依賴演算
Thumbnail
這一年來似乎有點被數字綁架,會在意有多少讚數、瀏覽或留言。甚至連看書的目的似乎也逐漸從汲取新知,變成為了發佈新的部落格內容。 最近這幾個月偶爾會發佈【閒聊】,主要是因為聽了瓦基 podcast 談論日更對創作者的重要,也是想分享一些日常或簡單的想法,還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如果荒廢太久沒更新,瀏覽數會有
Thumbnail
這一年來似乎有點被數字綁架,會在意有多少讚數、瀏覽或留言。甚至連看書的目的似乎也逐漸從汲取新知,變成為了發佈新的部落格內容。 最近這幾個月偶爾會發佈【閒聊】,主要是因為聽了瓦基 podcast 談論日更對創作者的重要,也是想分享一些日常或簡單的想法,還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如果荒廢太久沒更新,瀏覽數會有
Thumbnail
*自己認為的產值不一定對別人有益,對別人有益的產值才能換錢。 *剛開始寫作是為了滿足自己,同時思考如何將寫作的價值發揮出來。 *數年前podcast開始興起,改變了吸收資訊的習慣。 *疫情後改變工作與學習習慣,只要有網路就能遠距進行。 *各大社群平台快速
Thumbnail
*自己認為的產值不一定對別人有益,對別人有益的產值才能換錢。 *剛開始寫作是為了滿足自己,同時思考如何將寫作的價值發揮出來。 *數年前podcast開始興起,改變了吸收資訊的習慣。 *疫情後改變工作與學習習慣,只要有網路就能遠距進行。 *各大社群平台快速
Thumbnail
去年曾在別的論壇寫出許多的文章,前後不到一年我寫了1250篇左右,但我其實有一點失落;決定要替這些文章搬家,把文章刪除到剩下300篇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一直以來到底想要分享的是什麼?
Thumbnail
去年曾在別的論壇寫出許多的文章,前後不到一年我寫了1250篇左右,但我其實有一點失落;決定要替這些文章搬家,把文章刪除到剩下300篇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一直以來到底想要分享的是什麼?
Thumbnail
創作的決心,從閱讀到寫作,我的經歷
Thumbnail
創作的決心,從閱讀到寫作,我的經歷
Thumbnail
六月刻意多寫一些文字在方格子,並把自己的文章轉貼到相關社團,這樣的經營方式有近破萬的瀏覽次數。 小小心得: 1.有人只看標題,就會留下跟內容毫無相關的批判,提醒自己,要批判別人前,不管是文字/對話,務必再次跟對方核對他的意思,不是用我單方向的理解而去回應對方。 2.內容營養程度跟瀏覽數不是正相
Thumbnail
六月刻意多寫一些文字在方格子,並把自己的文章轉貼到相關社團,這樣的經營方式有近破萬的瀏覽次數。 小小心得: 1.有人只看標題,就會留下跟內容毫無相關的批判,提醒自己,要批判別人前,不管是文字/對話,務必再次跟對方核對他的意思,不是用我單方向的理解而去回應對方。 2.內容營養程度跟瀏覽數不是正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