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精油團購群裡,話題從抱怨某機構老師的教學態度,意外地轉向了藥草包課程。當時看到這堂課有許多藥草可供選擇,加上地點就在台南,於是毫不猶豫地報名了。雖然朋友曾勸退我,認為綁法簡單,真正困難的是藥草的準備、來源和保存,但對藥草充滿好奇的我,還是決定親自體驗。
課程體驗:從認識藥草到實際動手製作
當天台南難得放晴,為這場手作課增添了好心情。老師開場簡單介紹課程後,直接帶我們認識幾種藥草的用途,並讓大家根據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藥草包類型。最近新聞報導某位名人在日本旅遊時意外過世,讓我更關注健康,因此特別挑選了「免疫系統強化包」與「防蚊包」。
老師提供了一整桌的藥草,讓大家自由挑選,每種藥草都有其獨特的氣味和功效。有些同學會挑選熟悉的草藥,而我則選擇了一款特別的——魚醒草。這種藥草其實是一種補藥,氣味較為特殊,不過可能是因為我本身愛吃越南河粉,對它的味道並不感到陌生或排斥。
製作過程中,老師引導我們用熱水沖泡藥草,讓大家體驗乾燥與濕潤狀態下的氣味變化。這點非常有趣,因為某些藥草乾燥時氣味淡雅,但經熱水沖泡後,味道變得濃郁甚至帶點辛香,讓人對氣味的層次有更深的感受。
手作細節與藥草保存討論
挑選好藥草後,老師指導我們如何綁紮藥草包。看似簡單,但要讓包裝緊實、好看又不鬆散,還是需要一點技巧。我試了幾次,才找到最順手的綁法。
在製作過程中,我問老師:「藥草包使用完後,能不能當作盆栽肥料?」老師表示,如果藥草是乾燥的,確實可以回收當作肥料,但要注意酸鹼度,否則可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這點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若能讓藥草循環再利用,就更符合環保理念。
精油交流:意外的話題延伸
課程結束後,大家開始交流對精油的心得與使用方式。許多同學熱烈地分享自己喜愛的精油組合與應用方式,也意外發現彼此對精油的使用習慣差異很大。有同學提到喜歡將精油直接塗抹在皮膚上,有些則偏好擴香,而當我提到自己會將可用於人體的精油製成蠟燭時,現場幾位同學驚訝地表示:「這樣太浪費了吧!」讓我哭笑不得。
這場交流不僅讓我學到了一些新配方,也讓我發現大家對精油的價值觀不同。有人認為它是日常保養的必需品,也有人將它視為珍貴的調香素材,這些觀點的碰撞讓討論變得更加有趣。
課後感想:滿滿收穫的手作體驗
這次的藥草包手作課,不僅讓我學到了藥草的應用方式,還讓我體驗了不同的氣味層次變化。更重要的是,這場課程也促成了意外的精油交流,讓彼此對精油的使用方式有更多討論。
有些同學甚至開始敲碗,希望老師能再開設其他相關課程,而我則覺得,如果有機會,還是會繼續參加不同類型的手作課,進一步補充自己對精油與藥草的知識。
這場愉快的半天手作體驗,讓人意猶未盡!
照片由 #艾利鼻子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