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的奇幻漂流》故事雛形來自導演2012年在學校拍攝的短片《AQUA》,講述一隻貓克服對水的恐懼,本片則延續了貓咪怕水的設定,「克服恐懼」成了相同的命題,黑貓第一次落水,卻游不回逐漸遠去的船,牠漸漸失去力氣而沈入海底,幸有鯨魚浮出水面救了牠一命,當觀眾見到黑貓躍入水中自在捕魚時,那一刻也顯得加倍動人,貓咪甚至補了不只自己份量的魚,要分給船上的動物享用。導演其實對貓咪特別有共鳴,認為自己獨立的個性與思考方式貼近於貓,片中黑貓必須克服的另一個恐懼,就是像其他動物敞開心房,因此狗群與拉布拉多的出現有其必要性,狗狗們都是受到導演的愛犬們所啟發,讓積極正向的忠犬狗狗給予貓咪改變的機會。導演提到他從第一部長片獨自工作到這次與大型團隊合作,與片中主角黑貓的經歷相同,從孤身一「貓」到各式動物登船成為一份子。蛇鷲是威嚴的船長,是貓咪所景仰崇拜的對象,這隻巨鳥還為了伸張正義、為了保護黑貓而離開同類,至於狐猴則是貪玩而時常失控的船員,但在關鍵時刻總能借助收集到的小工具幫到大家,水豚則是動物之間爭執的調停者,正如大家對水豚這種動物的刻板印象,牠對每種動物包含掠食者都很友善,導演說選擇貓咪或狗狗的千古難題之下,他更願意成為水豚,能夠隨時放鬆倒下、享受生命。
拉脫維亞導演不只奪下了金球獎最佳動畫片,更獲得奧斯卡不只動畫長片的提名,《喵的奇幻漂流》更是最佳國際影片最終五強之一,全片沒有任何對話,也讓這部來自拉脫維亞的作品能夠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導演原先就設定好純動物沒有對話,因此才不加入任何人類角色,而是在四周環境留下人類生活過的足跡作為觀眾推敲的線索,但是卻沒有現代建築、摩天大樓或是3C產品,大家可能以為設定在古老的過去,但導演並不侷限在任一個時間點,他認為這也有可能發生在未來。「音效與配樂」因此成了本片帶動情緒張力的重要元素,有意思的是導演的創作方式是寫曲和編劇同時進行,有時他得靠著播放寫完的歌曲來決定角色們的下一步,而另一位作曲家 Rihards Zalupe的加入則為他的音樂賦予深度與廣度 ,透過打擊樂來呈現出純真與玩心,在磅礴與寧靜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有時甚至「無聲」勝過「有聲」。更不可思義的是《喵的奇幻漂流》這部獲獎無數的作品,竟是使用網路上的免費軟體Blender進行製作,這無疑成了小型獨立電影的奇蹟。
片中有個至關重要的場景定調了本片的奇幻色彩,也就是高山懸崖邊蛇鷲與黑貓被吸進了酷似黑洞的物質裡,這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卻不像「海洋」帶給牠們恐懼,事實上,黑貓總是爬上高處代表了「逃避問題」的心理,登上屋頂就能避開淹上來的洪水;爬上桅杆則要等待其他動物們的爭執結束。因此當黑貓隨著蛇鷲爬上高山,他們都想擺脫現實,想要迷失在那片星空般的虛無當中,蛇鷲不願黑貓像自己一樣背棄同伴們的歸屬,因此讓黑貓落回了地面,要牠勇敢直面問題,找尋回到船上的方法,幫助其他動物們度過難關,兩隻生物也在此處分道揚鑣,如此魔幻的情節卻有著如此深刻的寓意,觀眾更能寄託於這群動物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近年以動物為主角的三部優秀動畫長片,《再見機器人》將動物「人形化」講述人類有所共鳴,一段錯過的感情,《荒野機器人》則將動物「擬人化」,讓牠們發出人類的聲音,來談母親之於子女的親情之愛,相形之下,《喵的奇幻漂流》並無這些「擬人」的設定,而是更貼近動物原始的生存方式,歸功於電影製作初期走訪動物園進行研究,以及養寵物有的細膩觀察,掌握住這群動物個體行為的精髓,相當逼真傳神唯妙唯肖。《喵的奇幻漂流》更是一場偉大壯闊的冒險,以如此流暢的跟拍攝影,讓觀眾如同置身在流動的水中,這種沈浸式體驗讓我感到驚嘆,而這群動物望著水灘的倒影,其實水灘就是狐猴手中破掉鏡子的延續,牠們在水灘前找回彼此而重圓。這部作品更是宗教聖經裡的大洪水寓言,打造一艘前所未見無人的諾亞方舟。最讓我動容的在於片尾片段,當一直跟著牠們的鯨魚再次躍出水面,也意味著第二次的洪水再度來襲,卻讓擱淺在陸地的鯨魚得以回到水中,鯨魚就此重生。這意味著「洪水」注定會來到這個世界,無論以何種形式,可能是災害也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發生在生活中,我們跟動物一樣必須得經歷這場「漂流」。最後要說的是,在哈拉影城觀看親子特映場還真有一股股魔力,能跟著孩子們在笑聲與驚呼聲看完電影,即使結尾感到無比哀傷,體驗過這趟旅程的我也感到更加幸福了。
🎶延伸聽歌: #家家 《#漂流 》
🦮我在 #哈拉影城 觀看
#flow #flowmovie #gintszilbalodis #喵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