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到我們為止>(上)—跳脫暴力循環不易,但可以練習並做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之前過年年假期間,趁放假追了不少影劇,其中一部電影,就是<到我們為止>(It Ends with Us)。這部愛情片的劇情牽涉到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等議題,所以不禁讓我想到幾年前看過的<女傭浮生錄>(見備註一)。

      即便前面2/3電影運進的手法,是故意混淆視聽,觀眾不一定有發現女主角其實已經遭到男主角暴力的對待,很多電影片段操作的手法會讓人覺得女主角受傷只是意外,男主角無意傷害女主角。但可能因為長年接家暴的案,讓我對於暴力的訊號比較敏感,大概看了電影約1/2,我就已經猜到劇情的走向,然後想說:不會吧!大過年的,怎麼剛好又挑到一部這麼不放鬆的暴力片?我還以為這部片是純然的浪漫愛情片耶!但我想,會剛好看到這部片也是天意,後來還是有頭有尾地分段把這部片看完了,並書寫出上下兩篇的影評。本篇是上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如何跳脫暴力循環的看法。

      暴力循環是什麼?一段暴力的歷程,會經歷「緊張期」、「爆炸期」跟「蜜月期」三階段,並周而復始的循環。「緊張期」指的就是兩人相處起來的氣氛已經有點緊張,開始有衝突,也已經出現暴力的警訊或輕微的暴力行為。通常受害者在「緊張期」時,還會自責自己可能哪裡做得不好,所以才導致對方對自己態度「比較不好」或對方的「反應比較激烈」,快速地合理化對方的行為,淡化暴力的警訊或輕微的暴力行為;到了「爆炸期」,相處時已有強烈的暴力訊號與行為,包括:明顯的言語貶低、精神虐待(如果不順對方的意就會得到懲罰,讓人心生畏懼)、人身自由被限制、肢體上的傷害(打、拉扯、推)、強迫對方發生性行為或肢體碰觸等。受害者在「爆炸期」經歷的會是強烈的恐懼、憤怒或焦慮不安,有時會因為情緒過於強烈且過於複雜,會經歷解離的狀態,因而覺得「麻木、空洞或沒有感覺」甚至對於施暴的經驗失憶,忘記自己受暴當下的狀況或只殘留片段的記憶。最後,來到了爆炸期過後的「蜜月期」,加害者會對於自己過往的施暴行為表現歉疚(實際上他們內心是否有悔過之意,真的因人而異),會向受害者示好、道歉,保證往後不會再說出那麼難聽的話,或不會再傷害受害者,或承諾自己不會再讓受害者難過。有些加害者會在這個階段下跪請求原諒,舉凡送花、請客吃大餐、送貴重的禮物,做各種浪漫的舉動進行補償,甚至有加害者會動用受害者周邊的親友來勸說受害者繼續交往、繼續維持這段婚姻,讓受害者感受到這段關係有甜蜜、美好的部分,感受到離開後可能會面對更多外界的壓力,因此更難離開這段關係。

跳脫暴力循環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每次在「爆炸期」過後,受害者會經歷「蜜月期」。這時受害者很容易因為加害者強烈示好、隆重地請求原諒、保證不會再施暴、做各種浪漫之舉意圖要彌補以往的過錯,受害者就會聚焦在加害者過往至今與自己相處得還不錯的時光,所以再度動搖心意,選擇繼續留在受暴的關係,放大兩人關係中覺得甜蜜或得到好處的部分,低估暴力重複發生的風險性。

      因此,跳脫暴力循環的首要關鍵,就是讓受害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自己對自己的照顧與滋養,或者依靠其他外界支持系統或資源(如:親友、社福單位)的支持,去得到受害者在原先受暴關係中最想得到的資源、照顧或心理需求(例如:金錢/經濟條件、物質生活、被愛的感覺、握有權力、有人幫忙提供生活照顧或加害者會照顧小孩等等),受害者才會有動力離開這段受暴的關係。試想:如果我想要的東西只能依靠加害者給我,那我又怎麼有勇氣離開這段關係呢?所以重建受害者的信心,培養受害者生活自理/工作的技能、自我照顧的方法與能力,讓受害者可以自立自強、自給自足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讓受害者有可能在往後的人生多一個選項,可以放棄並離開現在這段受暴的關係,開啟離開關係之後更美好的選項受害者才可以有Guts脫離受暴的關係,知道靠自己或靠其他加害者以外的親友支持,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如此一來,受害者就會漸漸反覆練習如何自立自強、自給自足,同時尋求加害者以外的支持與資源,適度依靠社會福利或其他親友來幫忙自己離開加害者、重建新生活,如此反覆練習好幾次過後,「跳脫暴力循環」的目標指日可待,有一天,受害者一定能完全地與加害人在心理上、物理空間上完全隔絕,專注於過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天,且感受自由、不再恐懼!




l   備註一:2022年曾寫過<女傭浮生錄>的影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點入閱讀<【劇評】從〈女傭浮生錄〉窺看共依附的親子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73會員
299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只是想講述一個甜甜蜜蜜的故事,一個關於戀人相愛的故事。」由《那年,我們的夏天》編劇撰寫,講述4位角色的愛情及成長。整部劇的節奏緩慢,人物的情感描寫相當細膩。如果要說這部是單純的愛情劇,似乎不太適合。透過4位角色面對別離與傷痛,看見人心複雜糾結的情感。原來,我們不斷地在人生路上追尋著愛。
Thumbnail
「我只是想講述一個甜甜蜜蜜的故事,一個關於戀人相愛的故事。」由《那年,我們的夏天》編劇撰寫,講述4位角色的愛情及成長。整部劇的節奏緩慢,人物的情感描寫相當細膩。如果要說這部是單純的愛情劇,似乎不太適合。透過4位角色面對別離與傷痛,看見人心複雜糾結的情感。原來,我們不斷地在人生路上追尋著愛。
Thumbnail
咳、我得先說 我看完之後的感想 好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Thumbnail
咳、我得先說 我看完之後的感想 好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Thumbnail
有雷.... 且逆風.... (
Thumbnail
有雷.... 且逆風.... (
Thumbnail
這個市場需求越趨精緻的年代,愛情電影無法只是相愛的兩人克服一切障礙然後白頭偕老的故事,觀眾需要更多刺激心靈深處的文本,更多酸楚和兜轉,主角需要互相吸引,產生情愫,然後在一來一往間失去對方,這樣的迂迴才能給予觀影者更有層次的體悟。而緣份,一個抽象且專屬亞洲的概念縱橫這部電影,字裏行間充滿無可奈何卻又深
Thumbnail
這個市場需求越趨精緻的年代,愛情電影無法只是相愛的兩人克服一切障礙然後白頭偕老的故事,觀眾需要更多刺激心靈深處的文本,更多酸楚和兜轉,主角需要互相吸引,產生情愫,然後在一來一往間失去對方,這樣的迂迴才能給予觀影者更有層次的體悟。而緣份,一個抽象且專屬亞洲的概念縱橫這部電影,字裏行間充滿無可奈何卻又深
Thumbnail
電影之前的我們,絕對是今年最佳的愛情電影之作。簡單的鏡頭,不矯情而真實尷尬的對白。這部片真的很美麗,美在男女主角每一刻的相望,美在各種有點模糊復古的中鏡頭,美在一般電影中會出現的壞蛋白人現任,也不是中庸之輩,是推進這段感情的重要人物,一點也不冗。
Thumbnail
電影之前的我們,絕對是今年最佳的愛情電影之作。簡單的鏡頭,不矯情而真實尷尬的對白。這部片真的很美麗,美在男女主角每一刻的相望,美在各種有點模糊復古的中鏡頭,美在一般電影中會出現的壞蛋白人現任,也不是中庸之輩,是推進這段感情的重要人物,一點也不冗。
Thumbnail
七夕情人節要到啦,來點不一樣的情感關係!這次的片單有的是戲劇、有的是紀錄片、有的是真真假假的半實境節目,希望能夠帶領大家一起探索愛情的不同面向。
Thumbnail
七夕情人節要到啦,來點不一樣的情感關係!這次的片單有的是戲劇、有的是紀錄片、有的是真真假假的半實境節目,希望能夠帶領大家一起探索愛情的不同面向。
Thumbnail
個人推薦度(滿分5星):🌟🌟🌟🌟   一部有趣且深度的電影,需要你專心的去看主角們的對話。   就好像真的遇見多年不見的朋友一般會一直聊天。能再相遇且相處時間有限,真的想跟對方多相處久一點的感受,我有充分感覺到。
Thumbnail
個人推薦度(滿分5星):🌟🌟🌟🌟   一部有趣且深度的電影,需要你專心的去看主角們的對話。   就好像真的遇見多年不見的朋友一般會一直聊天。能再相遇且相處時間有限,真的想跟對方多相處久一點的感受,我有充分感覺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