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德語文學經典已流傳百年,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而我所閱讀的版本由李雙志翻譯。雖然是百年前的作品,卻絲亳沒有時代的隔閡,能在這段自我覺察的時期遇見這本好書,感受到小小的美好。
故事講述博學且受人愛慕的婆羅門之子-悉達多。他擁有眾人嚮往的美好前程,卻無法壓抑內心對生命的疑問與欲望,於是與摯友喬文達一同離家,踏上求道之旅。在漫長的旅途中,他從少年歷經種種磨鍊,直到年老才得知有一個11歲的兒子,與兒子短暫相處後的分離,才領悟愛,學會了懂得愛人、愛這個世界人事萬物,接受這世界。
很喜歡最後一章感觸最深,年邁的悉達多與摯友喬文達再相見的對談,其中二段話:
「知識可以傳達,智慧卻不可以,智慧可以獲得,可以體驗,可以將你托擧,可以用來創造奇蹟,但是說不出來,教不了。」
「一個真相總是在僅有一面的時候,才可以說出來,可以用言辭包裹起來。一切能用腦子想出來、用話說出來的,都只有一面,都是片面的,是一半,缺了整體,不夠圓滿,未成一統。」
此外,我也喜歡書中的角色-擺渡船夫法蘇瓦德。他是一位智者,一位傾聽者,他曾這樣形容自己:「你看,我不是學者,我不懂說話,也不懂思考,我只懂得聽人說話,只懂得做個虔誠的人。」
這些文字我反覆咀嚼。智慧不能直接傳達,我們以為的真相往往只是片面,而法蘇瓦德的故事帶給我原本認知的衝突,未解之問在心中盤旋,使我無法停止思考,但或許,正是這種不斷探索的歷程,才是最終領悟智慧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