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了心儀的土地,我的下一步是規劃農場的整體佈局,這不僅僅是劃分區域,而是要讓整個農場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讓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彼此協調,促進自然循環。我開始著手繪製農場的藍圖,腦海中不再是單純的區域劃分,而是流動的、相互關聯的生態網絡。
這次的設計理念,我將更著重於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牠們不再只是生產的工具,更是土地的耕耘者和肥料的供應者。我將採用可移動式畜養和輪作系統,讓動物的排泄物能夠更有效地滋養土地,同時讓土地能夠在動物的自然活動(豬、雞的拱土、翻土覓食)下得到修復和再生。
我將農場劃分為三個主要的功能區塊:可移動式放牧區、輪作耕作區、以及水資源利用區。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些區域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相互交替和移動。
可移動式放牧區將會是農場的核心,它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區域,而是隨著動物的移動而變化。我計劃設計可移動的雞舍和鴨舍,這些雞舍將會是輕巧、易於移動的結構,可以隨時更換位置。雞鴨在放牧的過程中,不僅能吃到自然的食物,牠們的排泄物也能直接留在土地上,成為天然的肥料。為了更有效的管理,我會使用可移動的電動圍欄,控制動物的活動範圍,讓牠們在特定的區域內活動,同時確保牠們的安全。
輪作耕作區緊鄰著可移動式放牧區,我會將其劃分成數個小區塊,這些區塊將會和放牧區輪流使用。當動物在其中一區塊活動時,其他的區塊則可以種植蔬菜、水果和穀物。收成後,動物會被移動到下一個區塊,而原先的耕作區則會被動物的糞便滋養,成為肥沃的土地。透過這樣的輪作系統,我能夠避免土壤養分的耗竭,並減少對化肥的依賴。
水資源利用區仍然以小溪為主,我會盡量保持它的自然流動,不作過多的人工干預。我計劃在小溪旁設置蓄水池,用於灌溉和動物飲用,同時也會收集雨水,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資源。我會盡量讓動物能夠自由地進出水域,讓它們在自然的水源中嬉戲,同時也利用動物的活動,保持水域的清潔和健康。
我將著重於建立簡化且自然的畜牧方式。我不會將動物圈養在狹小的空間裡,而是讓牠們在寬廣的區域自由活動,展現牠們的自然天性。我會讓動物自行覓食,並鼓勵牠們自行繁殖,減少人工干預。我會觀察動物的行為,了解牠們的需求,並根據牠們的習性,調整農場的環境。我會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例如如何判斷動物的健康狀況,如何預防疾病,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的方法解決問題。
同時,我也將運用堆肥技術,收集那些不能直接作為為牲畜食料的自然廢棄物,經過發酵後,將其製成優質的有機肥料,用於改良土壤,並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我會學習如何製作堆肥,並將堆肥的製作過程納入農場的日常運作中。
農場的藍圖,不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過程。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這是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我期待著我的農場能夠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一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樂園。這不只是一個農場,更是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實踐,對生態循環的信仰。我將會用我的雙手,在這片土地上,繪製出一幅充滿生機的田園生活畫卷。這一次,我將更加注重生態的循環與流動,讓動物成為土地的盟友,一同創造一個生生不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