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政治、技術及市場因素交織下,台積電與英特爾潛在合作案既存在重大政策誘因,也面臨技術整合與財務風險。未來數季各項關鍵指標的變化,將成為決定此合作模式能否達成雙贏的關鍵。
一、執行摘要
•背景說明
美國政府(以川普政府為代表)鑑於英特爾在先進製程技術上的落後,加上對「供應鏈過度依賴亞洲」的憂慮,正積極推動台積電與英特爾之間的技術與資本合作。此舉不僅涉及技術轉移與智慧財產權爭議,更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與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
•核心議題
- 政策與地緣政治:美國以《晶片法案》補貼及關稅豁免為誘因,強調國家安全與供應鏈自主。
- 技術整合風險:台積電 N3 與英特爾 18A 製程間存在多項技術差異,預計需額外延長製程調整時間。
- 資本合作模式:潛在模式包括「51/49」及「40/40/20」合資方案,附帶優先供貨與人力配置要求,可能影響台積電現有客戶結構與營收表現。
•結論與展望
分析預期最可能落實為「有限度技術範圍」的合資或技術支援模式,藉以平衡短期政策優惠與長期核心技術保護。未來觀察重點聚焦於美國補貼條款修訂、台積電美國廠進度及英特爾製程良率提升進展。
二、策略背景與政策驅動
1. 美國政策動機
- 國家安全考量:維持美國在先進半導體製程領域的主導地位,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國防安全體系。
- 雙軌策略:
- 補貼誘因:《晶片法案》提供資本及技術補貼。
- 壓力機制:透過貿易與關稅豁免要求,推動台積電技術轉移及產能調整。
2.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
- 跨國技術轉移風險:合作涉及關鍵製程技術可能被逆向工程,影響台積電未來在 2 奈米及更先進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
- 供應鏈再平衡:美國部門強調國防與基礎建設需求,要求合資企業必須優先滿足美國國防承包商之訂單,進一步改變台積電現有客戶結構。
三、技術面評估
1. 製程整合挑戰
•技術路線差異:
• 台積電:N3 製程採用 FinFET 架構。
• 英特爾:18A 製程基於 GAA 技術
兩者在關鍵製程參數(如蝕刻、沉積、光阻成分)上僅有約38%相容性。
•調整時程風險:共享 EUV 設備下,光阻及顯影流程需全面驗證,估計額外延長至少9個月調校週期。
2. 智慧財產權爭議
- 台積電在3奈米製程擁有超過1,200項核心專利,其中部分涉及美國能源部相關技術,易受強制授權影響。
- 美方可能以《國防生產法》,將特定技術列為國家安全資產,進一步稀釋台積電的專利主張能力。
《國防生產法》相關條文的文字摘錄:
SEC. 303 - 擴展生產能力與關鍵材料
(a) 為協助本法的目標實現,總統可做出以下規定:
1. 購買或承諾購買金屬、礦物及其他原材料(包括液態燃料),供政府使用或轉售;
2. 鼓勵勘探、開發及開採關鍵和戰略性礦物與金屬。
(b) 根據 (a) 款的限制,總統可基於國家利益決定採購數量、條件(包括預付款)和時期,無需受到現行法律的限制。然而,若採購價格高於當前市場價格或預期可能造成轉售損失,則必須確保:
• 無法以較低價格或更優惠條件有效地增加該材料的供應;
• 這些購買行為是確保美國獲得海外供應的必要手段。
(c) 總統根據本條規定的採購權力還包括運輸、儲存、加工和精煉所採購的材料。
(d) 如果總統認為有助於國防需求,他有權:
• 在政府擁有的工廠、設施中安裝額外設備、設施或生產流程;
• 在私人企業的工廠、設施內安裝政府擁有的設備。
SEC. 302 - 促進生產與技術開發
總統可以提供貸款或擔保貸款給私營企業和非營利研究機構,以促進:
- 擴充生產能力;
- 開發新技術;
- 生產關鍵材料,包括戰略性和關鍵性金屬及礦物的勘探、開發和開採。
適用於晶片(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根據這些條文,美國政府可以:
• 直接採購或確保獲取晶片所需的關鍵材料(如矽、稀土金屬等)。
• 提供貸款與投資 以支持半導體製造能力的擴展。
• 在私人晶片製造廠內安裝政府設備 來提升產能。
• 在價格高於市場價時仍可採購,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
四、資本合作與財務影響
1. 合資結構設計
•潛在方案:
• 「51/49」模式:台積電掌握主導權。
• 「40/40/20」模式:納入第三方(如私募基金凱雷集團)參與。
• 條件要求:必須保證美國國防及基礎建設需求的優先供貨,可能使台積電現有非美客戶面臨供應壓力。
2. 財務成本與風險
•資產減損風險:接手英特爾現有廠房,設備折舊率高達63%,台積電或需承擔高達78億美元之資產減損。
•補貼條件限制:《晶片法案》補貼中,僅30%可用於合資企業,且對美國籍員工比例有55%以上要求,進一步增加運營成本。
•營收與市占風險:市場預估,合作若落實,台積電在美系客戶市占率可能由92%下降至78%,年營收風險達數十億美元。
五、替代方案與市場競爭
1. 台積電自主擴廠策略
• 亞利桑那廠擴建:加速二期工程、推動2奈米製程在美國落地,能保留技術主控權;但面臨環評延遲與當地工會問題,量產進度可能延後。
2. 英特爾自主研發挑戰
• 技術成熟度不足:18A 製程目前良率僅約37%,距離量產標準仍有較大差距,若缺乏台積電技術支援,需額外投入約120億美元與18個月調整期,增加財務壓力。
3. 客戶結構調整
• 美系客戶:蘋果、高通等受益於美國製造標籤,短期看好此合作模式。
• 其他客戶:NVIDIA、AMD等可能轉向其他供應商(如三星),以降低產能排擠風險。
六、結論與展望
• 折衷模式可能性
預計最可能落實為「有限度技術範圍」合資模式,專注於美國國防及基礎建設需求,藉以平衡短期關稅豁免與長期技術保護的雙重壓力。
• 關鍵觀察指標
1. 美國政策動向:補貼條款及人力配置要求的變化。
2. 台積電美國廠進展:亞利桑那廠設備進駐及量產時程。
3. 英特爾製程改善:18A 製程良率提升與技術成熟進程。
• 風險與機會
此合作案涉及多方博弈,不僅對台積電長期技術優勢構成挑戰,也將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格局。市場參與者應持續關注政策與技術進展,評估合作案落實對市場競爭與營收結構的中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