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創造的假生物、假物種影音在社群流竄,相當引人誤會。本文將分享:
- AI 虛構生物類型
- 三個案例 —— 長角海牛、火蠑螈貓、巨型六角恐龍
- 查證管道
- 防範方法,讓你用快速、專業、可靠的方式,辨認這些虛構資訊。
▋ :大標題,可點目錄跳轉
→ :小標題,可點目錄跳轉
⚠️【注意】本文所有 AI 生物圖像,皆為說明案例用途,切勿當真。
你看過「Félis Salamandra」(蠑螈貓)嗎?
沒看過?很正常。
因為這是 AI 創造的假物種。
2024 年 12 月,臉書某貓咪主題粉絲專頁,發布了這則貼文(原文疑似已刪除):
附圖幾隻形似貓科的動物,黑中帶黃的鮮豔毛色,襯以森林背景,的確像是潛伏於叢林的神祕貓種。
我從網友那裡看到這則分享時,心想:
好帥!我居然沒看過,得趕快分享給其他朋友!
就在此時,我點開留言區 ——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顏色這麼鮮豔,在叢林裡早就被發現了。
兩張圖眼睛顏色根本不同,這就 AI 啊!
的確,貼文中兩張圖片特徵不盡相同 —— 圖一輪廓更像家貓,而圖二則像小豹。
耳朵不同、眼睛不同、毛色不同,加上不真實的奇特平滑感,我不免起了疑心。
進一步查證後,我確認了:
這是 AI 製圖沒錯。
我非常失望。
AI 製圖,就該好好註明是 AI。
光明正大作為娛樂,有何不可?但變成假訊息就不好笑了。
我也開始反思: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應該在轉發前多加思考、查證,而不是看了就信、隨手轉傳。
這讓我意識到,AI 生成的假生物照片似乎越來越多。況且,現在 AI 製圖能力進步神速,恐怕會出現更多虛構的錯誤圖片。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年來,還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新發現物種」,其實是 AI 創作?
▋ 常見的 AI 假生物類型
AI 生圖以假亂真,使得物種特徵混搭更加容易,而製造合成獸、巨大化或縮小化等超現實效果,也是常見主題。
經整理,我發現 AI 虛構生物通常分為三類:
- 型態混合
- 特徵移植
- 尺寸誇大
→ 型態混合:長角海牛
「海牛」,長著一顆「牛的頭」?
這是 2024 年 7 月網路瘋傳的「長角海牛」影片主角。
一隻有著圓潤的身體、鰭足和完整牛頭的生物,在濕滑地面移動,背景是吵雜人聲和詭異的配樂。
但仔細看可以發現,影片有多處動態不自然和變形。
經查證,影片是中國網友「美图创作者」在「快手」以 AI 創作的娛樂作品,後來被多人廣傳,卻沒註明來源的標籤:「快影 AI 灵感迸发创作大赛」,導致誤會。
延伸閱讀:MyGoPen 完整查證報告
→ 特徵移植:火蠑螈貓
這些貓擁有火蠑螈般的艷麗色彩,乍看之下非常吸睛。
但是,正如開頭所說 —— 這也是AI虛構。
圖中,每隻「火蠑螈貓」的顏色、立體輪廓都不一致。特殊的體色也令人懷疑:牠們如何在叢林中生存,而不被獵物或掠食者發現呢?

臉書原文的附件,可以看到因涉及假訊息,多張照片已被遮蔽
它的原始圖片來自粉絲專頁「Kâma Usha Bengal」在臉書發布的愚人節貼文。雖然隔日作者就澄清是玩笑,但被其他媒體轉傳、誤用,衍生出的假訊息,至今仍在流傳。
延伸閱讀:臺灣事實查核平台 完整查證報告
→ 尺寸誇大:巨型六角恐龍
像是六角恐龍(墨西哥鈍口螈)的生物趴在小漁船上,或在沈船旁游泳,和民眾對比,牠們的身體和人一樣粗。
而這些,還是 AI 生成圖。
數一數,每張圖的鰓、爪子數量都不一致,而且民眾衣服字樣模糊,疑為 AI 合成。
已知最早出現的相關貼文,可追溯至 2024 年 7 月,但原始出處依然未知。
延伸閱讀:Yahoo 完整查證報告(英文)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AI 虛構生物雖然吸睛,但往往有破綻。只要用點心思,就可以避免被誤導。
我們可以由外而內,從三個層面判斷 ——
- 生理結構是否合理?
- 影像本身真實、可信嗎?
- 學術承認這個物種嗎?
▋ 三層檢查法
→ 生理結構限制
生物必經過天擇考驗,適者才能生存。
所以,看到奇妙生物時,我們不妨想想:
- 這種構造能活下去嗎?
- 這樣的外表,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 如果牠們真實存在,為什麼現在才被發現?
就像前面所舉的三個例子:
- 「長角海牛」的牛頭阻力大,讓牠在水中寸步難行
- 「火蠑螈貓」顏色鮮豔,讓牠在叢林中無所遁形,無法藏身
- 「巨型六角恐龍」的誇大體型,已超出環境限制
即使牠們確實出現過,也難以存活到被人類發現、紀錄,並廣為流傳,所以真實性存疑。
→ 影像真實性
如同其它 AI 影音,造假生物也有常見破綻 ——
- 不自然形變、扭曲(尤其手腳、條狀物)
- 違反物理特性(水花、重量、速度感等)
- 特徵不連貫
- 解析度低或過度平滑
- 文字、圖案混亂
如果 AI 生成圖像看多了,自然會有種「這是 AI!」的感覺。
如果看照片時出現這種「感覺」,不要懷疑,順手查證一下吧!
→ 資訊查證
看到奇特生物的第一時間,你可以:
- 以圖搜圖
- 複製原文搜尋
看看有沒有相關文章、原始出處。如果已有事實查核報告,就可以最快得知真偽。
如果還無法分辨,就查詢專業生物資料庫:
- 生命名錄(Catalogue of Life):由大量分類學家共同編製,全球性的生物名錄
-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除生物資料外,還提供出現、分布紀錄等
- 維基物種(Wikispecies):可快速查找,但資訊較少且片面
- 臺灣物種名錄(TaiCOL)、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針對臺灣在地物種
這些網站都是資訊完整、操作簡單,可以快速得知你看到的「物種」,是否真實存在。
舉上面的「火蠑螈貓」為例,我在 Catalogue of Life、GBIF、Wikispecies 三個網站實際搜尋,都沒有找到相符結果,可以進一步驗證是假資訊。

在 Catalogue of Life 輸入 felis salamandra 查詢,沒有相符資料

在 GBIF 輸入 felis salamandra 查詢,沒有相符資料

在 Wikispecies 輸入 felis salamandra 查詢,沒有相符資料
▋ 防範與應對
現在,既然知道怎麼辨識 AI 假生物了,接下來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容易誤信它們?
明明AI圖四處流竄,熟悉的人甚至能一眼分辨;為什麼還有一堆人輕易相信這些虛構物種,甚至留言、轉發、廣為流傳?
→ 誤信原因
分享衝動
這些內容往往新奇、怪異,讓人心想:「我看了什麼?」「太酷了,不能只有我看到!」因而隨手轉貼。
但在驚嘆之餘,我們往往忘了先經過思辨。
知識門檻
一般人對生物學認知有限,難以直接判斷合理性。
加上這些「AI 造假物種」,常聲稱「稀有」、「最新發現」,讓我們更容易相信:起初察覺的違和感,只是因為沒看過牠們。
傳播形式
這些訊息通常以貼文、短影音形式出現,基於使用習慣,我們往往先分享再說,所以造成病毒式擴散。
然而,這一類假訊息,會傳播不實生物資訊、誤導正確認知。當捏造資訊入侵各大自然、生態社群,恐怕讓我們離真實的生物越來越遠。
→ 具體應對方法
即時糾正
長期預防
- 提升個人識讀力:對網路訊息抱持懷疑,完全確認前不要盡信
- 建立轉傳前查證的習慣:隨手搜圖、複製原文,不花幾秒就能知道真假
- 累積生物常識:追蹤可靠的生物知識來源,多看、多學、多習慣真實內容
▋ 總結:AI生物應平衡創意和事實
AI的媒體生成技術日新月異,不只帶來令人驚嘆的創意,也衍生許多以假亂真的內容。
它們本身很有趣,但應標示來源和強調「這是虛構」,而非以訛傳訛、魚目混珠。
面對這些「新發現物種」,我們應該:
→ 堅持三層檢查
- 生理結構合理性
- 影像破綻
- 資訊查證
→ 避免誤信陷阱
- 克服分享衝動
- 累積基礎生物知識
- 養成「先查證、後分享」的好習慣
→ 善用防範工具
- 善用圖片搜尋、生物資料庫等查證
- 即時回報、檢舉
- 分享正確資訊
你也遇過類似經驗嗎?你當下有什麼感覺呢?
- 你看過哪些AI假生物?是用什麼方法識破的?
- 當你懷疑一則生物新聞時,第一個會檢查什麼?
- 你有沒有發現過其他檢查AI生物的好方法?
就像開頭的蠑螈貓一樣,AI生成的奇特生物會一再出現。但只要我們保持警覺、習慣查證,就能在發揮創意、享受趣味的同時,也能守護真實自然知識。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查證經驗,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 後記
上週太忙沒更新!啊啊啊!!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和思考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每週至少一更。期待與你在任一個隨機主題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