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爲台藝時期國樂系和舞蹈系都是表演藝術學院,還要經過”創意舞劇“的大一訓練所以就真的好喜歡這種飄逸浪漫、婉約柔美的風格。古典舞注重「圓」的概念,講求動作的連貫性與韻律感,強調身體的柔韌性與協調性。舞者的每一個動作,包括手勢、步法和眼神,都富有象徵意義。例如,舞蹈中的「拋、轉、翻、騰」等技巧源於武術與戲曲,既展現了力量之美,也傳遞了故事的張力。表情和手勢在古典舞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舞者通過精緻的面部表情和細膩的手部動作,能將情感具體化,讓觀眾感受到舞蹈的內在故事和深層文化意涵。其實現在很多融合現代舞的改編, 作為一個雲門舞集的忠實粉絲,大概爬文從現場演出到研究瑪莎葛蘭姆,作為當代劇場的基本知識。
很喜歡跳舞,從小就是,但不愛制式化的學習,芭蕾的訓練小時候沒繼續了受不了西方文化中強調技巧與肌肉的反覆磨練與精準,而東方舞著重個人的神態意蘊,對文學、詞、韻身段的掌握不同,所以還是比較喜歡古典舞。 大學的時候一開始去國標社當副社長但我一直沒有超熱衷哈哈,有一段時期超喜歡Shakira學了兩年Fusion Bellydance, 還申請去了UCLA Worlds Arts of Culture Performance的暑修課程,修了拉丁Salsa, Hip Hop 兩門舞蹈,在美國畢業後工作時期也找過埃及肚皮舞老師學過中東音樂,就為了想要理解世界音樂的肢體語彙與文化。
但大學時其實是因為音響學這門課,看了楊麗萍的孔雀舞與她的孔雀舞的故事由來,
才知道原來有一種舞蹈這麼有靈氣。我後來查文發現了系列作品<雲南印象>舞劇,
才知道原來可以產生原生態的舞劇,包含著敬畏、充滿著大自然的無形與有形生命感的作品,流淌著月光與胡蘆絲、是傣族姑娘美麗的身形的三道彎,魚尾裙的踏步與扭法,手型等,當多去觀察就會發現手勢與肢體除了與地域文化源頭的影響、雲南舞也泰國潑水節、印度婆羅門舞等重視手形的運用等,西雙版納地區的色彩。我就思考,如果原住民的風格、客家山歌的衣著和舞劇的編配,如果用原生態舞劇的想法去製作,應該會得到很好的創發?
中國古典舞的歷史可追溯至幾千年前,最早的舞蹈與原始宗教儀式密切相關,例如「禮樂舞」,是古代朝廷用來祭祀天地或祈福的舞蹈。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舞蹈逐漸演變為宮廷舞蹈、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體系。在漢唐時期,舞蹈藝術達到了鼎盛,尤其是唐代宮廷舞蹈,融合了中亞、印度、波斯等地的文化,展現了盛唐的繁榮與開放。宋元時期,舞蹈與戲劇結合,發展出了京劇、崑曲等戲曲舞蹈。到了現代,中國古典舞在保留傳統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編舞技巧,成為了舞蹈藝術的重要分支。
對於初學者來說,學習古典舞需要掌握一些核心訣竅:
唐宮舞起源於唐朝宮廷,展現了盛唐時期的文化氣息。
特色:
京劇舞蹈結合了戲曲與武術,通過手勢、眼神、身法來塑造角色。
特色: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中國古老的戲曲之一。
特色:
武舞源於中國武術與古典舞的結合,表現剛柔並濟的美感。
特色:
扇舞運用折扇作為道具,通過開合、旋轉展現靈動之美。
特色:
藏族舞蹈展現高原民族的豪邁與虔誠。
特色:
維吾爾族舞蹈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與旋轉技巧。
特色:
苗族舞蹈以銀飾與獨特的服裝聞名。
特色:
侗族舞蹈與歌唱相結合,展現民族特色。
特色:
中國朝鮮族的舞蹈優雅輕盈,富有韻律美感。
特色:
好了,看了這些其實都可以作為靈感的來源,原來光古典舞就可以運用素材產生各種混搭的風格,繼續開心的玩舞蹈吧~其實最近還有在弄音樂劇,前陣子還為了這個研究了一下百老匯風格和New Jazz, Lerical Dance這種高跟鞋爵士舞的“芝加哥“
音樂劇的西式劇場風格。之後再慢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