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故事是為了逗人開心,
有些故事是為了教人道理,
而有些故事,則像是一扇窗,
推開它,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風景。
艾德・維爾 的《這就是藝術家》便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不是一本五分鐘學畫畫的書,
也不是一本傳授藝術知識的書,
甚至它沒有半點說教的意味,
但卻能讓人翻開的瞬間,
就想伸手拿起畫筆,開始創作——
無論是孩子,還是已經很久沒畫畫的我跟你。
什麼是藝術家?藝術到底是什麼?
這本書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
但當你讀完後,
你會發現——答案早已了然於心。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封面設計是一場視覺的邀請,
甚至可以說,
它已經是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
我們看到一隻小恐龍,手持畫筆,
站在畫布前,背景是一大片溫暖的黃色,
像陽光,也像即將被創作填滿的畫紙。
書名以俏皮的筆觸呈現,帶著隨興的筆觸感,
彷彿是在告訴讀者:「這本書裡沒有框架,
沒有標準,只有創作的自由。」
這樣的封面設計,已經為全書定下基調,
這是一本關於自由、
關於創造力、關於勇敢探索的書。
🎨艾德・維爾的畫風簡潔有力,
看似簡單的筆觸,
卻藏著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
他的用色大膽明亮,
主要以黃色、藍色、粉色為基調,
與黑色的線條形成強烈對比,
既有兒童畫的直率,
也帶著大師級的構圖智慧。
這本書的一個重要設計巧思,
是它的「手工感」。
艾德・維爾並沒有使用平整的色塊,
而是讓顏料的筆觸清晰可見,
甚至有時能看到「顏料沾到邊緣」的痕跡,
這種不刻意修飾的方式,
讓整本書就像是一本「正在進行中的畫冊,
而不是一本被完美編排的圖畫書。
這樣的設計增強了故事的臨場感,
也傳遞了一個無聲的訊息:
「創作不是要完美,而是要實際去做。」
🎨故事從一個簡單的起點開始,
一隻愛畫畫的小恐龍,相信世界充滿奇蹟,
而她的使命,就是用畫筆展現這些奇蹟。
🎨書中有一幕,小恐龍在牆上作畫,
結果不小心「畫出界線外」。
這句話以放射狀的字體強調,
彷彿是一場小小的爆炸。
這一瞬間,她的表情從自信轉為驚恐,
像是在害怕犯錯,害怕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我們的社會習慣於劃定界線,
規範哪些行為是「正確」的,
哪些是不被接受的。
然而,藝術正是挑戰這些界線的最佳方式。
當這位藝術家畫出界線外,
牠的世界才真正開始變得有趣,
也才真正觸動了觀眾的目光。
這個轉折與作者過去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像我這樣的一隻獅子》
的李歐納想用詩歌表達自己,
而不是靠吼叫來證明自己是一隻獅子;
《大大先生》則用音樂來跨越孤獨,
找到真正的連結。
但不同的是,這一次,
不是一個關於個性與社會標準的衝突,
而是一場個體與創作本身的對話。
🎨小恐龍的世界裡沒有評價,沒有成績,
只有畫筆和畫布——
這是一個最純粹的創作狀態。
但隨著故事推進,她開始面對創作中的挑戰,
這些挑戰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她自己——
當她「畫出線外」時,她該怎麼辦?
這個時刻,是整本書最重要的轉折點,
也是這本書最想傳遞的訊息:
「所謂的錯誤,真的算是錯誤嗎?」
這一點,作者用畫面解答,
那條「出界的線」沒有被擦掉,
沒有被否定,反而成為了新的創作元素。
🎨如果我們把艾德‧維爾的作品放在一起看,
會發現一條明顯的主題線索——
那就是「我是誰?」與「我可以是誰?」。
在《這就是藝術家!》中,
這個問題再次被拋出,只是這次,
它的形式不再是動物的身份,
而是創作的身份。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
幾乎每個人都喜歡畫畫、塗鴉、創作,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
許多人逐漸失去了這種自信,
開始覺得「自己不擅長畫畫」,
或是「藝術應該有一種標準」。
這個故事讓我們理解——
藝術從來不是關於「對與錯」,
而是關於「表達」。
🎨正如艾德‧維爾在訪談中提到:
「所有孩子都是藝術家,
只有當他們不再相信自己是藝術家時,
他們才會停止創作。」
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藝術的本質從來不在於技巧的高低,
而是在於「相信自己有表達的權利」。
這本書以簡單卻深刻的方式,
向孩子們(也向大人們)傳達這個訊息——
你可以畫出自己的世界,
而不必在意那些界線是否被打破
🎨所以,如果曾經畫畫,
卻因為害怕犯錯而放下畫筆;
如果曾經熱愛創作,
卻因為外界的眼光而懷疑自己;
如果曾經認為,
自己沒有資格成為「藝術家」——
請翻開這本書。
藝術的本質,從來不是關於畫得好不好,
而是——你,是否願意開始畫。
《這就是藝術家!》
作者|艾德・維爾(Ed Vere)
譯者|海狗房東
出版|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