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我,被壓力擊垮。
我不再知道自己為什麼打球,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要再堅持。
我以為,只要逃離,就能找回自由。
18 歲,高三最後一年,我選擇逃離。
離開熟悉的環境,我選擇了到美國讀大學。
我以為,換了地方,壓力就會消失。
但事實是:壓力,從來不會真的消失。
來到美國,壓力真的不見了嗎?
大學第一場比賽,我站在球場上,發現自己還是會怕輸球。
害怕讓教練失望,害怕讓隊友失望。
只要比賽開始,腦袋裡就充滿了聲音:
「你不能輸。」
「你為什麼這麼簡單的球都會失誤?」
我到底該怎麼辦?
既然壓力無法消失,我該如何面對?
我遇到了一個願意傾聽的教練
幸運的事,在美國,我遇到了一個願意真正聽我說話的教練。
他是第一個,在我輸球後,沒有責怪、沒有不耐煩的人。
那一天,他只對我說:
「Hey, listen to me. You played AMAZING tennis, You don't need to win every single match. You need to start enjoying this sport.」
享受網球?
對那時候的我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的事。
我問教練:「我做不到,可不可以不要讓我比賽?」
我以為,接下來的會是責備。
但他什麼都沒說,只是靜靜的陪著我。
第一次,我真正感受到「享受比賽」
真正做到「單純享受比賽」,比想像中困難一百倍。
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出改變的事。
在經過幾十場後的某一場比賽下場後,我哭了。
但不是因為壓力,而是一種久違的釋放感。
我好像終於在比賽中,不再害怕輸球,
開始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教練拍拍我的肩:
「Good job, I'm proud of you.」
我愣住了,這是我第一次在輸球後,被稱讚。
這一場比賽,我沒有贏,
但卻是我第一次真正為了自己而打。
學會與壓力共存
我以為,離開台灣,壓力就會消失。
但事實上,
壓力,從來不會消失,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以前的我,一直想擺脫壓力,
但後來的我,學會與壓力共存。
我不再用輸贏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我學會允許自己犯錯,也允許自己輸球。
因為輸贏,從來不是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
運動場上的壓力,就像人生一樣:
它不會消失,但你可以變強。
現在的我,不再為了別人的期待打球,而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