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離去後,那份哀傷是否是一種愛的延續,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去年11月我經歷我奶奶的離世,這是我第一次在長大懂事後所經歷的第一次。這震撼到我的靈魂深處,充滿疑惑與不解之中也開始揭開面對至親死亡與死亡本身那一層我從未踏進的領域。
當哀傷來臨時,別忘了提醒自己,這正是愛的證明。當思緒伴隨著感官記憶而浮現,你可能會在路上看到相似的背影,聽到熟悉的聲音,甚至嗅到某種氣味,仿佛逝去的親人又回到了身邊。我時常攜帶奶奶的遺物,睹物思人,尋求熟悉的慰藉,感受她還在我的身邊。
然而,懷念之中卻時常夾雜著後悔。後悔沒有更多地陪伴,後悔沒有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我記得,那一次如今看來是最後一次和奶奶道別時,我們在一個寺廟,奶奶堅持等祭星結束才離去,而我需要趕課先走,離去時我不知為何轉身回頭在她沒注意到我時,拿起手機拍下了她的側影。沒想到,那一刻的我最了這一件事情。那之後一個月奶奶匆匆進急診三天後因為呼吸衰竭離世,當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一刻的偶然,其實是生命中不可逃避的必然。
奶奶離世後的一個月,我才有勇氣再次經過她的家。站在樓下望著她身前住的房間窗戶,那是不會再亮起的窗口,我止不住淚水。那間屋子承載了我太多的記憶,如今卻變得空落落的。第一次,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人去樓空的失落。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懂得去試圖理解他人的哀傷。例如,父親和叔叔們所失去的,不僅是一位母親,更是一位生養他們、陪伴他們走過漫長歲月的存在。他們的失落,比我的更深沉且久遠。這讓我明白,哀傷不僅是個人的,也是一種人類共通的情感。
在整理奶奶遺物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與她重新建立聯繫的可能性。她的五斗櫃裡,裝滿了層層密封袋保存的飾品——那些陪伴她度過年輕歲月的物品。我的奶奶,也曾是一位年輕的少女,出生於台灣40年代,經歷過我們無法想像的艱辛與簡單生活。這些遺物,讓我得以一窺她未曾與我分享的過往。
在奶奶離去後,我重新審視我們相處的片段。她的叮嚀、她的價值觀,甚至她對我婚姻催促的嘮叨,都成了我記憶中的珍貴片段。我們也曾因為觀點不同而爭執,但這些分歧,反而讓她的形象更加鮮活。她的日常就是去廟裡拜拜,為我們祈福,也讓我養成去廟裡跟神明對話時,也同時感受到它的存在。
哀傷讓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生命的無常。過去從新聞中得知他人的死亡,總是隔著一層屏障,而當這種離別發生在自己親人或朋友身上,那種痛心的痛楚是直接打在心口上,像在心中鑿出了一個大洞,帶走一部分珍貴的。然而,我逐漸明白,生命的無常本就是正常,它讓我們更懂得珍惜當下。
奶奶的一生,在她4300個禮拜、3萬多天、72萬多小時的延展。雖然她的肉體已經離開,但她的存在並未真正消失。她留給我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一段延續的生命旅程。我與奶奶的關係,也從此刻開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