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參與者透過名字介紹自己,快速破冰、建立聯繫。
• 鼓勵參與者分享自己的名字、意義與故事,為獨特的自我表達
• 以輕鬆互動的方式開啟學員分享、交流與投入討論
1. 講師開場並引導學員思考:名字是陪伴一人最久的代碼,也是最悅耳的聲音,專屬個人性,你的名字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提出幾個引導問題:
1.你的名字是誰取的?
2.你知道它的含義嗎?
3.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為什麼?
4.如果可以改名,你會選擇什麼?
講師適時地說明: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故事都獨特且值得分享。
2. 小組分享,按照小組(2-4人)進行分享,每人約2分鐘。
過程中要提醒與引導成員們傾聽,並於分享後可以給予正向回應。
例如:“我覺得你的名字很優雅,一如你給我的第一印象!”
3. 全體交流,每組推選1-2人分享他們在「我的名字故事」分享中的感受或想法
講師可引導說明名字具有文化與家族意義,例如族譜排序、例如對孩子的期待,也例如華人社會裡的缺什麼補什麼等,都會與自我認同有關。
4. 總結,引導歸納:名字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意義。
<我的名字>既能輕鬆破冰,又能讓學員有投入參與感,適合作為課程暖身時使用。
「介紹自己的名字與由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不只是標籤,並承載著個人、家庭與文化的故事,名字與心理有著強烈的連結,理解與使用得當,名字帶來許多正向的力量。
當我們分享名字的由來,等於是在傳遞專屬自己的故事,故事中包含有文化、家庭、個人,有助於強化個人認同感與自我肯定。
但有時長者的名字由來往往帶有傷害,譬如與招弟有關的「娣」,此刻我們可以邀請當事人思考如果有機會改名,會希望取什麼名字呢?或是這個名字是否有重新詮釋的可能性。
介紹名字的由來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因為名字背後的故事可能與他人的經驗產生共鳴。例如,如果某個名字來自祖輩或具有特別的意義,這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興趣,讓對話更有深度,進而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名字是最熟悉的聲音,從小聽到改名或離去。
名字往往反映了文化背景、歷史事件或家族的傳統。透過解釋名字的來源,我們能夠讓他人了解自身的文化,也幫助自己珍惜並延續這些價值。例如,某些名字可能來自於古老的詩詞、宗教信仰或歷史人物,這些都能展現文化的厚度與美感。
有些名字蘊含著父母的期許,例如「志遠」代表遠大志向,「雅涵」象徵優雅與包容。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名字所承載的意義,這可以成為一種內在的力量。
當我們介紹名字的由來時,對方更容易記住我們,因為這不只是單純的名字,而是帶有情感與故事的象徵。例如,一個人說:「我的名字叫晨曦,因為我是家裡的新希望,就像清晨的第一道陽光」,這樣的介紹會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介紹名字與其由來不僅僅是自我介紹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以及願意表達自己被他人看見聽見。能夠加深人際關係,傳承文化,並賦予自己內在的力量。當我們真正理解並珍惜自己的名字,它就不只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種帶有情感與意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