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我會分享三個主題:深度體驗水族館(大鯢、企鵝八點檔關係圖)、重新定義觀光價值(隨便看看也很賺),以及街頭日常觀察的啟示。
透過這些視角,或許能幫助你重新思考:旅行,到底值不值得?
上上週沒有發文,是因為我去日本京都自由行了。
沒有旅行社、坐久車、趕行程,沒有廉航,沒有血拚,七天共花費四萬臺幣。
因為某些私人經驗,我開始思考:
這些錢,花下去到底值不值得?我有沒有必要這樣「揮霍」?
回答是:
只要搞清楚過程中享受的點,就是值得。

不知名天井。自行拍攝
但這個「值得」,是在我準備好不同以往的心境後,才真正體會到的。
其實,「賺回本」的關鍵,不在於我付多少入場費、去哪個景點,而在於 —— 用什麼視角看待。
是看到名為「景點」的表象,還是蘊含在細節中的美好、呈現的初衷,以及內心想法、情緒?
▋ 把京都水族館逛回本
京都水族館門票要價 2,400 円,不算貴,但也不便宜。
原本我只想排個海洋生物行程當放鬆,看介紹說參觀約一小時,就輕鬆前往了。
沒想到,體驗快樂是快樂,但總時長足足翻了四倍 —— 將近五小時!

京都水族館。自行拍攝
▎ 超萌大鯢和鮭魚保育
一進門,我就撞見了素未謀面的「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 先是骨骼標本,然後是長達 1.5 公尺、約有十隻疊羅漢的本體們。
那畫面,簡直和看到 AI 誇大六角恐龍一樣震撼 —— 只不過,這是活生生的日本國寶兼活化石。
看著牠們石頭般斑駁的身軀層層相疊,在水槽角落依偎,時而發出啵啵聲換氣,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激動。
對我來說,曾經只存在於電玩的生物出現在眼前,是件多麼珍貴且值得感激的事。

大鯢疊羅漢。自行拍攝
牆上詳細介紹了日本大鯢的構造、習性和生存威脅,還有與外來種「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雜交而面臨的基因延續困境。
展區還記錄著館中個體的體型成長,並鼓勵民眾尋找斑點特殊的其中幾隻,就像個大家庭般溫馨又可愛。

日本大鯢的型態介紹。自行拍攝
再往前走幾步,可以看到四種鮭魚料理的比較 ⋯⋯ 嗯?料理?
沒錯,展示台上放著四盤鮭魚壽司,還附上飼育員的試吃心得。

水族館裡竟然放鮭魚壽司 ⋯⋯。自行拍攝
這景象在水族館裡看起來有點「地獄」,但其實是在介紹四種食用鮭魚的特徵、分布和常見誤解。
一旁附有鮭魚數量趨勢圖,顯示了保育的急迫性。好在水族館舉辦放流活動,讓參觀者有機會參與魚苗養成,這對生態認識是個很棒的嘗試。
同時,館方也揭示與政府合作的保育計畫,一張張調查、教育照片,其用心令人敬佩。
我想,這不只能引起大眾對大鯢、鮭魚保育的重視和肯定,也讓研究過程透明化、提升親和力,自然而然把關懷根植於大小朋友心中。
或許,臺灣的展覽館也能借鏡這種做法,在增加趣味同時,更呈現出幕後研究者和保育人員的寶貴心血。
▎ 讓人一再回訪的親切感
看完這些細緻無比的生態展示後,水族館還有更多暖心的小驚喜。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企鵝和飼育員的超複雜關係圖 —— 工作人員與多達四十隻企鵝之間的「恩愛情仇」—— 出軌、再婚、敵視和友好,甚至有四對「三角戀」,簡直比八點檔還複雜!
我有幸看到一名員工蹲下來,摸摸內向企鵝的頭,像在安撫孩子,心都快融化了。

企鵝八點檔關係圖,右上角還可以掃 QR 扣看英文版!自行拍攝
水母區的解說牌,也同樣溫暖。
雖然規模不如企鵝關係圖,但也展示飼養員們最愛的物種 —— 有的是美麗耀眼的偶像(黃金水母,Chrysaora plocamia),有的則是可愛小公主(砲彈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
而且,從迷你水螅體到成熟大水母,全都清楚呈現在「水母實驗室」,讓人可以近距離觀察飼育員如何細心照護,非常有趣。
更令人驚喜的,是海豹、海狗的成員介紹。
它們由京都藝術大學學生手工繪製,每張肖像都配上關係簡介,彷彿在讀一本充滿愛的相簿。
我想:如果這些學生們未來和朋友、伴侶或家人來玩,能向他們展示作品的感覺,想必是驕傲、滿足的吧。

斑點海豹的成員介紹,右下角寫著作者名。自行拍攝
這些設計,讓我明白了為什麼京都水族館要推出「水族館護照」—— 只要加價 1.2 倍入場費,就能整年逛到飽。
因為回訪就像交朋友,一次相遇是驚喜,兩次是熟悉 ⋯⋯,一去再去,才能深入了解每個生命的故事,與牠們產生感情。
這份用心,正是讓遊客從走馬看花,漸漸過渡到留連忘返的溫柔邀請。
▎ 體驗,不只是主打商品

砲彈水母。自行拍攝
驚覺參觀時數後,我忽然發現:自己欣賞的不只是「水族」,而是這個「水族館」本身。
對一切抱持好奇和欣賞,不管「該看什麼」;想走就走,想坐就坐下來。
懶洋洋看著海豹曬太陽、企鵝鳴叫談天孵蛋排泄,還能一窺海豚在表演結束後討食、沖水的撒嬌及員工閒聊。
除了生物,我也觀察到館內動線配置、擺設動機、員工心意,更注意到遊客童心未泯的笑容、專注眼神、驚嘆的表情。休息區的孩子邊興奮討論,邊享用動物造型餐點,畫面好不可愛。
雖然獨自參觀,但我也感染了周遭情緒,跟著歡快起來。
2,400 円門票,換來的不僅僅是拍照、錄影和紀念品,我還帶走了細緻的觀察回憶,和放慢腳步、用心體會的契機。
也許,這就是我能把區區兩層樓展場,逛上五小時的原因吧。
▋ 看見景點的特殊價值
與水族館體驗類似,我在京都旅遊中最經典的古蹟走訪,也看到了特殊價值。

清水寺的百體地藏尊。自行拍攝
▎ 地圖外的路線
第二次到訪清水寺,我看到來自不同國家、或獨旅或群聚的觀光客,有些四處拍照,有些收集紀念品,也有些像我一樣四處亂逛,沉溺於微不足道的小路、建築背後、結冰池塘和路過的貓咪。
我走了上次礙於時程而無緣探索的小徑,還衝著告示牌的反向,鑽進手植櫻花林,繞了好一大圈到山丘另一頭的清閑寺。
雖然我最後因腳痛而沒有爬上樓梯造訪,但途中看到啄木鳥、真菌和專屬於林道的優閒氛圍,還經過因太多觀光客借廁所而收費開放的民家,這些在我眼中都相當有趣。
而且,它們是付錢都不見得能享受到的。必須抱持隨緣、隨興的心態,看到什麼就欣賞什麼,才能把步行當作「過程」和「旅行本身」,而不是視為中斷或偏離主旨的旅遊手段。

清水寺結冰的湖面。自行拍攝
清水寺門票 500 円,而另一個我同樣沉溺於花花草草的景點 —— 鳳凰堂平等院,則開價 700 円。
但,我有幸能享受那些不同於平常遊客的路線、視角,看到商業觀光以外的環境細節,在嘈雜人流之間仍然銘記清水寺那大缽嗡嗡不止、令人內心平靜的聲響。
這些體驗,早已經勝過門票和寺院本體的價值。
▎ 「奇怪」的價值發現
我常被說:
你出去玩,會看的點很奇怪。
的確 —— 我會花很多時間看路邊的花盆、樹的身分證和「禦寒圍巾(菰巻き)」、結冰的水池,反而對紀念品、拍照和許願沒那麼高昂的興致。
但我認為,
「旅遊」就像去高級餐廳,得準備好「享受一切」的心態。
一份餐點動輒數百、上千,其實貴的不只是食材費、服務費,還有裝潢、氣氛、風景和舒適度。飽餐一頓後多看兩眼不花錢,反而把餐費都賺回來。
同理,觀光如果只看建築本體可能會覺得無聊、很虧,但若能靜下心來享受,就會發現也沒什麼不好的。
所以,當我特地出國、買門票,朝聖價值不菲的古蹟時,心裡早已認定:
我付錢買的不只是參觀權,還能享受其中信仰、氛圍、步調和一切細節 —— 無論大小和關聯性,不管觀光客和業者們有沒有視它們為「景點」的一部分。

鳳凰堂園區內的植物。自行拍攝
▋ 生活中的秩序
而這種「觀察細節」的精神,我在七天的生活中也不曾放過 —— 既然已經花錢來到這地方,那麼,我就沒理由不肆無忌憚地體驗一切。
除了隨處可見的胖鴿子、肥烏鴉、麻雀,甚至老鷹,有趣的建築設計,我還注意到許多日本環境與臺灣不同的地方。

路邊的整齊(?)鴿子。自行拍攝
▎ 乾淨的交通環境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
臺灣,是行人地獄。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這就是我在京都市區周圍,深刻體會到的一點。
在這裡,我很少看到機車,頂多用來送貨、送餐,當然更不會成排堵住人行道;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腳踏車。
隨意兜風?騎腳踏車;買菜?騎腳踏車。
那上班趕時間呢?
還是一樣,騎腳踏車。
通勤時間,不少著西裝、提公事包的體面上班族,自然地雙腳一跨,騎著飛輪揚長而去。等到放學、下班時段,也能見到成群的學生和成年人騎著腳踏車四處閒晃,或準備回家。
而且,日本的駕駛 —— 尤其「靠車吃飯」的計程車司機 —— 在路口常減速到零,確認無人車後才繼續開,無論路多小都是。
我聽說日本駕照門檻高,只要違規就動輒撤照,所以人人戒慎恐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臺灣人認為在日本走路非常安全。
而這種公共秩序的差異,也體現在維護市容和共同生活品質上。
▎ 追求和諧、共好共榮
當時正值日本選舉的宣傳期,走在路上,時能看到候選人海報。
最大只有 A2 尺寸,規規矩矩貼在牆上,和反詐騙、交通安全標語差不多大,融入背景毫不突兀。
雖然和臺灣的選舉廣告一樣,有人名、政黨名、大頭照,但還多了具體政見、宣傳活動時間、社群帳號,像是:教育無償化、街頭演說會的時間,似乎比「懇請支持」更有說服力和參考性。
我想起臺灣街頭,那些比樓高的帆布廣告、顯眼色彩、或拱手或抱胸的誠懇姿態,真的有助於選民理解他們的實際政見嗎?
還是只讓支持的人更擁戴、反對的人更厭惡呢?
▎ 永續的環境
另一方面,因應「2025 年大阪世界博覽會(EXPO 2025)」,在市區和交通樞紐可以見到許多施工中或新建、改裝的設施。
而且,京阪各地開始出現很多「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象徵、標語和相應措施,在車站、櫥窗甚至免洗筷筒上,處處都在推廣永續理念。

SDGs 推廣用的免洗筷筒。自行拍攝
日本市售的飲料、牛奶紙盒,都附上清晰的拆解說明和貼心設計,確保消費者能輕易整理、回收。
我偶然經過垃圾集中區時,看到一整大袋完全透明、沒有瓶蓋和液體殘留的寶特瓶,如此「完美」的垃圾,真令人愉悅不已。
雖然我原本就會有意識地分解日常垃圾,但這次發現,讓我更加注意落實回收分類,也認真思考那些永續標語的價值。

令人身心舒適的垃圾。自行拍攝
走在街頭,觀察所有不同往常的事物,我不只是為了從景點過渡到景點,更是在吸收屬於另一種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啟示。
▋ 總結: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知道是不是出於某種反叛心理,我在遊玩時,常會「不領情」地只看一眼本體,思緒很快飄到其他細節上。
在水族館,我看到經營者力求生態保育、加強民眾感情連結的用心;
在清水寺,我享受了漫無目的,只專注於周圍環境和氣氛的朝聖;
每一條街道上,我在在體會日本社會互相著想、禮讓與共築理想生活的共同信念。
旅程中,因為種種意外和人為失誤,原先安排的行程完全趕不上變化。
但我捫心自問,其實心裡一點煩躁或失落都沒有。
「旅行」不僅是具體的景點,其實每一步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段路程,都可以是珍貴的「目的地」。
完全沒有目的也罷,只對隨緣遇見的一切懷抱好奇和喜悅,這樣心境放鬆、拋卻時間表的旅行,同樣能換來珍貴無比的經驗。
而經驗留在心中,每一分花費都將成為涵養內心的資源,更為自己打造能徹底放鬆的時空。
這些之於七天四萬的旅費,無疑是值得的。
▎ 後記
能看見不同事物就是好玩。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和思考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每週至少一更。期待與你在任一個隨機主題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