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相處,大概就是由一連串的離別構成,該如何面對每一段關係的結束,也將會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獲得多項大獎肯定的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講的其實也是這樣的故事,但在細緻的處理之下,儘管講述的故事相對簡單,卻反而能夠在觀眾心中,帶來更加巨大的迴響。
《再見機器人》的故事主角狗先生獨居,但在某一天突然出現的孤獨感,讓他渴望像周邊的其他動物一樣有同伴一起享受生活,並且因此購買了一台機器人。因為有了機器人的陪伴,狗先生有了能夠分享、體驗生活的對象,也共同創造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卻想不到在一次海灘出遊時,機器人意外故障、動彈不得,而不久後海灘適逢關閉季節,讓狗先生與機器人被迫分離,並且踏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因為在看電影之前就已經在書店先看過漫畫,所以對於整個情節的發展已經有一定的概念,但有趣的是這並沒有減少太多這部電影能夠帶給我的感觸。藉由連續性的畫面與敘事,電影本身填補了那些書頁之間的空白,給予那些圖像更多的詮釋與連結;同時,聲音元素的加入,也讓整部電影的內容更加豐富。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September》,更成為了整部電影的重要象徵,牽引著觀眾的情緒起伏。
除了偶爾出現的歌曲與狀聲詞,《再見機器人》最大的特色在於「沒有台詞」。作為角色陳述自身想法的重要方式,「台詞」本身在現代電影當中已經可以說是關鍵元素,但藉由適當的動作、神情,《再見機器人》卻能夠達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當然必須要歸功於整體畫面的細膩規劃,而同樣的用心也反映在其他景物上,藉由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背景、元素,劇組巧妙地讓它們成為加分項目,讓觀眾在無形中更能夠融入在劇情當中、體會角色的心境。
因為孤單而相遇,最後卻因故分離,各自走向新的旅程。《再見機器人》的劇情並不複雜,甚至就連片中的時間長度也只有大約一年多,但在看似簡單的劇情當中,卻藏著值得深思的人際關係隱喻。偶然卻深刻的際遇、以為是救贖的掠奪,還有那些「能療癒自己」與「所愛」之間的抉擇;也因此或許可以說,它是一部會因為觀眾個人的際遇而有不同感受的作品,際遇越多投射的情感也會越複雜。
不論是機器人或是狗先生,甚至是其他的角色,觀眾大概都能夠找到能夠投射自我的對象,儘管它看似輕柔,《再見機器人》卻能夠用不著痕跡的方式,在觀眾的心中泛起漣漪。但它並不是一部會讓人感到後悔、沮喪的作品,或者應該說它的意義更像是悲傷五階段當中的「接受」,讓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療癒過去曾因此感到沮喪、挫折,甚至受傷的自己,並且告訴他:「沒關係,那些都過去了;現在很好而以後也會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