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隔了四年,樂鹿牌書摘將重新開伙,用更簡單的文字和更短的篇幅來分享一些不錯的作品!
近年的創作重心雖逐漸往兒少類移動,但其實我更重視自己的「家長」角度,因為不管是影視或書籍,家長是孩子的閱聽視野的第一道關卡,必須防守嗜血、卻又必須通融開放現實。在這個成人、兒童的界線更快被打破的時代,如何為孩子挑選作品,甚至創作作品也更困難了,在這個動機下,我也開始閱讀大量的繪本、童話,理解這個領域已有和缺乏處。
九歌是多年經營兒童文學的出版社,加上2021年正是疫情高點,恰巧選到這一年的童話集,我覺得讀起來蠻特別的,所有童話都包藏著台灣社會脈動,書裡又有大量兒童評審的回饋,就像是大人小孩一起用故事內容在討論這個不容易的疫情年,互動感很高。
整本書編選了十二則故事,分別按照一至十二月會遇到的節慶、事件來作為編排邏輯,有較有經驗的兒少作者如王淑芬、顏志豪、鄭宗弦等,也有九零後的年輕作家邱常婷、旅外作家陳郁如等,品質精良編排用心。比較資深的作家擅長用一些傳統民俗信仰、山海經、漢文化奇談等元素來塑造世界觀,比較年輕的作家則會用一些世界共通的擬人形象或怪談加入故事元素。
我比較喜歡的幾篇和兒童評審們喜歡的不太一樣,但能多看看孩子們的偏好,用他們的視角理由去觀賞故事,是這個童話選集很重要的部分,也能幫助大人多思考自己和孩子不一樣的地方。
和兒童評審視角比較不同的作品,我喜歡的有顏志豪的《實習生狀元文昌》、鄭宗弦的《小龜精和紅米果》,這兩則都是故事邏輯精湛,又帶有將真實文化以虛擬的元素融入的高難度技巧,是小孩看熱鬧、大人能看門道的兒童文學;陳郁如的《未來的每一年》也是一個同時能帶給大人重擊的好故事,不曉得是否因為旅美的原因,《未來的每一年》給人一種前後連貫的皮克斯動畫故事感,簡單易讀但後勁深長。
和兒童評審比較類似的觀點是邱常婷的《瘟魔的角》,這篇讀起來頗有西洋童話感,把疫情影響、校園霸凌、孤獨感等等難以具象化的「心境」都用簡單的故事符號呈現,最後主角的回馬槍還帶著一種卡繆式自嘲來幽默收尾,作者是九零後的年輕作家,真的令人自嘆不如,年輕人很厲害!
最後本選輯年度童話獎是王淑芬的《君偉的迷宮小學》,這篇故事讓我想到一本日本繪本《上學快來不及了!》同樣都使用誇飾的幻想,具有強烈的、非寫實的影像聲音感,這種類似表現主義的精神,我覺得是兒少文學很重要的元素,把有趣的幻想放大變成閱聽享受的一種寫法,是其他篇章中比較少看到的表現方式。
簡單的說,採用誇張卻邏輯縝密的創作內容,一方面能吸引孩子,一方面又能加強他們對抖音、速食影音的抵抗力,這篇不愧是大人小孩的認同集合體。
總結來說,我認為九歌的童話選,其實尚還不適合太小的孩子閱讀,甚至對於小學生來說,有些內容還是需要和大人共讀效果才會更好;但對於家長來說,反而這系列是很優質的讀物,除了能保持自己的童趣感、說故事的庫存量,更重要的事從中能得到很多親子之間的潛台詞、相處語言。
接下來還會有111年(2022)的童話選心得,晚些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