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很多主題與元素的電影,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看到和放大的地方不盡相同,那裡面有著對於事物的認知與經歷,具有投射與移情,所以創作者與觀者、觀者與觀者之間的激盪,都是透過作品來呈現自己的樣貌,在某些對話與感受之下,可以靠近、明白、會心一笑,或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見解,是生命裡有趣的一個部分。
我開始好奇,如果我問你在《隔壁的房間》最觸動你、或看見了什麼?你會對我說什麼呢?
「母性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席的並非父親的角色,而是母親的角色」、「一個懼怕死亡並剛出版相關議題的作家突然以某種方式把死亡握在手裡」、「面對死亡臣服而平靜地將死之人對比對於生態環境無盡悲觀的生者」、「戰爭的樣貌以女性角色呈現與面對戰爭時宗教與性愛之間的人性」還有萬年議題「各式各樣的愛(親情、友情、愛情、集體潛意識中看待愛的方式與個人看待愛的視角)」所有的一切都用某種對比的方式來展開,進而延伸出故事性。更不用說視覺上的對比,阿莫多瓦對於鮮豔色彩絕對的鍾愛,紅與綠、藍與黃,可以是工整清晰而理性的蒙德里安,也可以是帶著強烈感性的Marks Rothko。秘境裡的現代建築與大衛霍克尼的現代孤獨感;帶著死亡氣息的病房欣賞曼哈頓天際線與粉紅色的初雪。非常好的演員就不贅述。
我相信阿莫多瓦在生命的脈絡中走到某一個階段,眼睛與心所看與沈浸的議題都靠近身體的苦痛與死亡,如《痛苦與榮耀》半自傳體的電影也是相關的議題,但是無論是探討死亡、安樂死、平靜、絕望、疾病等等,都可以看見他從沒有放棄生命力與力量感,而是更崇高的帶著一種「接受」與「面對」。《隔壁的房間》選擇的視角也很有趣,非採用《痛苦與榮耀》的第一人稱視角,而是用「近距離旁觀死亡」的角度探討,雖然無論是面臨死亡的當事人或是近距離觀覽死亡的旁觀者都是令人感到痛苦且難以接受的,同樣可以用「恐懼」、「害怕」這樣的詞彙進行描述,可文字表現出來的形容與實際上面臨到的恐懼與害怕卻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別有寓意的產生一種鏡像感,一如主題「隔壁的房間」。而我們會選擇哪一個視角來極度放大自己的感官呢?憤怒者、接受者、樂觀者、悲觀者都經歷過逃避的自我保護階段。經常覺得人類渺小到令人感到悲哀,除了猝不及防的意外以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許只剩下「尊嚴」與「善終」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