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書本最大的魅力,就是毫無魅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資訊爆炸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

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只需輸入關鍵字,就能輕易找到各種懶人包、短影片,迅速獲取想要的知識。然而,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閱讀?除了資訊以外,閱讀能帶給我們什麼?

▍📖 「Brain Rot」——資訊過載時代的隱憂

2024年,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了年度代表詞:「Brain Rot(腦腐)」,形容我們因為接收過多瑣碎資訊,導致思考能力逐漸下降。但其實,早在1854年,梭羅在《湖濱散記》中便已提及這個概念——當社會習慣簡化事物、迴避深入思考,人類的思想與智力也隨之衰退。

從幾分鐘的懶人包,到不斷切換的短影音,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碎片化的資訊,每分每秒都被各種訊息佔據。表面上看似吸收了許多知識,實際上卻因為過度依賴這些速食內容,放棄了思考與想像的空間,最終讓自己陷入「腦腐」的狀態。

▍📚 閱讀的價值:讓思考留有餘地

「書本最大的魅力,就是毫無魅力。」

這句話或許聽起來矛盾,但正是因為閱讀不像影音內容那樣快速吸引目光,它反而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深思、去消化、去內化。

與被動地接收資訊不同,閱讀需要我們主動走進書的世界,運用自身的經驗與思考來解讀文字,感受字裡行間的情感與意境。而這份「主動性」,正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獨特體驗的關鍵。同時,作者也提醒我們——「懷疑」是閱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讀者不是無條件對於作者的想法照單全收,而是提出嶄新的「問題」,然後進行腦力激盪!就算作者提出的論點不是自己認同的,還是可以參考其推論的思考過程或篩選出對自己有價值的部分。


▍📖 讀者是賦予書本生命的人

閱讀本來就是一件極為個人的事,每個人的閱讀體驗也都是獨一無二的。透過文字,我們與作者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從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世界。

叔本華曾說:「思想最初的氣息,僅能延續到化作語言的前一刻,一旦化作語言,思想就會死去。」這或許意味著,當一個想法被寫下來,便失去了它最初的靈動。然而,閱讀的魅力就在於——當讀者賦予書本新的理解與詮釋,它便再次獲得了生命。因此,我本人不相信有絕對的「雷書」 — 每個人階段程度不同,需要的東西也有異。我的「雷書」可能正是你的「愛書」,畢竟我不適合不代表所有人都不適合。

▍如何挑書

一、既知問題之書:☑️ 適合沒有閱讀習慣的入門書 ☑️重溫既知的道理,重新認識其必要性

這類書就像老朋友,提醒我們曾經學過、聽過的道理。它們的價值不在於「新」,而在於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這些觀念是否真正內化,並透過新的視角加深理解。

二、發現答案之書:☑️ 嘗試接觸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見解 ☑️意識到自己認知不見得都對

這類書的意義在於挑戰我們的舊觀念,幫助我們看到盲點,甚至徹底翻轉原本的想法。當我們願意去接觸與自己觀點不同的知識,就能發現世界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廣闊。

三、既知答案之書:☑️ 迫使讀者改變自己的認知行動 ☑️ 反思理所當然的問題

這類書最具衝擊力,它們不只是提供新知識,更會讓我們質疑:「原來一直以來,我的想法可能並不完整?」它們能迫使我們反思,甚至改變行為,讓閱讀的影響力真正落地。

▍如何閱讀

  1. 從知識輸出開始閱讀:
    不要等到讀完才思考如何應用,而是帶著「我可以怎麼使用這些知識?」的心態開始閱讀。這樣能讓我們更主動地思考,真正消化內容。
  2. 跳躍於具體和抽象之間 ──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場從「具體 → 抽象 → 具體」的來回轉換:
    1. 🔹 抽象化|從經驗/問題萃取精華/問題核心
      我們需要從過往經歷中提煉出核心概念,認清其本質,這樣才能將它靈活運用在未來的未知領域。這個能力,決定了我們能否真正活用書中的知識。
    2. 🔹 重寫具體化|讓啟發變成行動:
      閱讀最重要的不是記住每一個字,而是「這本書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把從書中獲得的抽象啟發轉化為具體層面的行動 ,轉變成屬於對自己的意義

例子:我根據作者建議的方法重新檢閱書櫃的書對我而言的類型和意義,並分類書籍類型,讓知識變成可檢索的行動指南。

▍❄️ 把大腦想像成一顆雪花球


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腦想像成一顆雪花球。當不動時,知識像沉澱在底部的亮片,看似靜止不動。但只要受到外界刺激,這些知識就會飛舞起來,重新組成新的圖案——這就是「新的發現與靈感」的瞬間。

書中的話語,就像是一種刺激,攪拌我們腦中的「沉澱物」:

  • ✨ 活沉澱物:受到啟發後浮現,最終形成新的見解或行動。
  • 🧊 死沉澱物:曾經讀過但最終遺忘的知識,在需要時也無法浮現。


▍如何讓知識內化?

真正的知識,不是「記住」,而是「內化」,成為我們思考與行動的一部分。

📝 1. 銘刻於腦:用自己的話表達

讀完一本書後,嘗試用自己的話寫下重點,而不是簡單摘錄。唯有當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闡述,這些知識才算真正屬於我們。

📦 2. 冷藏封存:保留當下看不懂的知識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段覺得「很有道理,但還不太能理解」的內容,這時不必急著強行吸收,而是把它保存起來,等未來知識積累足夠時再回來審視。

🔗 3. 產生連結:讓新知識與舊經驗互動

當我們刻意將新學到的概念與舊有經驗聯繫在一起,就能讓原本被遺忘的「舊沉澱物」重新活化,讓大腦裡的知識變得越來越有機。


所以,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場探索與重塑的旅程。在資訊洪流中,讓我們偶爾放慢腳步,為自己的思考留點餘地,讓書本帶我們抵達更深遠的世界。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寫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讀它。

你最近讀過哪本書?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發?歡迎在留言分享你的閱讀故事 🌱!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raw-image

書名|《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作者|荒木博行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07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咖啡贊助: @onemorepage.alv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2/06
謝謝您的分享❤️
艾花 aaaaalvaread-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7
旅人小萌 希望你喜歡ᰔᩚ
avatar-img
再多一頁 one more page
22會員
35內容數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2025/01/30
溫水煮蛙其實不會發生,因為青蛙會慢慢感到熱而跳出去。相反,熱水可能會直接會把青蛙燙傷而逃不出去。而為什麼我們常常困在自己的盲點裡,卻沒有跳脫? 每個人都喜歡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因為「質疑」會讓世界變得難以預測,甚至威脅到我們的自我認同。但這樣的 「順思維」,是否讓我們劃地自限、拒絕改變?你相信嗎?
Thumbnail
2025/01/30
溫水煮蛙其實不會發生,因為青蛙會慢慢感到熱而跳出去。相反,熱水可能會直接會把青蛙燙傷而逃不出去。而為什麼我們常常困在自己的盲點裡,卻沒有跳脫? 每個人都喜歡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因為「質疑」會讓世界變得難以預測,甚至威脅到我們的自我認同。但這樣的 「順思維」,是否讓我們劃地自限、拒絕改變?你相信嗎?
Thumbnail
2024/12/10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Thumbnail
2024/12/10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Thumbnail
2024/02/19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Thumbnail
2024/02/19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因為世界很大,我們不見得能去到每個地方,透過閱讀,可以看到沒看過甚至是這輩子無法體驗的人文風景,感受堆砌的歷史。」 曾經有問長輩在我整理藏書時訕笑說:「書沒價值,拿去二手書店賣換不了多少錢,更不用說秤重賣。閱讀在現在這種年代根本是沒效率又貶值的行為。」 聽完之後我沉默不語,對他露出一個微笑。
Thumbnail
「因為世界很大,我們不見得能去到每個地方,透過閱讀,可以看到沒看過甚至是這輩子無法體驗的人文風景,感受堆砌的歷史。」 曾經有問長輩在我整理藏書時訕笑說:「書沒價值,拿去二手書店賣換不了多少錢,更不用說秤重賣。閱讀在現在這種年代根本是沒效率又貶值的行為。」 聽完之後我沉默不語,對他露出一個微笑。
Thumbnail
資訊爆炸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 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只需輸入關鍵字,就能輕易找到各種懶人包、短影片,迅速獲取想要的知識。然而,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閱讀?除了資訊以外,閱讀能帶給我們什麼? ▍📖 「Brain Rot」——資訊過載時代的隱憂 2024年,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了年度代
Thumbnail
資訊爆炸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 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只需輸入關鍵字,就能輕易找到各種懶人包、短影片,迅速獲取想要的知識。然而,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閱讀?除了資訊以外,閱讀能帶給我們什麼? ▍📖 「Brain Rot」——資訊過載時代的隱憂 2024年,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了年度代
Thumbnail
在一堂翻譯課上老師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讀書是重要的?對於讀小說,我一直有一個答案,就是「體驗無法擁有的生活」。當任何問題都能透過網路搜尋、諮詢AI找到解答,故事也能以影像、聲音紮根,那追根究柢到底閱讀有什麼用呢?
Thumbnail
在一堂翻譯課上老師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讀書是重要的?對於讀小說,我一直有一個答案,就是「體驗無法擁有的生活」。當任何問題都能透過網路搜尋、諮詢AI找到解答,故事也能以影像、聲音紮根,那追根究柢到底閱讀有什麼用呢?
Thumbnail
時近年底,各家書店與閱讀平台紛紛公布各種暢銷榜,讓人得以一窺如今的閱讀樣貌。 不出所料,名列前矛的,是心靈勵志、商業理財與不知該如何歸類的人氣作家作品。 暢銷排行榜有這些書的出現,其實也不意外,因為時間與金錢所限,大部分人閱讀的,都是最實際可用的書籍。而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療癒心靈,養飽荷包,
Thumbnail
時近年底,各家書店與閱讀平台紛紛公布各種暢銷榜,讓人得以一窺如今的閱讀樣貌。 不出所料,名列前矛的,是心靈勵志、商業理財與不知該如何歸類的人氣作家作品。 暢銷排行榜有這些書的出現,其實也不意外,因為時間與金錢所限,大部分人閱讀的,都是最實際可用的書籍。而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療癒心靈,養飽荷包,
Thumbnail
忘了是從何時開始,文學、書本、小說、文字就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 即使科技日新月異,世界進步得很快,細細品味一本小說、一篇文章,似乎都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奢侈。漸漸地,會發現隨隨著世界的進步,人們更偏好於速食式的「短影音」,快速且能馬上得到想要的資訊或是笑料,似乎把時間花在閱讀上是很不適合這個步調
Thumbnail
忘了是從何時開始,文學、書本、小說、文字就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 即使科技日新月異,世界進步得很快,細細品味一本小說、一篇文章,似乎都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奢侈。漸漸地,會發現隨隨著世界的進步,人們更偏好於速食式的「短影音」,快速且能馬上得到想要的資訊或是笑料,似乎把時間花在閱讀上是很不適合這個步調
Thumbnail
未來還有人捧著一本厚厚的書  細細的讀 看思考 ?未來還有人看報  ,閱覽各種各樣的書籍 ?還會跑圖書館 ?未來還有人每天閱讀兩小時給自己充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不愛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 電子產品逐漸出現人們的視野 。電子產品什麼時候成了形影不離的  ,把時間花在,在
Thumbnail
未來還有人捧著一本厚厚的書  細細的讀 看思考 ?未來還有人看報  ,閱覽各種各樣的書籍 ?還會跑圖書館 ?未來還有人每天閱讀兩小時給自己充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不愛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 電子產品逐漸出現人們的視野 。電子產品什麼時候成了形影不離的  ,把時間花在,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