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十九年,水陸兩軍開始推進。四月,李世勣的軍隊渡過遼水,攻下了蓋牟城。唐太宗收到捷報,開始往遼東進發。但同時,高麗的增援部隊業已抵達。
李世勣下令挖掘深溝,要等大軍到來再一決勝負,但李道宗認為,就像當年光武帝劉秀親征,大將陳俊也是主張等候大軍為妥。可是耿弇卻認為,皇上抵達要看到的,不是苦戰,而是勝利。
李道宗決定破敵為先,同為先鋒的李靖也認同。
當年大破突厥,其實也是李世勣主張偷襲,李靖只是跟風……
不是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李靖的用兵風格。甚至大破吐谷渾時,也是侯君集提出的長驅直入。李靖肯定習慣「引誘」夥伴先出手,就好像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總是賺人先立軍令狀那樣。
於是,李道宗組織了一支不到百人的突擊隊,衝入了敵陣。李靖又是一如往常的「恰好趕上」,完成了合擊包圍,大破高麗軍。
唐太宗抵達後,將蓋牟城交由韋挺鎮守,大軍繼續攻擊遼東。
因為我們讀過韋挺傳,就可以注意到「境外遠征」的困難點:你根本搞不清楚人家的運補路線。
唐軍不只陸路打下了據點,水路那邊也打下了沙卑城。大唐準備要甕中捉鱉?結果蓋牟城就不斷遭到襲擊。
還未抵達遼東城,高麗又殺出了四萬兵馬,還好李道宗勇猛,以四千騎兵大破之。那個附註一下,高麗兵馬數看看就好,吹牛的可能性有100%那麼高。
唐軍甲兵十萬,對面至少出了二十萬都被打翻,然後到最後唐軍打不下來?騙誰沒讀過書。更不要說唐太宗在那邊大展仁義。
遼東還沒開戰,李世民就先要求為兩軍收屍。
面對遼東的護城溝,李世民更是挽起袖子,主動加入挑土填坑的動作,還天生神力挑得比誰都還重,兩百斤十里來回不換肩,果然是天子傳奇。
幹話是不頂用的,李世勣召後方組裝投石車上前線才是重點。
不過高麗人也不是第一次應對中土攻城戰,早已經準備好了大量木材,在城樓上追加木牆來抵禦。
講是講擋不住投石車,啊後面又調來衝車,唐朝人真的是說謊不打草稿,事實就是兩大攻城具都不頂事。
最終,起風了。
猛烈的南風,讓李世勣決定用陰損的招數了。
火箭攻城。
燒你的木牆,燒你的樓,燒你的房,燒得整座城只剩一半的人投降。就連前方的白崖城主,都表示要跟著投降。
唐軍的烽火台,把佳音層層傳回了定州,那是一個舉國歡騰。哪裡想到,當大軍抵達白崖城,城門卻是緊閉:城主反悔了,不降了。
操你舅舅的,唐太宗隨即下令,只要攻破白崖城,允許劫掠!
於是,戰士奮厲爭先,飛石流矢雨集城中,衝車跟投石車比郵差還勤勞的來敲門。
城主連忙派人去跟唐太宗接洽,表示願意投降。
李世民說,好,這裡有我大唐的旗幟,你拿去掛在城牆上,我就接受你的投降。
使者照辦。城中的高麗守軍以為唐軍已經入城,頓時喪失了抵抗意志。
這段是重要的史料,你可以明顯看出,高麗的城主跟支援的守軍「互相不統屬」,事實上一開始可能也不是他反覆,而是支援部隊來到,降不降就不是他說了算的。
眼見城破,李世勣卻有話說:「弟兄們拚死戰鬥,為的就是搶錢搶糧搶娘們,現在皇上接受投降,只怕士氣大潰。」
李世民表示:「啊我就不忍心……不然你跟他們說,改為由我的天子府庫發賞好了。」
藉由這句話,同時顯示出聖天子的仁德,跟遼東之戰的必敗,你不能不說是史書作者的本事啊。
換個角度想就很簡單:老闆先說,業務的營收你們去分。結果賺了錢他又改口說,我們還是走獎金制吧我多發一點給你們。
下一個案子,誰還用心?
大唐的陸軍,抵達了安市城的北方。
鏡頭先轉往水軍側。
卻說水軍登陸,攻下了沙卑城,繼續往建安城推進。朝鮮地名我也不知道東南西北,將就著看。
好的,張亮下令紮營,士兵們紛紛去砍樹啊,找水草地啊……雖然沒有吃個火鍋唱著歌,但賊人要來就是要來。
我們讀者分不清東南西北,張亮等唐軍一樣分不清楚。
高麗人?這可是自個兒國家啊。所以總是來得這麼巧妙。
敵襲啊,怎麼辦?校尉副將們衝進大將營帳,只見總管張亮蹲坐在胡床上,一語不發。這是處變不驚!恍如文聘躺在床上就能嚇退孫權對吧?
「請總管示下!」
總管目前沒有回應,請稍後再撥,謝謝。
張亮早就嚇得六神無主,腿軟到站不起來了。
還好副總管張金樹是個角色,他可是當年燕王高開道的親信,有勇有謀,幫大唐拿下了高開道,得以在初唐有一席之地。
張金樹連忙接手指揮,鳴鼓集合,迎戰高麗軍。
舊唐書說打贏了,你信啊?
不過至少,張金樹成功保護了張亮撤退。
水軍這路,是沒指望了,高麗人自可傾盡全力,聯合靺鞨來安市城決戰大唐。高麗北部大都督,高延壽,與南部大都督高惠貞率軍來援。朝廷重臣也搶先進入。
老臣見多識廣,提議採用李世民的魔法對付李世民:不戰,耗他的糧。
但高延壽否決,展開決戰。
李世民命李世勣正面布陣迎敵,長孫無忌則作為奇兵。至於他自己,那是一個威風不減當年,挑選了四千勇士,登上高峰,準備給高麗軍來個驚喜。
多驚喜?只見一白衣小將手握長戟,腰鞬張弓,乘馬搶先殺入敵陣,所向披靡。
新一代名將的處女戰,就此展開。
唐太宗後來還跟他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在我天可汗的神威之下,還有不勝的嗎?李世民還讓許敬宗立了石碑表功,端的是一個威風八面全靠吹。
即使唐軍擒獲了高延壽跟高惠貞,又大舉坑殺靺鞨人沒殺高麗人,安市城還是決定頑抗到底。
《浴血圍城88天》的故事,正式展開。從貞觀十九年七月打到了九月,原本一度攻破了城牆,但李道宗防守那邊的據點土山,卻被高麗人搶了回去,繼續死守。
天氣,漸漸的變冷了。糧草運補,也漸漸的不行了。
該來的閃不過,其實你知道,安市城大概在遼寧省,唐軍根本連朝鮮半島的門口都還沒看到。但更要知道的是,這也證明了,為何我們都說「伐高麗」,隋唐人則稱「伐遼東」。
因為遼東就在高麗的統治之下,而唐太宗的御駕親征,也不過就是「奪回遼東」。
前線各種士氣變化看起來合情合理,其實唐太宗之敗,定然也是「楊玄感之變」。
就問大唐憑什麼「運補不濟」?
老實說,我最懷疑褚遂良。新一代的崛起,是貞觀之世謝幕的前兆。
不過,更直白的內容,也寫在了書上。
「十九年,太宗遼東還,發定州,在道不康,洎與中書令馬周入謁。洎、周出,遂良傳問起居,洎泣曰:聖體患癰,極可憂懼。」
撤退回到定州的唐太宗,皮膚已經開始化膿壞死,無法繼續啟程回返長安。
仍舊要上前線的李世民,怕是受了傷,在苦寒之地惡化。
癰,必然也伴隨著高燒炎症。會決定全軍撤退,很可能李世民當時在安市,已經失去意識了。
李世勣不是魏延,他作為主戰派的頭領,定然也知道,遼東之戰背後代表的意義。若是單純後送皇帝,不說前線士氣,後方將會產生什麼變數?
李世勣手上的兵馬,必須一起回到太子李治身邊,方為萬全之計。
這不是單純的瞎猜,跟上面那段一樣,劉洎傳本有分說。
等李世民恢復意識,褚遂良就參了劉洎一本,說他當時表示皇上死了也沒關係,只要大家輔佐李治,快刀斬亂麻殺了有異議的大臣即可。
劉洎說他沒有,可為證人的馬周卻又供詞不一。
最要命的是,李世民確實在出征之前,託付劉洎此事。但就好像杜正倫故事,李世民生平最喜歡講悄悄話,卻又最恨人家把他的秘密說出去。
最終,唐太宗賜劉洎一個自盡。
其後,李世民仍兩次派兵征伐高麗,準備在第三年發起總攻擊時,他自己卻先死了。
高麗終究是保住了朝鮮半島,大唐也奪得了遼東。
誰也沒有輸,就是李世民的霸業,跟楊廣一樣,在遙遠的東方畫上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