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瘋」,永遠的「巔峰」
這裡我會分享我在股癌 Podcast 中學到的投資見解與想法,讓我們一同踏上投資不歸路,前往投資巔峰!
真的! 個人也覺得這次的過年年味變得很淡,你們有有這種感覺嗎
根據新加坡富台期指電子盤的數據,週一開盤時台股指數可能位於231至232之間,相較於前一交易日下跌約200至300點。然而,由於週一早晨國際市場仍在交易,台股的開盤走勢仍需關注那斯達克指數(NQ)、日本與韓國股市的表現。如果這些市場表現良好,台股有可能開平盤或甚至出現反彈。
在農曆新年前,市場通常會出現資金撤出的現象,特別是槓桿資金與高風險資產配置者,他們傾向降低持倉,避免年假期間的市場不確定性。這些撤出的資金通常會在假期後逐步回補,可能導致部分個股的買盤強勁,即便市場短期內回檔,仍可能有資金進場承接。
近期美股走勢顯示,硬體產業面臨估值下修(de-rate),而軟體產業則獲得重新評價(re-rate)。這一趨勢可能延續至台股市場,台灣投資人雖偏好炒作軟體代理商,即便這些企業的軟體業務佔比不高,但市場仍可能聚焦於與軟體相關的個股。此外,美股中硬體類股的短期反彈主要來自跌深回升,而台股由於未經歷美股的前期修正,硬體類股可能不會有明顯的反彈行情,甚至仍有向下調整的風險。
相關新聞 : 川普對墨、加、中加徵關稅 白宮發言人稱2/1起生效
從2025年2月1日開始,美國對來自加拿大與墨西哥的特定產品加徵25%的關稅,對中國進口產品則加徵10%關稅。由於中國已長期面對關稅措施,市場早已消化相關影響,因此市場關注焦點轉向加拿大與墨西哥,尤其對美國股市投資人影響較大。
在過去,關稅措施通常被視為政治工具,主要目的是施壓對手國家進行談判,而未必真的執行。但目前情況顯示,即使這些政策可能帶來不利影響,仍有高度執行的可能性。過去曾有美國政界人士批評台灣半導體產業「搶走美國工作機會」,雖然此類言論缺乏實際依據,但仍可能導致具體的政策行動。
美國商務部長候選人盧特尼克(Lutnick)曾多次提及對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擔憂,認為美國過度依賴台灣晶片產業。因此,不排除美國政府將進一步採取關稅措施,影響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
若對台灣晶片加徵關稅,可能受影響的對象包括台積電與日月光等企業。台積電作為晶圓代工龍頭,同時具備後端封裝能力,可能成為首要課稅對象。日月光等封測廠同樣可能受到影響,因其在美國市場的業務占比不低。
目前市場最受關注的終端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其中,伺服器產業與台灣供應鏈關聯密切,包括鴻海、廣達與微創集團等企業。
如果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加徵關稅,受影響最大的可能並非台灣廠商,而是美國本土的伺服器代工企業,例如 Celestica、Flextronics 及 Supermicro。這些企業需直接向台積電採購晶片,因此可能面臨高額關稅。而在台灣或其他海外市場完成伺服器組裝後輸往美國,則不會受到這項關稅影響。
面對可能的關稅衝擊,美國伺服器產業可能將生產轉移至海外,例如馬來西亞,以降低進口關稅成本。相較於半導體產業建廠所需的龐大投資,伺服器產線的遷移相對容易。
此外,若美國政府未充分考量關稅措施的影響,可能導致本土代工產業競爭力下降。若關稅最終導致美國伺服器企業成本上升,反而可能促使美國本土伺服器產業外移,削弱美國供應鏈的競爭力。
過去經驗顯示,關稅政策往往在施行後根據市場與業界反應進行調整。例如,企業可能會透過遊說管道影響政策方向,尤其是當政策對美國本土產業造成不利影響時。未來,觀察美國企業對政策的反應,將有助於判斷關稅政策是否可能鬆綁或調整。
美國近期的關稅措施可能對加拿大、墨西哥與台灣的產業產生影響,特別是針對半導體與伺服器供應鏈。短期內,市場可能擔憂政策影響,但根據2018年的經驗,這類關稅措施最終可能透過談判獲得調整。未來仍需持續關注美國政府的具體執行狀況以及企業的應對策略。
喜歡的按「追蹤」
持續輸出不易,按個愛心❤️表示支持(謝謝~)
股癌podcast傳送門(EP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