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隨著市場對 ESG 投資的態度轉變,許多人開始質疑 ESG 是否已經進入衰退期。部分資金轉向 AI 和傳統產業,而 ESG 相關基金的熱度似乎不如以往。然而,這是否意味著 ESG 已經失敗,或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承諾正在消退?
本篇將以能源轉型為例,討論 ESG 是否真的在停滯,還是它正在以不同方式發展。
雖然能源轉型是 ESG 的核心議題之一,但 ESG 的影響範圍遠不止於此,還涵蓋社會(S)與治理(G)層面。例如,供應鏈人權管理、員工多元共融(DEI)政策、企業治理透明度與永續財務披露等議題,仍然在企業決策與政策監管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變化將在未來的文章中進一步探討。
過去,企業推動 ESG 主要是為了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形象,但近年來投資人對 ESG 評級標準產生懷疑,一些企業的 ESG 宣傳甚至被視為「漂綠」(Greenwashing)。這導致 ESG 在投資市場上的熱度下降,然而,這並不代表 ESG 已經走向終點,而是市場和企業正在重新定義 ESG 的價值與落地方式:
👉 ESG 退燒的現象,反映的是市場更務實、更聚焦於 ESG 的實際影響,而非它真的被企業或資本市場所放棄。
在能源轉型的討論中,核能是否應該納入永續發展範疇,一直是高度爭議的話題。麥肯錫的報告將核能視為減少碳排放的選項之一,理由是核能發電過程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可作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但如果從 ESG 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其實忽略了長期風險。
📌 為什麼核能不能被視為真正的永續能源?
核廢料無法處理,只能存放——目前沒有技術能夠真正「消滅」核廢料,高放射性廢料的半衰期長達數千年甚至數萬年,這意味著我們只是在「延後問題」,卻沒有真正解決。人權與環境風險極大——核電廠與核廢料存放場往往選址於政治力量較弱、經濟較落後的地區,造成環境不正義問題,增加當地居民的健康風險。核災的高風險性——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一次核災(如車諾比、福島)都足以影響數十年,甚至讓整個地區無法居住,這與 ESG 的風險管理精神背道而馳。
📌 核能被視為能源轉型的一部分,可能會帶來什麼問題?
企業和政府可能因為有了核能選項,而降低對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發展的積極性。政府可能更傾向投資大型核電廠,而非推動分散式能源系統與儲能技術,導致能源風險集中化。一旦核能成為主要能源,未來幾十年內都難以改變,我們將不得不承擔核廢料與核災風險,無法回頭。
👉 從 ESG 的角度來看,核能雖然能降低碳排放,但其長期風險遠高於短期效益,因此不應被視為能源轉型的核心方案。真正的解決方案應該是:
✅ 加速再生能源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質能)
✅ 發展儲能技術與智慧電網,以解決間歇性供電問題
✅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總體電力需求
McKinsey 研究指出,亞洲貢獻了全球 60% 的碳排放,但同時也是能源轉型最積極的市場之一。這背後的關鍵原因包括:
製造業外移效應——許多西方國家將高碳排產業轉移到亞洲,使得亞洲在碳排放上顯得「特別突出」,但實際上,這些碳排放仍是全球經濟的一部分。
亞洲能源需求持續增長,但能源轉型基礎仍較薄弱——亞洲仍依賴燃煤發電,而電網基礎建設與再生能源投資需要大規模提升。
未來 3-5 兆美元的能源轉型投資將集中在亞洲,特別是在電氣化、氫能、再生能源等技術領域。
👉 亞洲的能源轉型,將是決定 ESG 發展未來的關鍵,但前提是不要把核能當作偷懶的選擇,而是真正投入更永續的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Green Growth: Capturing Asia’s $5 trillion green business opportunity)
📌 短期內,ESG 可能不再是投資市場的熱門詞彙,但企業仍面臨轉型壓力。
📌 核能雖然是低碳能源,但它不符合 ESG 的長期風險管理原則,不應成為能源轉型的主軸。
📌 真正的永續能源轉型應該依賴再生能源、儲能技術與能源效率提升,而非將希望寄託在高風險的核能技術上。
你怎麼看?核能應該被排除在能源轉型之外嗎?還是它仍然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