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生命的高度與深度|讀赫曼.赫塞《鄉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由作品裡可以看到成長過程中的慾望、挫折、困境,以及脫離困境的反省和決斷;他毫無保留地把人生或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和質疑寫成一個他人求道的故事。如《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都猶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以及自我實現,可以說深深影響著年輕人,被當代文藝青年奉為精神導師。

赫塞的處女作《鄉愁》(1904)佳評如潮,讓他一夕成名。此作寫的是阿爾卑斯山區一個農家子弟培德的人生追求,本因家貧和父親的保守,恐將留在山村度過一生,幸好教區神父惜才,說服了父親,使他得以繼續學習,還來到蘇黎世唸大學。求學過程中,培德曾遭同學羞辱,也曾獲得知友扶持,在感情上則飽嚐失戀之苦。此外,培德享受作家的喜悅,其間亦因心情苦悶而酗酒沉淪。但培德從照顧殘障者的經驗中體悟了生命的真諦,最後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向前行。

(二)親情與友情

《鄉愁》主人翁培德.卡門沁特以第一人稱敘寫家鄉的親人、求學過程的朋友,以及曾經邂逅的女性等,這全都深植內心,一一形成不斷向上提升的力量。

培德跟母親一樣,體格強健,從她那裡傳承了些許的生活習慣、沉默寡言的個性和對上帝的信仰;得自父親的是,優柔寡斷、不善與金錢打交道,還有千杯不醉的本領。父親教導嚴格,培德曾因工作偷懶遭到狠狠痛打,父親告誡他,生命所加諸身上的種種打擊,正是給予反省的機會。不過,父親對於培德所受的教育和閱讀的書,隱約有種帶著輕蔑的敬意,確實讓培德感到困擾、難過。遺憾的是母親早逝,培德獨自到外地讀中學和大學,父親一個人留在家鄉。後來,父親80歲了,健康不佳,培德乃離開城市,返鄉照顧父親,只是親子之間仍存在著隔閡,即使不說話,父親依然有辦法表明其不滿、刻薄和粗魯。培德偶爾不免好奇地想著,自己老了是否也會變成這樣一個討人厭又難以侍候的怪老頭。最後,促使他回鄉的父親,既沒過世也沒康復。此外,家鄉酒館老闆身體每下愈況,沒興趣再做生意,希望培德能頂下店面,但他不願接班,因為父親在世時,他不想成為酒館老闆,以免父親洋洋得意,說兒子學了拉丁文,而且讀了那麼多書,終究只是個酒館主人,毫無成就可言。

再者,培德渴望友誼,認為真摯的友情是青春年少最珍貴的禮物。他歌頌著,比起名氣、美酒、愛情和知識,更高貴幸福的一定是友誼,唯有它幫助他掙脫了懶性,讓年輕歲月免於頹廢,保持黎明般的清新。他認為,真誠的友誼是世上最美好的寶藏;回憶青春的點點滴滴,最懷念不已的還是友情。

培德至蘇黎世讀大學時,結識租屋處的鄰居李亞特,二人很談得來,成為結拜好友。李亞特比培德年長,學識淵博,聰慧有教養,卻又率真、開朗,他向來視培德為作家,相信培德內在蘊藏著深刻、美好的質素,遲早會展現出來,寫出真正的文學巨著。李亞特主動為培德謄寫投稿,讓培德初嚐作家滋味。大學畢業前,培德和李亞特一起至義大利旅行數週,時間在愉悅中匆匆流逝,其間培德依照出發前的約定,暫時留下李亞特,獨自去徒步旅行一個星期,享受了一趟青春時期最美好、浪漫的流浪。他們彼此都強烈感受到幸福,覺得自己正邁向一個多采多姿的嶄新未來,他們比以往更加確認,彼此需要對方,未來的人生路上也將互相扶持。這樣的友誼何其甜美!詎料旅遊歸來兩個星期後,李亞特竟游泳溺斃在德國南部一條小得可笑的河流裏。頓失知友,培德傷心欲絕,難以承受這重大打擊,於是他選擇離開,獨自徒步遍遊法國南部二個月,總算讓內心平靜下來。

至於影響培德最深的,是木匠友人的妻弟波比。波比重度殘障,身體孱弱,而且半身不遂,不良於行,平時陪伴他的母親病故之後,波比改由姊姊和姊夫照顧生活,但姊夫並不快樂,感覺波比是沉重的負擔,揮之不去的夢魘。起初,培德面對波比時很不自在,有一種幼稚的恐懼感,甚至於和他握手都會覺得噁心。直到培德深刻反省,自己崇拜信仰聖方濟,他視天地萬物和大自然為親愛的兄弟姊妹,培德向鄰居們講述聖方濟的生平,誇耀聖者教導自己要去愛所有的人,如今他明知身邊有個無助的人正在受苦,卻任其受罪,不給慰藉。培德自感羞愧,表明想幫助波比,視他為自己的兄弟。培德進而發現,其實波比樂天安詳,他不是一位智者,也不是天使,波比只是一個充滿諒解與懂得奉獻的凡人,由於飽經苦痛以及貧困,學到了即使虛弱也不覺得羞恥,坦然將一切的命運交由上帝來決定。再者,波比忍受病痛不時的折磨,以及接受自己無力的身軀,且自有一套不錯的世界觀,能夠幽默客觀地觀察生命。培德可以說,從波比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培德由此體悟到,儘管殘障、貧困,依然平靜、慧黠,克服困難而散發光芒,受苦受難而達到這樣的境界,使他敬仰、稱羨,令他陰鬱的生命因此獲得了復甦與撫慰。

(三)渴望愛情

年輕而敏感的培德渴望著愛情的慰藉,唯因提不起勇氣向心儀的女子告白,令他飽嚐戀愛的痛苦滋味。

中學時,培德愛上同校同學、律師之女蘿西,二人同為17歲,她身材結實,體態柔美,臉龐細緻,散發靈性之美。培德默默欣賞她的恬靜、明朗,以及自然流露的貴族氣質。只是她根本從沒留意到培德,他內心因此悲傷、痛苦。為了送她一份禮物,培德冒險攀登危巖,摘下最後一朵阿爾卑斯玫瑰,然後把玫瑰放在她家的階梯上,而她並不知道,儘管有些酸楚,其中的甜蜜、喜悅和詩意卻讓他感到愉快,且餘韻猶存。直到自中學畢業,他僅是悲欣交集地在蘿西家門外徘徊,悄悄辭行,把這一暗戀永遠埋在心底。

來到蘇黎世讀大學,經由好友李亞特,認識了義大利女畫家艾兒米妮亞,她美麗、善良,為人爽快且充滿自信,散發著令人驚豔的成熟美。高大壯碩的培德成了女畫家的模特兒,陷入愛戀的漩渦。他覺得自己應該向女畫家告白,並展開追求。沒想到艾兒米妮亞告訴培德,她愛上一個有婦之夫,彼此深愛對方,卻不知將來是否有在一起的一天。培德示愛的計畫瞬間破滅,椎心之痛令他在外流浪了三天三夜。

不幸的是,摯友李亞特意外身亡,培德精神大受打擊,四處流浪,一再更換工作,浪擲光陰,荒唐度日。後來在醫生介紹下,在的教授家裡見到了少女讀者伊莉莎白,她喜歡文學、藝術,鋼琴也彈得不錯,散發靈性的魅力。二人談得來,但未進一步交往。一年後,培德驀然驚覺,原來他憂鬱的心多麼渴望著伊莉莎白,前所未有地興起結婚的念頭。可是當他再次見到伊莉莎白,她已於不久前訂婚了,培德連忙向她道賀,回到家才心碎地躺在床上,像個小男孩啜泣起來。他不禁悲嘆,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他得經歷無數的悲歡離合?為什麼他一心企盼的真與美,始終遙不可及?為什麼他為那些值得追求的女子流淚,還要飽受愛的折磨?為一份沒有結果的愛,羞赧得垂首哭泣?上帝既已命定他的孤獨,為什麼又給他一顆渴望被愛的心呢?

離開傷心地,培德去義大利展開歷史研究,由於生活得很愉快,受傷的心靈不久就癒合了,為新的人生搭起一座健康的便橋。在這裡,遇見喪夫的房東太太娜爾蒂妮,34歲,體態豐腴,舉止端莊,她喜歡培德,表明願意嫁給他,可是培德裹足不前,反而重燃再次見到伊莉莎白的渴盼。他以前總認為,不須回報的被愛是一種享受,這時他卻明白了,面對一份無法給予回應的深情,竟是如此令人難堪。所幸房東太太後來寫信捎來喜訊,她終究找到第二任丈夫了。

自義大利歸來,伊莉莎白結婚了,此後培徳和她一直維持著朋友關係,還把她介紹給波比認識,培德與伊莉莎白相互敬重,時有往來,然而他的內心深處對伊莉莎白仍不能忘情,為此而苦。直到返鄉照料父親,培德依然是單身漢。培德如此浪漫痴情,然情路崎嶇坎坷,令人深為同情。

(四)崇尙大自然

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培德,自小崇尙大自然,將大自然當人一樣疼愛,如同對待外國朋友或旅伴,傾聽它的心聲,如此他的憂鬱雖然沒有痊癒,卻也昇華、淨化了。他變得更加耳聰目明,辨認得出細微的聲調差異,更加清晰地聽見所有生命的脈動,與大自然惺惺相惜,從而獲得清新、純真的泉源。

培德歌頌大自然,從對大自然的愛戀中,尋找快樂以及生命的動力,他鼓吹深度觀察、徒步旅行、享受藝術和活在當下。這是多麼充滿智慧的人生指引。他意圖以充滿吸引力的語言,讓青山、海洋與綠色的島嶼跟人們對話,促使人們去探看,在屋舍和城市之外,還有繽紛燦爛的生命,日日綻放著花朵,永不休止。

展開新生活之初,培德毫不在乎他人的生活,一逕將愛奉獻給無言的大自然,全心全意關注著大自然的一切。甚至於夜晚臨睡前,突然想起一棵很久未去探望的樹,他會摸黑出門,尋那模糊的身影,溫柔地凝視這棵鍾愛的樹,然後帶著它沉睡的印象離開。可見對於大自然的愛,何其偏執。培德自言,「每當愁緒夜裡來襲,我會倚窗坐好幾個小時,毫無睡意。凝視漆黑的湖泊、映在蒼天畫布上的群山剪影,以及高掛的星星。心中一股強烈又怯怯的甜蜜,彷彿美麗的夜景,正帶著非難的眼神看著我;星星、青山與湖泊企盼一位懂得她們的美麗和隱含的苦痛,並代為表達出來的人,而我似乎就是這個人。」再看作者如此描述白雲,「它們是所有流浪、追尋、渴望與鄉愁的永恆象徵。正如雲彩心嚮往之並且倔強地飄遊於天地之間,人類的靈魂也戰戰兢兢地徘徊在有限的時間和永恆之間」,以上可以說對大自然賦予了嶄新的美學與哲學的意義。

當培德遭到人生挫折,往往出外旅行散心及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幫助他重新站立起來,繼續在人生之路向前走,同時也啟迪了讀者封閉的心靈。

(五)死亡的意義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部曲。《鄉愁》裏,培德歷經母親、木匠幼女艾姬、結拜兄弟李亞特以及好友波比之死。其中母親安靜、莊嚴且勇敢地面對死亡,為培德樹立良好典範,他並不難過,更多的是驚訝與敬畏,他由此目睹一個大謎題如何解開,生命之環如何微微顫抖地趨於終點;而亡魂無懼,所散發的清冷光亮,滲透内心深處。特別是波比之死,波比生前與培德輕鬆聊起死亡,說:「撐過這些痛苦折磨,我就可以笑了。不過對我而言,死亡是值得的,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擺脫這駝背、短腳和瘸了的臀。換做你的話,就太可惜了,因為你有寬大的肩膀和健美的雙腿。」這樣的豁達,怎不令人深思。

面對一次又一次死亡,讓培德的心靈得以提升、成長,他明白了,死亡是聰明的兄弟,我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託付給他,他會知道在我們有所準備的適當時刻前來。培德也突然懂得,原來痛苦、失望和悲愁不是為了惹惱我們,使我們氣餒或者無地自容;它們的存在,是為了使我們心智成熟,臻於完善。

(六)心靈提升

《鄉愁》裏,主人翁培德追求自我成長,尋找自身與時間和永恆之間的關係,不斷地拓展生命的高度與深度。儘管自己面對現實之時,諸如家庭、學習、感情或工作等各方面,遭遇許多的挫折與打擊,難免痛苦、沮喪與沉淪,但他堅持理想,走在自我之路,認為上天讓人陷入絕境,乃是一種生命的考驗,要讓人去發現新希望。培德沒有退縮或妥協,勇敢面對挑戰,克服困難,進而超越、提升,終能享受生命的苦與樂,充分體驗悲喜人生,其間「現實/理想」、「衝突/超越」、「沉淪/提升」的對立,深具象徵意義,使讀者對人生有所領悟,增進人生的智慧,從而使心靈變得更加恢宏。

赫曼.赫塞《鄉愁》可以說是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葛利高里是混有土耳其血統的哥薩克,祖父娶了土耳其女子。鄰居司契潘夫妻婚姻不幸福,妻子婀克西妮亞常遭家暴,司契潘入伍,未婚的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亞有不倫之
#殺伐∕人道、戰爭∕反戰的對立與矛盾,可以說一直令葛利高里的內心深感痛苦而無法自拔,註定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 (ㄧ)得獎爭議 1965年,雖是現代主義思潮流行的時代,蘇俄作家蕭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1905-1984)意外以社會寫實主義的大河小說《靜靜的頓河》獲頒諾貝爾文學
(一)照亮人類的良心 (二)由封城到開城 將近一年後的俄蘭終於舉行開城儀式,倖存者重獲自由,歡欣迎接新的日子到來。李爾醫生知道,雖然苦難業已結束,而遺忘尚未開始。 (三)主張全有或全無的潘尼洛神父 (四)人道主義者李爾醫生 (五)不信上帝的聖徒塔霍 (六)為人類指出另一條道路
(一)戰爭期間引起共鳴 (二)荒謬的短暫一生 (三)追求自由與享樂 (四)宗教思辯 莫梭除了是享樂主義者之外,跟母親一樣,他們都是無神論者,預審官甚至於稱呼他為「反基督先生」。 (五)自我與社會之反思
這種「個人 ∕ 國家」、「善意 ∕ 罪惡」、「忠誠 ∕ 背叛」、「理想 ∕ 現實」的對立,可以說充滿道德的矛盾與糾結,深具象徵意義。
(一)登峰造極 美國作家恩耐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文字風格獨特,喜用簡潔短句、日常用語、電文般的對話、淡化小說背景、洗練的動作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依賴視覺、觸覺等等,一般咸認,以這樣的風格來處理中短篇小說,可謂如魚得水,是以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說要比長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葛利高里是混有土耳其血統的哥薩克,祖父娶了土耳其女子。鄰居司契潘夫妻婚姻不幸福,妻子婀克西妮亞常遭家暴,司契潘入伍,未婚的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亞有不倫之
#殺伐∕人道、戰爭∕反戰的對立與矛盾,可以說一直令葛利高里的內心深感痛苦而無法自拔,註定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 (ㄧ)得獎爭議 1965年,雖是現代主義思潮流行的時代,蘇俄作家蕭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1905-1984)意外以社會寫實主義的大河小說《靜靜的頓河》獲頒諾貝爾文學
(一)照亮人類的良心 (二)由封城到開城 將近一年後的俄蘭終於舉行開城儀式,倖存者重獲自由,歡欣迎接新的日子到來。李爾醫生知道,雖然苦難業已結束,而遺忘尚未開始。 (三)主張全有或全無的潘尼洛神父 (四)人道主義者李爾醫生 (五)不信上帝的聖徒塔霍 (六)為人類指出另一條道路
(一)戰爭期間引起共鳴 (二)荒謬的短暫一生 (三)追求自由與享樂 (四)宗教思辯 莫梭除了是享樂主義者之外,跟母親一樣,他們都是無神論者,預審官甚至於稱呼他為「反基督先生」。 (五)自我與社會之反思
這種「個人 ∕ 國家」、「善意 ∕ 罪惡」、「忠誠 ∕ 背叛」、「理想 ∕ 現實」的對立,可以說充滿道德的矛盾與糾結,深具象徵意義。
(一)登峰造極 美國作家恩耐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文字風格獨特,喜用簡潔短句、日常用語、電文般的對話、淡化小說背景、洗練的動作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依賴視覺、觸覺等等,一般咸認,以這樣的風格來處理中短篇小說,可謂如魚得水,是以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說要比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李惠貞的書籍《成為企劃人》,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和對人生的指引作用。藉由閱讀,可以找到方向、肯定目標,以及重新定義問題,從而找到心中真正的答案。文章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企圖心,並提到了作者的其他書籍以及相關書籍推薦。
Thumbnail
透過故事的方式,探討人生面臨各種疑難雜症的問題......
《生命之歌》是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偉大作品。這本書描述了人生的殘酷和諷刺,並呼籲人們用善良和理性面對命運的意外。赫曼·赫塞的二元對立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表現得深入淺出。推薦大家閱讀,作為瞭解赫曼·赫塞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失落 若有另一個名子,那必當是老人與海/ /在如今的歲月裡重讀老人與海,我驚訝的是,海明威面對失敗的看法,身處困境的反應,與我如此契合。當然能在失落中保有信心,是何等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精神,值得時刻藏在心中。/
Thumbnail
那屬於我的生命之樹, 一葉葉的凋零飄落。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強調追求內在價值大過外在價值的重要性,並提到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Thumbnail
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李惠貞的書籍《成為企劃人》,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和對人生的指引作用。藉由閱讀,可以找到方向、肯定目標,以及重新定義問題,從而找到心中真正的答案。文章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企圖心,並提到了作者的其他書籍以及相關書籍推薦。
Thumbnail
透過故事的方式,探討人生面臨各種疑難雜症的問題......
《生命之歌》是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偉大作品。這本書描述了人生的殘酷和諷刺,並呼籲人們用善良和理性面對命運的意外。赫曼·赫塞的二元對立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表現得深入淺出。推薦大家閱讀,作為瞭解赫曼·赫塞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失落 若有另一個名子,那必當是老人與海/ /在如今的歲月裡重讀老人與海,我驚訝的是,海明威面對失敗的看法,身處困境的反應,與我如此契合。當然能在失落中保有信心,是何等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精神,值得時刻藏在心中。/
Thumbnail
那屬於我的生命之樹, 一葉葉的凋零飄落。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強調追求內在價值大過外在價值的重要性,並提到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Thumbnail
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