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最近因綠營針對藍白兩黨的立委發起「大罷免」而鬧的沸沸揚揚。事實上今年並非選舉年,大家對政治應不會有太多的激情。然去年(2024)立委選舉後,民進黨在立法院全部113 席中僅獲得 51 席,無法再如前總統蔡英文執政的那八年般輕易推動任何執政黨想通過的法案。不僅如此,國會生態的改變也讓藍白兩黨推動一系列的修法,讓執政者不能再如過去一般張狂,引發執政黨不滿。
為奪回國會優勢,民進黨總召柯建銘發起「大罷免」,欲罷免 41 名藍營區域立委。柯建銘此令,綠營政治人物及側翼隨即一呼百應。雖然綠營聲稱其之所以發動大罷免是因為這些藍委「不適任」,但事實上他們從來不曾理性論述這41位藍委為何不適任,聽到最多的說法就是這些藍委是在配合北京癱瘓台灣政府這種空泛的紅帽子,但究竟誰在配合,如何配合,北京又如何指示,綠營從來就沒有說清楚過。
可見這場大罷免行動並非基於個別立委的問政表現,而是針對特定政黨的大規模政治操作,讓人看到的是綠營滿滿的權力慾望及赤裸裸的權力鬥爭。罷免機制的原意是用來讓選民撤換失職或違背民意的民代,但如今卻成為政黨鬥爭的工具。若立委是否應該被罷免是以政黨立場作為唯一標準,那麼這只是展現出綠營對選舉結果的不尊重。以後若任何政黨對定期選舉結果不滿就如法炮製,那只是讓台灣政局一直處於動盪之中。
然而綠營不僅對罷免可能引起的動盪置之不理,在實際的罷免行動中也爭議不斷。首先,罷免行動聚焦人身攻擊而非立法院實際的問政表現。例如,針對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泛綠的港湖雙姝民進黨的高嘉瑜及基進檔的吳欣岱刻意放大其在美國的生活動態,甚至肉搜她的個人行程與家人資訊。吳欣岱甚至在臉書上發布多張照片,指稱李彥秀人在美國,試圖塑造其「不適任」的形象。然而,吳欣岱所提供的照片實際上是在立法院的立委研究室拍攝的,這種「烏龍爆料」也凸顯了有些人為罷而無所不用其極的不健康心態。
綠營不僅政治人物帶頭衝罷免,其支持者也使出一系列超越民主理性討論的手段來為罷免增添柴火。例如罷免團體欲在路易莎門口的座位擺攤而遭店家拒絕,綠營側翼及支持者隨即在路易莎的相關帳號留言痛批及揚言抵制。而在溪洲夜市,攤商因拒絕提供罷免團體場地擺攤,綠營支持者隨即威脅「不再光顧」。綠營支持者以這種妨礙民間企業運作及公共場所秩序的方式來衝罷免,不僅讓政治標籤無所不在,也已嚴重影響台灣正常的商業及社會運作,手段極不可取。
事實上罷免制度會這樣風起雲湧也是因為台灣現行的罷免門檻過低,使其容易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嚴重衝擊社會穩定。在多數運作成熟的民主國家,罷免僅適用於涉及貪污、瀆職或嚴重違反選舉承諾的民代,且門檻都不低。例如,美國大部分州要求選民連署數量達該選區選民的 25% 至 40%,才能正式進入罷免程序。日本的國會議員無法被罷免,僅針對地方議員罷免機制,但必須經選民 三分之一以上 連署,而德國、法國根本未設立針對國會議員的罷免制度,以確保立法機關的穩定性。
反觀台灣,立委當選 滿一年 即可被發動罷免,且連署門檻僅為該選區選民總的 10%,最終的罷免投票門檻更是極低——只需 有效投票數過半,且贊成票數達該選區總選舉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換言之,即使投票率偏低,只要動員足夠的支持者投下贊成票,即可輕易罷免立委,導致罷免機制被政黨利用,作為輸掉選舉後的「翻盤手段」。未來若不進一步提高門檻、明確界定罷免適用範圍,恐怕任何政黨都可輕易利用罷免來挑戰正當的選舉結果,台灣的民主制度及社會將陷入長期動盪。
部份台灣人長期以台灣的民主自由為傲,但實際上對相關制度的理解卻帶有高度的選擇性。綠營支持者總是反射性的將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者的人扣上「中共同路人」的帽子,試圖透過標籤化而非透過理性辯論來回應不同聲音。更諷刺的是,這種政治標紅標籤連綠營內部人士也難以倖免,如深綠學者蔡丁貴、甚至現任總統賴清德在過去也曾遭網軍標籤為「中共同路人」。這樣的情況顯示,在台灣,民主自由有時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而非真正落實於對不同聲音的包容,讓民主社會應有的多元價值蕩然無存。
2024 年的立委選舉結果已合法有效的反映台灣民意,任何政黨都應尊重選舉結果。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在於定期選舉,而非選舉結果不如己意就隨意發動罷免來試圖翻盤。若綠營不滿當前的國會生態,應透過理性的問政及政策辯論贏得民心,而不是以運動式的罷免讓社會變成「天下大亂」。罷免本應是針對瀆職或嚴重失職的立委,而非政黨角力的工具。台灣民主得來不易,任何政黨應以理性的態度來讓政治制度穩定運作,讓選舉結果真正受到尊重,台灣的民主才可能邁向更成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