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主的話
有鑑於大家睡眠不足,所以推出一系列睡覺為名的單元文章,篇幅大約都控制在五分鐘內,是希望大家能利用零碎時間有效掌握學習內容。當然,想要學得好,自己要花點苦工夫是免不了的。
第一次國會選舉
國民黨大勝
革命組織同盟會為基礎轉型為政黨組織國民黨,憑藉在地方的經營,國民黨在國會選舉取得過半的席次。國民黨得以著手組閣,將安排中央政府各部會首長成員。
或句話說,袁世凱即便擔任臨時大總統,也只是個虛位元首,掌管國家的實質權力是被國民黨掌握。事情彷彿按照孫中山的安排下著一盤大棋。
嗎?
宋教仁遭暗殺
宗教仁為當時國民黨實質的負責人,也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選舉後推動組閣的重要人物,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人物在上海火車站遭人暗殺。子彈射中宋教仁肚子,拖延了兩天,傷重不治。
從利害關係來看,國民黨在宋教仁的領導下進行組閣,宋教仁將成為新的內閣總理,實質的國家領導人,威脅到袁世凱的權力,因此袁世凱是最有嫌疑的人。
社會輿論、八卦都將宋教仁之死指向袁世凱。然而是不是袁世凱指使暗殺宋教仁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心相信是袁世凱幹的,於是國民黨與袁世凱之間的政治衝突更進一步上升到另一個層次 ─ 武力。
二次革命
有「二次革命」就代表有「一次革命」。「一次革命」是指武昌起義,是以武力推翻清帝國的革命行動,而「二次革命」就是指再次武力推翻政權,只是對象換成是袁世凱。
討伐袁世凱行動
自中華民國建國以來,袁世凱和孫中山的兩大勢力政治角力累積了許多恩恩怨怨,宋教仁遭暗殺成為二次革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搞革命拚的可是硬實力,也就是實在的武力,手握新軍的袁世凱自然略勝一籌,逐個將國民黨的革命行動擊破,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後續效應
- 袁世凱得勢
二次革命失敗後,基本上,袁世凱在政壇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袁世凱大權在握,逼迫國會選舉,將他選為正式大總統。之後又更進一步解散國會。 - 廢除《臨時約法》
既然袁世凱要一人獨大,約束總統權力的《臨時約法》也就被袁世凱廢了,另立《中華民國約法》(簡稱《新約法》)將總統的職權擴大,更加的權力集中。 -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二次革命的結果讓孫中山意識到國民黨這個組織太廢了,需要好好升級改造一下,於是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聲討袁世凱。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一步步走向稱帝的道路
袁世凱稱帝
推動帝制
既然國內政壇已無抗衡之力,恢復帝王之位,登上帝王之位,成為袁世凱的下一目標。在一系列的規劃下,袁世凱將:
- 中華民國 →改為 → 中華帝國
- 民國5年 →改為 → 洪憲元年
眾人反對
- 知識分子
已經擁抱民主、共和的理念,不再認同帝制、君主立憲等君主為主體的理念。 - 各地方勢力
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黨,以及各地方勢力紛紛表態反對,更重要的是,連袁世凱的北洋軍將領也不支持袁世凱。 - 外國勢力
袁世凱稱帝,一方面不符合西方民主化潮流的價值觀(西方政治發展是自王權時代走向民主的趨勢)。二方面,日本向中國擴張的野心,為避免中國在袁世凱的主導下團結,支持反袁勢力,讓中國再度陷入紛亂之中。
稱帝失敗
袁世凱在眾人反對之下,只堅持了數十日,之後就放棄稱帝,並在不久後病死。袁世凱的死代表北洋軍的第一號人物沒了,各地各路的二三線軍閥紛紛冒出頭來,使中國政治進入軍閥割據的時代。
小結
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選舉結果並未順利讓國家走向民主、共和,反倒是暗殺、革命、稱帝等反民主、反共和的事件接連發生。而袁世凱死後,後續的軍閥割據更是使中國沒有真正落實民主、共和的理念,而是裹著民主、共和的外衣,骨子裡是槍桿子出政權的荒腔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