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26歲結婚,規劃得很好,
想在30歲前生完兩胎,這樣事業也不會被拖太久但很快,我發現事情沒我想得這麼簡單。
📆 半年過去了,還是沒懷上…
我開始每天打開 App 算排卵日、吃保健食品
量基礎體溫、買排卵試紙,還加入了不少備孕群組——
我用盡了理性的方法,但肚子依舊平坦,月經依舊準時來
我心裡有個聲音開始出現:「我是不是不孕了?」
🌸 科學之外,我也去求神
雖然知道「求醫才是正解」,
但備孕久了,心情真的會煩躁、挫折、抓狂
我去了北港朝天宮,向祝生娘娘求花,拿到了一朵白花
那一刻,我真的哭了,覺得好像有什麼力量在支持我
剛好公司健檢,我想:那就趁這個機會,查得更清楚一點吧
🩺 健檢報告說「內膜偏厚」,這代表什麼?
📚 小科普時間:
子宮內膜的厚度會隨月經週期變化,就像鋪床:
- 排卵前(第1~14天):薄薄的棉被(約5–7mm)
- 排卵後(第15~28天):開始變厚,準備「迎客」(約10–16mm)
- 月經前:若未著床,就會「把棉被撤掉」——也就是經血排出
🔬 而我呢?
我的「棉被」不僅沒撤好,還有點變形
超音波顯示內膜厚度高達 18–19mm,
這在醫學上就算是「偏厚」,可能會干擾受精卵著床
👩⚕️ 幸運地遇到一位不孕專長的女醫師
我鼓起勇氣告訴醫師:「我真的很想生小孩,試了快一年都沒有…能不能幫我看看?」
醫師看了看超音波說:
「內膜確實厚,但沒有明顯瘜肉,也不像多囊…
不過,妳願意的話,我可以幫妳安排子宮鏡檢查,看看有沒有問題。」
🧪 子宮鏡檢查,幫我找到關鍵原因
檢查完後回診,醫師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不會忘的話:
「妳的內膜上,長滿了一顆顆微小的瘜肉,
看起來就像天然避孕器,剛好都卡在著床的位置上。」
這些瘜肉太小,超音波完全看不出來。
卻恰恰擋住了我和小生命的相遇
她說如果手術後內膜恢復良好,就可以再自然嘗試看看。
🍐 我幫還沒來的小孩取了名字,叫「梨子」
因為台語唸起來像「你來喔~你來喔~」
那時,我心裡默默說了一句話:
「我在等你喔,梨子。」
結果,那個月,我就真的懷孕了。
💬 想跟每一位努力中的妳說: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夠努力,
只是問題,藏得太深,或不在我們預期的地方。
如果妳有:
- 經期量大、經痛、內膜偏厚
- 排卵正常卻遲遲沒懷孕
或是, - 每次都覺得身體「哪裡怪怪的」,卻被說「正常啊」
那麼,妳可以考慮子宮鏡檢查,這不是終點,而是幫妳更了解自己的一步
🌈 成為媽媽的這條路,不只是懷孕而已
這段歷程,讓我看見科學的力量,也感受到心靈的陪伴。
不是只有「成不成功」,還有「看見自己」這件事。
希望妳也能找到那位願意相信妳、傾聽妳的醫師,
還有妳的「梨子」,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