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關稅過高
• 印度被點名是關稅很高的國家之一,曾導致美方產品(例如哈雷機車 Harley Davidson)無法順利出口,需要在印度設廠才可避免印度的高關稅。
• 川普(特朗普)政策主張「對等」:若印度等國家向美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美國就會以同等稅率回徵,稱之為「互惠關稅」或「對等關稅」。
• 歐盟、高關稅與科技公司爭議
• 歐盟對美國商品、航空公司等常有較高收費或稅負,也常對美企(例:Apple、Google、Facebook)進行訴訟、罰款,川普批評歐盟未公平對待美企。
• 因此,他強調會針對歐盟施加對等稅率,或視情況給予豁免,但原則是要「公平、對等」。
• 加拿大與關稅、國防開支
• 指加拿大在軍事防務支出上占美國便宜,加上對美方一些商品收關稅,「若不符合公平條件」,美方將考慮徵收對等稅或限制。
• 鋼鐵業與鋁業
• 川普主張,若非第一任期就對進口鋼鋁徵收關稅,美國鋼鐵產業可能無法生存。他相信透過互惠關稅,可讓美國鋼鋁業復甦,產業擴張。
• 汽車產業
• 一些車廠因為怕被徵收高關稅,會考慮直接在美國設廠。川普認為,這樣可增加美國製造業就業。
• 晶片(半導體)、製藥
• 大量生產都外移至中國、台灣、韓國等地;川普想藉關稅手段吸引這些企業返美設廠,強調這攸關國家安全與就業機會。
• 整體關稅收入
• 川普稱關稅可為美國帶來可觀稅收(可能達數千億甚至更高),希望能用於國內建設或降低美國財政負擔。
• 對烏俄戰爭的看法
• 川普數次強調,若自己仍在任,俄羅斯「不會入侵烏克蘭」。他批評拜登政府表態允許烏克蘭「可能加入北約」才激怒俄方,導致戰爭。
• 表示現階段想促成「停火」與「和平」,希望俄烏盡早談判。
• 與普京、習近平可能的會面
• 川普提到他「與普京、習近平關係都還不錯」,想在「戰事冷卻」後與中俄領袖進行重大會談,重點放在「減少核武開發、降軍費」。
• 認為美方在軍事上花費巨大,俄、中也在增加核武軍備,若三方能談成協議,有機會大幅降低全球軍費、減緩核武競賽。
• G7 重新納入俄羅斯(恢復 G8)
• 川普認為當初把俄羅斯趕出 G8(改為 G7)是錯誤,若維持 G8,或許不會有今日的烏俄危機。
• 對 TikTok 的立場
• 川普主張很多美國企業有興趣收購 TikTok,他並認為「要讓中國也有好處」才會批准,但同時要確保美國安全、年輕族群的使用生態等不受威脅。
• 內政相關
• 多次批評國會和部分共和黨領袖(如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 Mitch McConnell),表示對方不支持某些人事任命就等於「反對自己」。
• 也提到新任閣員、國務卿、衛生部長等人選,對他們寄予肯定。
• 他認為只要他國對美國貨品加徵高關稅,美國也會同樣徵收對等稅;藉此逼迫外國廠商來美國投資設廠或降低其關稅。
• 藉由關稅與其他手段,鼓勵汽車、晶片、製藥、鋼鐵等關鍵產業留在或回流美國本土,盼能增加工作機會,提升美國經濟自主安全。
• 強調歐盟對美國企業(含大型科技公司)非常嚴苛,並且軍費投入不足;加拿大也被指責在軍費、貿易上「沾美國便宜」。
• 表示若不改善,將採取強硬手段。
• 直指拜登對烏克蘭的政策是戰爭導火線;自稱若換作他在任,俄國不會侵烏。
• 希望能快速促成「停戰」或談判,同時暗示自己在與普京溝通上比較有本事。
• 若國際局勢緩和,希望與習近平、普京在削減核武及軍事預算上達成協議;自認如果三方願意坐下來談,能省下龐大軍費並減少核戰風險。
• 更偏向「保護主義」與「利益交換」邏輯:凡事講求對等、談判桌上多方利益協商,並且在「軍費」、「關稅」、「大國協調」上,主打高壓迫使對手讓步。
• 川普的主要立場:
1. 以「互惠關稅」為手段,確保「美國製造」利益與就業。
2. 透過高舉「對等」原則,迫使歐洲、加拿大、印度等降低對美國產品之關稅或增加本土設廠。
3. 將中國與俄國視為最需要面對的大國:一來是核武軍備,二來是經貿競爭;但他自認和兩國領袖私交不錯,希望能用這層關係進行談判。
• 核心思維:
• 「美國優先」:不管是關稅、軍費或外交議題,都主張美國不再繼續承擔國際「吃虧」角色,而要讓他國付出相應代價(或相同稅率)。
• 假設能達成「對等」或「軍備削減」協議,對美國和對手國都可減輕財政壓力;否則,美方就會加徵關稅或加碼軍備。
• 潛在影響:
• 若大規模課徵互惠關稅,短期內可能造成供應鏈干擾或產品價格波動;長期則視各國談判走向,或許會促成部分製造業回流美國,但也可能加深國際緊張。
• 俄烏戰爭部分,川普言論多為個人政治角度之解讀,能否實際促成停火,需要更複雜的多邊外交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