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不光彩的記載發生於1123年。當時耶律大石剛剛從崩解的北遼出走,投奔天祚帝在西邊的陣營。
耶律大石得任命為都統,攻襲金軍。不料此次大戰,耶律大石一敗塗地,連本人都淪為金國俘虜。
在《遼史》中,耶律大石此次被俘的經歷,只有:
「金兵至居庸關,擒耶律大石。」
以及他逃回來的記載:
「耶律大石自金來歸。」
然而,在《金史》卻寫下了金國擒下耶律大石的用意為何:
「宗望與當海等四人騎在馬上,用繩子繫住耶律大石,要他當嚮導,帶到天祚帝的大營。」(宗望與當海四騎以繩系遼都統林牙大石,使為鄉導,直至遼主營。)
最後天祚帝在應州大敗,連嬪妃、兒女都為金人俘虜。甚至連完顏阿骨打都覺得耶律大石帶路功勞不小,《金史》還留下他一段有點諷刺性的記載:
「大石翰林雖然不是投降過來的,但是帶路也是辛苦有功,可以公開下詔表揚他(笑)。」(林牙大石雖非降附,其為鄉導有勞,可明諭之。)
一些後代的記載,例如後來金末元初的劉祁《北使記》,則又補充道,完顏阿骨打倒是真的欣賞耶律大石的才能,希望把他收入麾下。
然而耶律大石畢竟是不甘屈居於金國。趁著完顏阿骨打西征的時候脫逃,在1123年秋季又跑回了天祚帝軍營,還不知道從哪裡拉來了七千名士兵以壯聲勢。
這些記載蠻不容易理解的,一方面《遼史》與《金史》沒有矛盾、甚至可說是相互補充,其他史料也佐證了大石真的當了帶路人。
另一方面,這跟耶律大石先前悍不畏死的形象衝突很強,加上他既然當了帶路仔,為什麼不乾脆直接逃走自立門戶,還要先回到天祚帝大營。
當然,或許那一兩年間,情報真真假假,或許大石要對天祚帝隱瞞自己的背叛行為並不困難。又或許記載混亂失實。細節在九百年後的今天,就難以做更多考證了。
&
圖片:描繪早期契丹人的東丹王出行圖。圖片太少了,用它來墊檔一下。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Anonymous-The King of Dongdan Goes Forth.jpg"
資料來源:
魏良弢,《中國歷史:喀喇汗王朝史、西遼史》,頁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