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Rewire-神經可塑性:重塑人生腳本,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近期閱讀的主題圍繞著思維認知。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Rewire-神經可塑性》則是從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可以如何紓緩、調節壓力反應與中樞神經系統,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深信我成長的背景塑造出我現在的思維模式,我以為這已成了我的「缺陷」、將無可避免地伴隨著我的一生。從一開始被動地接受腦海中的扭曲思維、承受著伴隨而來的情緒反噬;到我意識到這些聲音並把「自我」從中區分開來、但還是阻止不了自己對這些念頭作出回應;到後來我花了無數的時間和專注力、設法馴服這些不停吭食我的野獸 - 直到看完這本充滿腦神經科學的書,我終於可以有信心對自己喊話:

這是我的腦袋,我有辦法控制、也不會再被動的受擺佈,只要我願意。

╻有限度的自由意志

榮格說:「所有沒有被覺知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那是因為它們已自動化且深植成我們內心的行為模式。我們很難再不意識到它們存在的情況下改變,但他們卻偏偏總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控制我們的行為和想法。

這些行為和想法的源頭來自我們為自己塑造一個特定的故事,並且一直在內心重複述說、反芻(rumination)。「反芻思想是一種重複、侵入性和長時間的思考模式,它沉迷於咀嚼相同的痛苦、負面思想或記憶。被咀嚼的往往是過去的事件、對未來的擔憂或自我批評,它們可能有害於一個人的精神和情緒健康。」

這個故事的設定可能源自父母、手足、同儕或老師對我們的評判,有時則是我們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和自我否定。我們的大腦喜歡專注於負面事情。人慈》提及到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比起好事,我們對壞事更為敏感。過往我們狩獵採集的日子裡,我們寧可嫌自己大驚小怪老被蜘蛛和蛇嚇到,也不願少被嚇到一次就沒以後了。恐懼太多殺不死人;恐懼太少卻一定可以。」而這也可以理解成,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是我們為了求生存所發展出來的保衛機制。

我們根據這份劇本的人物設定扮演著我們的角色,這份劇本操控著我們如何回應生活的各種選擇。「我們的言語會形塑我們的思考,而我們的思考會形塑我們的感覺;我們怎樣感覺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也決定了我們的信念。(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事實上,大腦無法區分對與錯,只會學習並鞏固你反複產生的想法模式。大腦神經迴路的路徑在我們一次次同樣的選擇中在腦海裡自我強化。成長的環境使我覺得自己不重要、不被愛、沒價值、不被傾聽,深深地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長年的訓練早已讓我誤以為這份「劇本裡的我」就是「我」、並且是不能逆轉的一部分。「在進行顯意識覺知訓練之前,我們其實只有『有限度的自由意志』」。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經歷過這些年的跌跌爬爬,我開始了解到「想法」和「我」中間並不是一個等號。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隙,讓我們有權選擇如何回應,而我們的回應則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freedom.)」- Viktor Frankl

沒錯這很美好,但我真的有能力控制嗎? -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疑問。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這些我的自負和悲觀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不幸的童年注定我需要獻祭掉未來的一生,這就是我的命運...嗎?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的作者佩特.沃克說明了童年創傷不只是來自於肉體虐待或性虐待,還來自照顧者或父母的羞辱、貶低、忽略、遺棄及其他形式的情緒虐待。《#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的作者貝塞爾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

「受創傷的人帶著恐懼的記憶,和完全無力而且脆弱的心智,要耗費極大的力氣才能繼續生活。創傷產生的生理變化,引起腦部警報系統的錯亂,壓力荷爾蒙的增加,受創的人對於一般的事件也過度警戒。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表現,並不是因為欠缺正確觀念,或者缺乏意志力,或性格有問題,而是腦部系統已經被改變。」

這就像有些人心裡都知道該怎麼做,但卻被困在過去的記憶和情緒裡,這種感覺就像腦被過去的情境烙印一樣,甩也甩不掉。

但童年的創傷(CPTSD)是真的無解的嗎?《第》的作者佩特再一步提出,「CPTSD是學習而來的反應。這表示,它是後天造成的,而非先天的。...因為習得而來的東西能夠被反向消除。」而此書《神》帶出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概念:可塑性是雙向的,可以創造也可以甩掉連結

> 神經可塑性最基本的元素,便是: 重複+注意力+刻意=持 久的改變

當我們刻意地不讓一個想法直接地帶出另一個想法,來切斷兩個同時放電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把兩個相續的想法的出現間距拉得愈長,它們的神經連結就會愈弱。這也就是說,扭曲思維認知(cognitive distortion)透過長年訓練而成為習慣,也可以透過訓練被瓦解。

╻失敗只是進程中的停頓,而非回到起點


當我們能意識到自己思維的脈絡,我們慢慢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每個刺激。

然而,警覺力衰退(vigilance decrement)的問題在於,當我們感到疲憊時,心理捷徑(mental heuristics)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回到那些自動化且深植於內心的行為模式。大腦為了保存能量,會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這種「省力」的方式可能強化負面的行為模式,尤其是當我們處於壓力或精神枯竭的狀態時。因此,除了重複以外,我們還需要持續的「注意力」和「刻意」。

以往我總是害怕自己如果不奮力往前,就會不小心退回過去那段已經離開的人生。我心底還是暗自相信著這些想法就是我的本質,即使我很渴望最後證明自己是錯的。但每當「打回原型」又再次被慣有模式主導時,脆弱的我便會再次相信這些想法便再次被證實。

但需要記住的是,大腦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而非彈性(elasticity),改變並非線性進行(the brain is plastic, not elastic, and change isn't linear.)。這意味著,我們的努力不會因一次的失敗而完全回到起點。大腦的神經塑造過程就像進行腦部的重訓,一次次的練習會讓我們逐漸適應新的挑戰,即使有「休息日」或偶爾的停滯,也不會讓我們的進步歸零。這種逐步累積的改變,是我們重新調整思維與行為模式的關鍵所在。

請記住:無論我們本來是怎麼以為,我們都可以隨時重新塑造自己,編寫自己的故事。

‧̍̊˙· 𓆝.° 。˚𓆛˚。 °.𓆞 ·˙‧̍

Title|《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Rewire: Break the Cycle, Alter Your Thoughts and Create Lasting Change)

Author|Nicole Vignola

Publisher|HarperOne

Publication date|2024/05/09

內容總結
Rewire-神經可塑性
5
/5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5/5我可能錯了
從憂鬱的低谷,我找到了一本改變固有看法的書!曾經深陷憂鬱的漩渦,試過各式抗憂鬱藥物,卻發現始終難以擺脫陰霾?或許我們需要深入探討憂鬱症的真正成因,以及藥物以外的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了對憂鬱的看法,重新找回光明與平衡的關鍵或許就在這裡!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
自從那年確診以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就像從此與我無關,我被關在一個名為加拿大的監牢。我被趕離了我賴以為生的「家」,漂泊到一萬多公里以外的冰天雪地,而這一切距離onset到離開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半年很長嗎?我不知道,但原來長到足以讓我一無所有。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5/5我可能錯了
從憂鬱的低谷,我找到了一本改變固有看法的書!曾經深陷憂鬱的漩渦,試過各式抗憂鬱藥物,卻發現始終難以擺脫陰霾?或許我們需要深入探討憂鬱症的真正成因,以及藥物以外的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了對憂鬱的看法,重新找回光明與平衡的關鍵或許就在這裡!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
自從那年確診以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就像從此與我無關,我被關在一個名為加拿大的監牢。我被趕離了我賴以為生的「家」,漂泊到一萬多公里以外的冰天雪地,而這一切距離onset到離開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半年很長嗎?我不知道,但原來長到足以讓我一無所有。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也有參加 12/14(六)的 vocus 的創作者講座嗎?雖然是實體活動,無法到場的我參與了線上講座直播,整個過程約 3 個小時。提醒購買線上直播的朋朋們,別忘了還有超佛心 90 天影片回放可以複習唷。 這場講座乾貨多嗎?我真的有從中學到什麼嗎?以結論而言,想聽乾貨的我,意外獲得了身為創作者所需
《大人學破局思考》是一本實用的職場攻略指南,透過四個章節解讀讀者來信,幫助我們認清公司的本質、明確自身職位及建立正確的工作心態。作者將公司比擬為RPG冒險隊伍,強調瞭解自己的角色與任務,並學會如何有效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本書的精髓在於讓每個人在職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打破職場困境,實現自我成長與價值
在商業環境中,傾聽被視為一項被低估的優勢。內向者擁有專注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更深入瞭解他人的需求。在商會活動中,傾聽不僅能建立信任與情感連結,還能轉化為商業機會。透過開放式的提問、適時的回應和觀察肢體語言,內曏者能夠在商業中發揮更大的潛力,創造持久的合作關係。
在結束第一天賽程,吃完晚餐回家時,我自己走了一段路。 一邊回憶一邊走,忽然抬頭看著灰濛濛的天空後愣了一會,好像想通了什麼⋯⋯
「你講話怎麼這麼有說服力?!」這句話是不是你超想聽到的?其實,只要掌握一點小小的「人性心理學」,你也可以成為職場溝通高手!我們都知道,人都是感性的動物,尤其在做決策的時候,情緒往往比理性更佔上風。所以啊,想要說服別人,光靠邏輯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如何「撩動」對方的心弦!
你也有參加 12/14(六)的 vocus 的創作者講座嗎?雖然是實體活動,無法到場的我參與了線上講座直播,整個過程約 3 個小時。提醒購買線上直播的朋朋們,別忘了還有超佛心 90 天影片回放可以複習唷。 這場講座乾貨多嗎?我真的有從中學到什麼嗎?以結論而言,想聽乾貨的我,意外獲得了身為創作者所需
《大人學破局思考》是一本實用的職場攻略指南,透過四個章節解讀讀者來信,幫助我們認清公司的本質、明確自身職位及建立正確的工作心態。作者將公司比擬為RPG冒險隊伍,強調瞭解自己的角色與任務,並學會如何有效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本書的精髓在於讓每個人在職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打破職場困境,實現自我成長與價值
在商業環境中,傾聽被視為一項被低估的優勢。內向者擁有專注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更深入瞭解他人的需求。在商會活動中,傾聽不僅能建立信任與情感連結,還能轉化為商業機會。透過開放式的提問、適時的回應和觀察肢體語言,內曏者能夠在商業中發揮更大的潛力,創造持久的合作關係。
在結束第一天賽程,吃完晚餐回家時,我自己走了一段路。 一邊回憶一邊走,忽然抬頭看著灰濛濛的天空後愣了一會,好像想通了什麼⋯⋯
「你講話怎麼這麼有說服力?!」這句話是不是你超想聽到的?其實,只要掌握一點小小的「人性心理學」,你也可以成為職場溝通高手!我們都知道,人都是感性的動物,尤其在做決策的時候,情緒往往比理性更佔上風。所以啊,想要說服別人,光靠邏輯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如何「撩動」對方的心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本書用神經科學來談論心理、情緒、信念 還針對不同的目標 提供了相應的具體建議 雖然這些簡單的方法 平常也很常聽到 例如:深呼吸、冥想、運動等… 但不一樣的是 作者會以科學邏輯的角度來告訴我們 為什麼有效? 怎麼做有效?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習方向上的困惑和感悟,以及對心法的思考和反思。通過天使引領和愉悅心情的等待,作者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萬物連結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作者的領悟和冥想練習。透過故事和實例,鼓勵讀者以愛來面對世界。
Thumbnail
自從被心靈、療癒類的故事吸引後,就開始瘋狂地觀看相關視頻、電影、書籍,尋找裡面隱藏的智慧,或說:能引起與自己共鳴的情節與對白。 十年前,被《與神對話》(Neale Donald Walsc)的情節感動。難道除了文字、師長、智者或宗教的話語,能啟發自己外,還有什麼能直指人心,真正發自內心的“臣服”?
Thumbnail
透過畫畫連結感知力、潛意識、更大的自己。這讓我感到當下我們是一體的... 我可以信賴內心浮現的靈感...那是美好的合一感,也是處於心流的狀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本書用神經科學來談論心理、情緒、信念 還針對不同的目標 提供了相應的具體建議 雖然這些簡單的方法 平常也很常聽到 例如:深呼吸、冥想、運動等… 但不一樣的是 作者會以科學邏輯的角度來告訴我們 為什麼有效? 怎麼做有效?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習方向上的困惑和感悟,以及對心法的思考和反思。通過天使引領和愉悅心情的等待,作者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包裝」,不是單指書本的外觀,而是所有的介紹文字與符號。它們都圍繞在「神經可塑性」的核心概念上,而這個概念,光從名稱就賦予我們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方面,它承認我們的感受與行為深受神經影響,隱含悲觀的唯物論觀點;另一方面,它樂觀地告訴我們這有改變的可能。 更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萬物連結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作者的領悟和冥想練習。透過故事和實例,鼓勵讀者以愛來面對世界。
Thumbnail
自從被心靈、療癒類的故事吸引後,就開始瘋狂地觀看相關視頻、電影、書籍,尋找裡面隱藏的智慧,或說:能引起與自己共鳴的情節與對白。 十年前,被《與神對話》(Neale Donald Walsc)的情節感動。難道除了文字、師長、智者或宗教的話語,能啟發自己外,還有什麼能直指人心,真正發自內心的“臣服”?
Thumbnail
透過畫畫連結感知力、潛意識、更大的自己。這讓我感到當下我們是一體的... 我可以信賴內心浮現的靈感...那是美好的合一感,也是處於心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