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籍日本兵來談論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身份認同困境,加上前陣子立委刪除公視預算的爭議,讓《聽海湧》不論在戲裡戲外都引發了討論;在被譽為「2024最強台劇」的同時,篡改歷史、醜化特定人士的批評也隨之而來。就一個普通台灣觀眾的角度來看,儘管多少有為了戲劇效果,或者是強調劇組的某些觀點,而刻意進行的改寫,用「扭曲」來評論《聽海湧》似乎還是有點過頭,尤其是考量到其中對於台灣人民自我認同混亂的細膩描寫,還有演員在關鍵場景的表現,這部作品也絕對值得更多的肯定與支持。
《聽海湧》以三位都以「新海」為姓的台籍日本兵為主角,故事從二戰末期澳洲軍隊在婆羅洲日軍戰俘營發現的一起屠殺事件開始,藉由兩條平行的時間線,來探討日治時期台灣人所面臨的認同困境,還有這樣的身份在二戰時期,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儘管並不是真的兄弟,三位好友在日本軍官的要求下因緣際會都取了「新海」為姓,並且共同經歷了新的姓氏所帶來的命運;但面對戰爭的殘酷,三人的不同選擇也將迎來他們各自的命運。
儘管認同它對於台灣人與歷史記憶的意義,《聽海湧》依舊是一部有瑕疵的作品。除了在劇情比較鬆散的前半部,還是有一些「空白感」,讓觀眾感覺鏡頭前的演員好像是在背劇本,等著一些「該發生的事」發生,然後做出表訂的回應,劇情上也有一些不算合邏輯的地方。像是已經沒有逃跑意圖的人卻被殺害、中國領事對於台籍日本兵(而且是其中相對友善的)莫名的恨意等,在缺乏合理說明的情況下,也會多少讓觀眾感覺出戲。
在演技方面,《聽海湧》也有一些不是那麼令人滿意的點。包含日本人的角色,卻要找一個台灣人來講日文;演員太過在意鏡頭的存在;以及某些為了強調情緒激動,而過度「表演」的橋段;甚至作為背景存在,卻表現得極為不自然,有時卻又會獲得過多鏡頭的配角等,都成為了劇情在推進的同時,阻礙觀眾融入在其中的小疙瘩。在第六集紀錄片的部分,提到了劇組在一些元素的設計巧思,而它們確實處理得很細緻,細緻到讓觀眾幾乎不會發現,因此或許也讓「人」這個部分的不細膩,變得相對更明顯。
不過上述這些演技上的問題,或許是因為法庭劇高潮的劇情相對緊湊,在第五集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出戲感。戰後接受審判的台籍日本兵,到底是算哪國人?在二戰當中,來自殖民地的台灣人又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在戰地面對有著相同語言根源的戰俘,所可能面臨的內心掙扎,甚至是整個台灣民族在歷史上的認同混亂,這些疑問都被尖銳地呈現,並且透過演員的演技直擊觀眾的內心。
「我吃日本米、讀日本書長大, 我就是日本人。」對我來說,這句話是貫穿了整部劇最令人震撼的告白。不只是飾演「新海輝」的黃冠智,在表達這句話的語氣、神情、姿勢,甚至是投入在其中的精神狀態(讓人感覺到他在那個當下就是日本天皇最忠實的士兵),也因為這段話在劇中兩個不同時空背景下出現,所帶來的諷刺跟悲哀;而這也可能正是那個歷史下的台灣人,必須面對的矛盾課題。
在看完《聽海湧》 後(包含最後一集的紀錄片),其實也能夠多少理解那些批評背後所暗示的心境。作為台籍日本兵的後代,會認為劇中的人物是在描寫自己的父親,並且因為這樣的對號入座感到受辱、不滿;而對於從來沒有經過日本殖民的族群,若是沒有真心想要了解,大概也很難體會這種特殊時代與社會背景底下,所必須面臨的掙扎。
在劇中「聽海湧」是一種鄉愁,藉由海浪的聲音來召喚想像中的故鄉,撫平在婆羅洲的主角們的思鄉情感;至於現實中的《聽海湧》,則是對於一段歷史記憶與台灣情感的召喚,只是這樣的聲音大概也只有在同樣認同下才能被正確地「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