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the world like an artist.
今年的國際書展中,我也關注了繪本與插畫的相關活動。當我聆聽英國插畫家瑪麗安·杜莎(Marion Deuchars)的演講時,她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See the world like an artist.」
她的《巴布系列》描繪了我們內心時而浮現的不安、嫉妒與掙扎,讓人想起米羅、畢卡索的畫風,也映照出我們自身的情感變化。聽著她的分享,我不禁想起多年前擔任故事媽媽的日子,那時的我,也試圖透過一本本繪本,為孩子們打開一扇扇探索世界的窗。
我在孩子幼稚園中班到小學二年級這段期間,擔任故事媽媽,每週走進教室,帶著一本繪本與滿滿的熱情,與孩子們一起進入故事的世界。
挑選繪本是第一步,我不只是選擇好聽的故事,而是希望孩子能接觸多元的閱讀內容,避免養成「閱讀偏食」的習慣。有些孩子熱愛動物故事,有些則對奇幻冒險特別著迷,而透過他們的回應,我也能觀察到他們的興趣與個性如何發展。
然而,說故事不只是閱讀,而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經常設計各種互動活動,讓孩子真正理解故事的核心。例如,在講「團結力量大」的故事時,我準備了一組免洗筷,讓孩子嘗試折斷一根、兩根,最後是十根。當孩子發現單根筷子很容易折斷,但十根筷子卻難以折斷時,他們不再只是聽故事,而是透過親身體驗去理解這個概念。
這些看似平凡又簡單的活動,對大人來說或許只是常識,但對孩子而言,每一次的體驗都是新鮮的、充滿驚奇的。透過故事,他們學習、思考、感受,而故事媽媽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打開這扇通往探索世界的窗。
這次在國際書展上,我發現繪本的題材更加多元,不只是童話與成長故事,還包含環境保護、多元文化、情緒管理,甚至是 AI 與科技未來。這些變化讓我驚覺,繪本不只是孩子的閱讀素材,更是時代價值觀的縮影。
以前的繪本可能多強調傳統價值觀,而現在的繪本更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閱讀中學會如何與世界互動。這也讓我想起,過去陪伴孩子閱讀的那些繪本,如今或許已經不容易找到,但它們所承載的精神,仍然在新世代的繪本中延續。
在書展中,有些繪本讓我想到,繪本不只是為孩子而存在,大人也能從中獲得啟發。簡單的故事與畫面,有時比長篇大論更能直擊人心。
當我們長大,開始習慣用理性分析世界,往往忘了用更純粹的方式去感受事物。而繪本正是這樣的媒介,它讓我們重新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更直覺的方式去感受情感,甚至重新思考一些看似簡單卻深刻的問題。
瑪麗安·杜莎說「See the world like an artist.」這不正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漸漸遺忘的能力嗎?繪本帶給孩子的是想像力,而帶給大人的,則是找回初心的機會。
回顧這次國際書展,除了感受到書香與文化的交織,我也重新思考了繪本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不論是我過去的故事媽媽經歷,還是現在書展中看到的各種繪本,都讓我更確信:「說故事,是一種影響世界的力量。」
繪本帶給孩子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每一本書,都是一扇窗,讓孩子望向更遼闊的世界。而這扇窗,值得我們用心去開啟。
歲月流轉,當年的繪本或許已經不復可尋,但那些溫暖的閱讀時光,卻依然深藏在記憶裡。這正是繪本最珍貴的地方,它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扇窗,讓我們在某個時刻,重新找回那份純真的感動。
國際書展系列(三):如何領導自己,解答人生的困惑?盛治仁×高為元對談
國際書展系列(二):紅樓夢,不只是紅樓夢 。 一場書展對談讓我理解父親的熱愛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