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感覺就是一連串的妥協和保護傘,一盞一盞撐住最低的底線,走訪個案,總會有一些健康狀況低到不能再低,又努力想要維持尊嚴的老人,當我們覺得甚麼是好,反覆衛教時,不知道失智的腦海中,可以記得多少。當我們萬分擔心,反覆叮囑著身邊或他鄉的子女時,感受到他們的無奈多於感覺有幫助,被打擾多於被關懷,絕大多數都是,長輩就是這個樣子,人老了就是這個樣子,我自己就分身乏術,你們不能幫我處理嗎?
居家失能醫師是站在一個建議者的角度,有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建議了太多,知道哪些是好的,但個案沒有能力去達成,家人沒有能力去協助,長照沒有能力包山包海。我們把這些不足告訴了病人和家人,無法自己改變不想改變,也可能是無力改變的家庭,只會覺得困擾,每每接觸到這種對於眼前更健康的照護建議,完全只感受到困擾的家庭,心裡就會感慨萬千。
在有些家人眼裡,或許老人家逐漸如樹木般靜默無語的枯萎,是最好照顧的;在某些個案眼裡,或許疾病控制不好如果可以走的一了百了,比叫他想辦法就醫和好好控制疾病容易;或許在某些長輩眼裡,要承認失智接受治療,比要他的命還要困難;或許在某些家庭眼裡,沒有變化就是最好的造化,任何要多做的工作都是困擾。
還是有很積極照顧,很認真聽建議,願意為自己健康付出,為家人健康付出的家庭。個案和家庭百百種,有好的子女和好的配偶真的是非常值得珍惜,不願意和無能為力的子女和配偶不見得不好,家庭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是盤根錯節,非一朝一夕。自己一個人把自己顧得很好的也很多,一家人住一起,沒有人要管的也不少。
對於這些想要幫忙也很難幫忙的長輩和家庭,想到法華經的窮子喻:「富人發現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因為流落在外窮很久了,被富人攔住,嚇暈在地上,富人覺得直接跟他說他是他父親,他應該沒辦法接受,可能會嚇死,因此就把他安插在府裡工作,慢慢讓他習慣正常的生活,再慢慢教他很多工作,提拔他當總管,在最後才跟他說其實是父子,並把財產給他。」居家失能醫師短暫的會面和建議,有些時候就像是突然把一堆雖然正確或有幫助但這個家庭和個案無法接受的資訊給他,而這個家庭根深蒂固的習氣和處事方式,根本無法接受醫療建議的善意,反而只覺得困擾。富人花那麼多心思來讓兒子接受財產(比喻善法),那是因為他們有血緣關係。然而居家失能的團隊,和個案的關係就只有一年見三次面那麼薄弱,我們有甚麼底氣去改變人家的生活習慣和習氣呢?
只能改變我們自己的心境,佛度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