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另外,因為持續創作不易,方格子也推出了為創作者設計的廣告分潤計畫。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希望你能點擊一下廣告,這小小的舉動將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的動力。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訂閱與贊助,這會讓我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你的支持!
哈囉,獨資和合夥是兩種企業經營的型態,但它們的差異在哪裡呢?誰需要承擔責任?損益要怎麼分?資本帳戶又是怎麼運作的?別擔心,這篇文章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快速掌握獨資與合夥的核心概念。
首先,什麼是獨資?獨資具有以下特點:
我們來看看「獨資」這個詞,獨是指單獨,資則是出資的意思。因此,獨資是指由一個人所出資經營的企業。既然是一人出資經營,基本上就是老闆一人說了算,所以它對外的事務都是以業主(也就是老闆)的名義來執行。相關享受權利、負擔義務的能力是歸屬於老闆自己,而不是獨資公司,所以獨資公司本身沒有享受權利或負擔義務的能力,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個體。但在會計上,我們仍然會將獨資企業視為獨立的「經濟」個體。這個意思是說,在整理相關帳冊、製作相關分錄與編製財務報表時,還是會以整個獨資企業為對象主體來進行。譬如我們會說,這是某某獨資企業的財務報表,而不會說這是某某老闆的財務報表。
接著,業主對獨資公司的債務負無限清償責任,不以出資額為限。這是說即便業主的出資額只有10萬元,但如果在經營公司業務的過程中,對外積欠了30萬元的債務,老闆還是需要對這30萬元的債務負責,不是說把10萬元的出資額還給債權人就結束了。對外積欠多少債務都必須得清償,這就是無限清償責任。
再來,由於獨資企業的成員就只有業主一人,相關經營的風險與債務也都是由老闆來承擔,所以透過營運所賺得的利益或產生的損失也理應由老闆來獨享。因為我們可以理解這些經營成果都是來自於他的運籌帷幄與付出,所以經營損益自然也是屬於他的。
最後,透過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獨資企業的架構很單純,只有業主一個人,會產生的交易事項也會相對單純,隨之而來的會計處理作業其實也會相對簡單。因此,獨資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企業組織了。
好,接著來談談什麼是合夥。合夥企業具有的特質與獨資企業類似,但不完全一樣。關鍵就在於它的成員並非只有業主一個人,而是有許多的合夥人。但你知道,只要人一多,就會產生分配的問題了。下面我們同樣來看看合夥具有哪些特質。
在法律個體部分,合夥企業的合夥人本質上都是公司的老闆,所以對外的事務可以由各個合夥人單獨來執行,合夥人的決定與行為只要涉及這個公司,便會產生相關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但如果僅以合夥企業的名義,卻沒有任何合夥人同意的意思,那便不會產生相關的法律效力。所以合夥企業與獨資一樣都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個體。
接著,剛剛提到,對外的事務可以由各個合夥人單獨來執行,依照民法的規定,這些被執行的事務會被視為是合夥人全體的行為。既然被視為是全體的行為,那麼該行為所衍生出的相關責任,其他合夥人也必須連帶負責。這其實也就是「互為代理」的概念。而且債權人可以要求任何一個合夥人用他個人財產來清償債務。以上就是無限清償責任的概念。
再來,公同共有的意思是,各個合夥人投入組織的現金或其他資產屬於全體合夥人所共有。也就是說,投入這些合夥組織的錢就不是完全屬於你的了,而是屬於大家的。之後如果合夥組織結束要分配時,必須依照合夥契約及法律規定來進行清算與分配。
最後,既然財產是共有的,那透過這些資產的投入經營所產生的相關損益也會由各個合夥人所共享。因為大家都是老闆,大家都可以分享這些損益。但是要怎麼分,總要有一個依據,不然會吵架。原則上會依據「合夥契約內約定的損益分配比例」來進行分配。如果合夥契約內沒有規範這些損益分配比例,才會退而求其次,用各個合夥人「出資額的比例」來分配。
好,看完上面關於獨資和合夥的介紹後,我們便可以很直接地發現這兩者的區別。就是這些企業的經營損益是由誰所享有的。
如果是獨資,那就很單純,由業主一個人獨享。如果是合夥,因為合夥人都是老闆,所以就要依據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比例來分享這些經營損益。
下面我們緊接著來說說業主與合夥人資本帳戶的內容。先前我們學過會計恆等式,也就是,資產=負債+權益。權益在等號右邊,在會計上稱之為「貸方」。這是說如果權益增加,會記在貸方,這裡我們也可以說,權益的正常餘額會在貸方。
而不管是獨資的業主資本或是合夥的合夥人資本都是在表彰業主與合夥人對於這個企業的所有權,就如同一般公司股東對於公司權益的概念一樣。因此,獨資與合夥的資本帳戶的正常餘額也是在貸方。但要注意的是,對於獨資與合夥組織來說,它們本期損益結轉到資本帳戶的方式略有不同。
如果是獨資企業,因為只有老闆一個人,所以本期損益會直接結轉到業主的資本帳戶。如果是損失會使得資本減少,所以會結轉到資本帳戶的借方;如果是利益會使得資本增加,所以會結轉到資本帳戶的貸方。
至於對合夥企業來說,因為老闆有許多人,所以本期損益要先依照合夥契約規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再結轉到「各個」合夥人的資本帳戶中。所以合夥企業的資本帳戶會有許多個,裡面清楚地記錄著屬於各個合夥人現有的資本數額,合夥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對企業的所有權到底有多少,他們才不會吵架。
最後我們來歸納一下,會影響業主或合夥人資本帳戶的增減原因有哪些。我們可以先試著想想,某個行為或結果會不會讓自身的資本(也就是權益)增加,如果會,那麼就會增加資本帳戶的貸方金額。
下面,我們來更仔細介紹剛剛提過的往來帳戶。往來帳戶是指業主與獨資公司間、合夥人與合夥公司間記載「往來事項」的帳戶。至於為什麼業主或合夥人會跟公司間產生往來事項呢?或許可以這麼理解,由於公司本質上是屬於單一業主或是合夥人們的,基於周轉的方便或是資金運用的彈性,所以會產生一方幫另一方代墊或代收的情形。但是由於私人款項與公司款項畢竟屬於兩個不同的個體,所以相關收支的歸屬還是得要記錄清楚。因此,便設置了一個往來帳戶當作臨時性的帳戶,裡面記錄兩個個體間的往來事項,如果是會提高業主或合夥人對公司的所有權的交易,則會記錄在貸方。相對地,如果會減少業主或合夥人對公司所有權的事項,則會記錄在借方。這部分的邏輯跟資本帳戶的增減是一樣的。
到了年底,則會將往來帳戶的餘額結轉到資本帳戶中,這個部分的結轉是屬於教科書中的做法。至於在實務上,由於是採取「登記資本額制」,如果要變動資本就必須得申請核准。所以一般而言,資本帳戶除非經申請核准,否則不會變動。此時的往來帳戶就不會有結轉的動作,而是會將它視為一個實帳戶,並列於權益或負債項下。所以教科書中將往來帳戶視為虛帳戶,而實務上將往來帳戶視為實帳戶,這兩者的差異,可以稍微留意一下。
好,再來,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事項會使得往來帳戶產生增減。先來看會使得權益提高、也就是會記錄在貸方的事項。
上面這幾個事項其實都是公司從業主或合夥人這邊得到了什麼,換句話說,也就是私人多付出了什麼給公司的概念,多付出的就是象徵著自己在公司的權益增加的部分。相對地,如果是記錄在往來帳戶的借方事項,就代表私人從公司這邊多獲得了一些東西。
都屬於公司的資源給了業主或合夥人這邊,既然給了,就象徵著自己在公司的權益減少了,這是相對的概念。
好,接著我們繼續來說說結帳的程序。這裡以合夥公司為例,並假設本期是產生淨利的情況。結帳的流程為:
首先,來看看收入科目的結轉過程。由於收入的正常餘額在貸方,因此,要使其結清歸零,就必須借記同樣的金額。並將此金額移轉到本期損益的貸方。分錄會是:
借記:OO收入;貸記:本期損益。
接著,費用的正常餘額在借方,要使其結清歸零,就必須貸記同樣的金額。並將此金額移轉到本期損益的借方。分錄會是:
借記:本期損益;貸記:OO費用。
本期損益的貸方代表收入,借方代表費用。我們假設收入結轉過來的金額是X、費用結轉過來的金額是Y。由於剛剛提到這個例子是假設產生淨利的狀態,也就是收入X會大於Y,所以淨利其實就是X-Y。接著就會依據合夥契約內約定的損益分配比例分給各個合夥人了。金額便是(X-Y)乘以各自的比例後,得出轉入各個合夥人資本帳戶的金額。
最後是把往來帳戶的餘額轉入資本帳戶中。如果往來帳戶是借方餘額,那麼結清後也會轉到資本帳戶的借方;如果往來帳戶是貸方餘額,結清後便會轉到資本帳戶的貸方。借方代表減少資本、貸方表示增加資本。最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增減事項來計算資本帳戶的餘額了。
如同今天所提到的,獨資與合夥組織會幫每位所有人設置資本帳戶與往來帳戶,記錄各自資本的增減與臨時往來事項。但對於股份公司來說,由於股東人數實在太多了,每個人的股權比例與對公司的控制能力也都不同,所以不太可能為每位股東個別設置資本帳戶。因此,股份公司會統一用「股本」、「資本公積」與「保留盈餘」等帳戶來記錄股東權益的交易情形。這是不同組織間關於權益處理的差異。
最後,我們來看兩個例題,複習一下今天學到的觀念。
第一題,關於獨資的敘述,哪個正確?
接著,第二題,對合夥組織的敘述,哪個正確?
以上就是有關獨資與合夥的概念介紹,希望有讓你聽懂。如果你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另外,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不錯,也歡迎點愛心、追蹤和分享喔,我是小新,我們下次見!
參考資料:《會計學新論》 作者:李宗黎.林蕙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