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的天氣格外炎熱,接近十月,颱風卻依舊徘徊不去。天氣的異常,似乎已成為我們的日常。
新聞上說,冰川融化會讓地球自轉變慢。這樣,我們的時間會變多嗎?可惜,要兩億年後才會有一天 25 小時,似乎無法改變我們眼下的現實。
最近,幾位朋友紛紛即將飛往國外工作。聽著他們的計畫和願景,不禁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位置,對比之下,不免自己顯得有些珠圓玉潤待在原處。
毅然辭去台北的工作,決心踏上美國的土地。一位朋友,在不到一個月內,成功與幾家美國公司接洽,順利取得工作簽證,即將實現她的美國夢。她說,要趁著年輕,在三十歲的壓力到來前,為自己開闢新天地,甚至為未來的後代考慮好在美國扎根的可能性。
「我想在不一樣的地方生活看看。」這是一句簡單卻充滿勇氣的話。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暫且沒有家累(?)還擁有試錯的本錢,何其幸運。但現實是,房租與生活成本像重石般壓在肩上,收支打平的風險始終存在。撐起這一切的根基,不僅是我們的願景,更是對未來的執念。
與過去因為戰爭或動亂而移民的情況不同,現代的出國拼搏,更多是為了脫離過於舒適的現狀。這種選擇,讓人不禁反思——那種「為國捐軀」「為國爭光」的愛國情懷,是否已經漸漸淡去?我們的追求,不再是為了國家,不存在國界邊際,而是為了個人的成長與未來的可能性。
朋友問我,這樣的選擇是否太過崇洋媚外?我頓時無法回答。因為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國外生活,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踏出那一步,然而那是媚外嗎?然而,背後的牽絆能否暫時放下?我們對自己的根是否足夠堅定?
從小到大的教育,教會我們如何應對考試,但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卻扎得不深不淺。台灣的市場太小,地緣位置過於敏感,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更多元的可能性。或許有一天,我也會選擇離開。
這算是拋棄嗎?「拋棄」這個詞或許太過強烈,但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跨出那一步真的很難很難。改變,一定需要義無反顧的契機。
在異常的日常裡,儘管氣候變化讓生命時間顯得更為渺小,而我們的選擇卻能為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無論選擇留下還是離開,都需要足夠的勇氣與決心。成為一個探索者,或許並非拋棄什麼,而是尋找更廣闊的天地,為人生增添更多的可能性。那是一股勇氣,以有限對抗無限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