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一頭栽進年少時期未能仔細探究的 Dylanology後,一發不可收拾的搖滾舊情,延燒到1960s~1990s的一拖拉庫音樂人;同時我也就為了「私心」,向圖書館介購了各類主題的 Bob Dylan 專書。
可是,讀了越多有關這人的傳記、史料與評析後,我就越來越厭惡這傢伙的心性與嘴臉!
大概是自己已至耄耋之年了吧,所謂蓋世無雙、睥睨寰宇的過人才華,對我而言,已不再像年少時那麼能令我折服拜倒了;如今更能感動我的,是日常生活中和人接觸時,謙和優雅的器量與氣度。
在像 Dylan 這類「才華洋溢」的曠世奇才身上,這種素質是完全付之闕如的。
所以我讀了太多關於他一生「惡形惡狀」的記載後,也就停止了對他的探索與閱讀了。雖然我仍三不五時繼續聽他的音樂;耽溺在我自己記憶中,和那個時代(而被 Dylan 自己事後所否定)的熱血激情。
聽音樂時,我盡量不去想像音樂背後的那人,就如同 Dylan 自己也認為的一樣:那些音樂是某種 divine power coming through him, 其實也不是「他的」。
所以過去許多年裡,每當同學們向我詢問傳說中的 Dylan 其人其事其音樂時,我心中口裡就五味雜陳,不知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