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每次授課內容與音樂毫無關連,但我始終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該有音樂來為環境與心情定調,所以需要有音樂來為每一天的課程內容醞釀、烘托出適切的氛圍。
甚至,在細節的考量上,這音樂的選擇,還得根據當天上課的時間和天氣而決定。
例如,每個學年的下學期,適逢冬季。淡水的週五早上 (是真的,特別是週五。),八點鐘的大二英文課,十之八九遇到世界末日般的極度濕冷暗沉陰雨天(就像今晨!)
我就會急著構思上課前的情緒,要如何以音樂來緩解調和那緊縮蕭瑟的感覺。讓自己與學生可以在進入教室後,完全脫離在趕赴校園的途中,浸漬於無邊晦氣中的爛濕心情。
同一天下午,另外一堂工學院的英文課。因為是工學院的同學,氣質完全迥異於上午的外語學院,加上又已經是午飯過後的下午時分,因此需要的音樂完全不同…
而且,每週五下午課結束後,並沒有其他課程繼續使用這教室。所以學生離去後,我都會獨自留在空蕩蕩的幽暗教室裡,播放著這陣子正在迷戀的音樂,並且讓樂聲從教室裡的揚聲器流瀉而出,填滿整個空間。
讓獨處的某個公共空間充滿音樂的感覺,和自己在家中或私密空間聽音樂的感受很不同。就好像用音樂,就可以把教室延續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而將教書的工作盡可能的自我生活化,也是目前唯一僅剩的快意求存之道了。
以我長年來的仔細近身觀察,如此的安排鋪墊課堂學習的身心環境,並沒有收到任何傳說中形容的「春風化雨」之效。所有的努力都只對我自己「有效」。我是在做給自己爽的。因為若不如此,這種日子要何以為繼?
周遭環境再怎麼漠然,我們都要設法在上課時感動自己;
這已經是我們最後僅剩的了。
我常對受挫不已的年輕同事這麼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