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哥的文章中,經常會拿台積電和鴻海,來和長榮做對比。原因無他,因為這兩家是台灣目前最偉大的公司,沒有之三。然而秋哥的重點在長榮,不在這兩家,所以也就沒有tag它們了,但今天秋哥想試著來講一下鴻海,所以這篇就不拿長榮出來比較了,因為比下去會形成大型翻車現場,畢竟秋哥今天要講的,不是個股比較。
同時由於隔行如隔山,秋哥沒辦法就鴻海的產業面說些什麼,只能從已經發生的財報和股價走勢去做判讀。但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你去分析一檔沒接觸過或不熟的個股。判斷的方法有三個,各位不妨多做參考:
《萬法歸宗:先從基本面著手》
《伺機而動:成本永遠最重要》
《兼聽則明:資訊可信多元化》
但請你一定要記得,這些分析方法,看的都是長線的報酬,而非明天的漲跌。如果你只想賭明天的輸贏,看到這裡,就可以翻下一頁並直接封鎖了,因為秋哥講再多,對你來說都是沒用的。
由於篇幅太長,秋哥只能分三篇來講,這種概念型的文章,秋哥只會開放一天,每晚24:00時立即刪文。如果來不及看到的話,就麻煩破費去專欄看了。
《萬法歸宗:先從基本面著手》
秋哥這三年來,講最多的就是本益比、本淨比、殖利率、毛利率、淨利率、EPS,簡單來說就是基本面,換句話說就是賺錢的能力。如果你連一家公司能不能賺錢,賺多少錢,何時賺錢都不知道的話,那就別把錢投入股市做功德了。
首先,你要先知道公司過去的實際獲利。秋哥去年第三季尾有預估,24年鴻海的的EPS大概10元就天頂了,結果被人炮轟,因為那時不知道鴻海一般都是第四季最好,後來看一下,的確24年第四季的營收很不錯,有錯就認,不要硬拗,所以上調到天頂12元。如果照鴻海第四季2.13兆的營收,依第三季的EPS比例推算,那麼鴻海第四季的EPS大概是4.08元,全年11.75元,的確也雙雙創下史上新高了。
其次,你要了解這家公司的獲利結構。坦白說,不是什麼產業,都像貨櫃那麼單純好懂,秋哥不是很懂鴻海的獲利結構,所以沒辦法進行太多的預測與分析,但至少財報,秋哥也是會看一點的。
從已經揭露的財報看,鴻海的月營收就是連四個月下降,從高點下來跌了33%,剛好1/3,但鴻海的慣性是每年第四季比較好,從月營收的規律也看得出來,這是它的特性,了解了習慣就好,但二月之後會怎樣,還真的不能隨便下定論。就算是公司出來講的,你也不能全信。雖然像鴻海這樣大的公司,騙人的機率不高,但被小公司的報告驢過的,可能不在少數。至於投顧的報告,電視的名嘴,秋哥就只能跟你說呵呵了。大家都知道會賺的,那誰要虧?
最後,你要能估得出來公司的未來獲利。最保守且穩健的方式是用比例法來推算。鴻海23年營收6.16兆,EPS 10.25元,24年營收6.86兆,年增13.36%,EPS 11.75元,同比例推算的話,鴻海25年營收7.64兆,EPS 13.09元。這些是在淨利率不變的形下下進行推算的。
秋哥推長榮都用已實現本益比,但推科技股,秋哥不介意用未實現本夢比,只不過這個本夢比,還是要基於已發生的數據來做假設。假設鴻海25年EPS可達成,那麼本益比會來到13.67倍,就算是用24年的15.23倍,跟台股平均本益比21.5倍相比,鴻海都還算相對便宜的。鴻海本淨比只有1.5左右,也遠低於台股平均的2.5倍。
這些都是用2/11鴻海股價179所計算出來的數據,如果你懂這個觀念,那麼你自己就能算出鴻海股價的合理區間了。下面這篇,是秋哥建立的長榮營收及獲利推估方法,甚至可以把長榮的月營收,直接換算成EPS。秋哥很建議你為你投資的標的,設計一個營收及獲利推算模型,這樣會有助於你掌控投資標的的獲利狀況。
貨櫃三熊營收預估,及長榮月均營收獲利推估方法
https://vocus.cc/article/67a8ba9dfd89780001870304
但是,買股票和交男女朋友是一樣的,不要只看優點,也要看缺點。鴻海的問題在於它的毛淨利實在低得可怕,完全靠營收的量撐起來,甚至量大到台積電都看不到它的車尾燈。但你買股票,是買它的營收,還是買它的獲利?附圖是到3Q24累計淨利最高的企業,不好意思,第二名,不是鴻海,甚至過去四年的稅後淨利加起來,第二名也不是鴻海。至於傳說中的AI能不能為它帶來高毛淨利率的營收?鴻海能不能導入高毛利的事業?恐怕是你接下來要關注的焦點。
接下來,秋哥在預估裡給了鴻海同24年一樣,13.36%的營收年增,年營收7.64兆,相當於月均營收要6367億,跟24年的5717億相比,等於每月要多出650億營收,這個成長幅度真的不小,鴻海有沒有能力扛上去,也值得你多加關注。至於營收年增20%、30%之類的預估,你當做幹話聽聽就好了,回去推算營收,你的下巴可能會被驚到掉下來。
這一個單元所講的,只是「賺不賺錢」的問題而已,沒講到而且更重要的,是「值不值錢」的問題。而值不值錢,關鍵就在於你的「取得成本」,成本獲低,風險越低,獲利越高,抗波動的能力也就越強。在下一篇,秋哥會告訴你市場上有多少成本陷阱,以及你要如何在相對低成本時介入建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