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在學測祈福後的感思,包含焦慮源探討、學測重要性反思、放鬆方法分享。
歡迎點「目錄」尋找「 ▋ 」和「 → 」符號,直接跳到想讀的段落!
上週五(2024/12/27),學校舉辦了學測祈福活動。
包子和粽子香氣四溢,夾雜一句句「學測加油」,寫祈福卡、發包子粽子、抬青蕉、師長祝福……總之,大家都很熱情,家長送很多東西,毫不冷場。
但是,我心裡只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空虛。
就像電影刻意營造的對比那樣——身旁一片喧囂,主角卻茫然無措。
「考不好,人生也不會完蛋。」全班輪流致詞時,我說:「想想古文人多少終生不第,每個人還不都有自己的路。」
有趣的是,我是最後一位,不知道這樣說有沒有壓軸效果?
一片低聲讚嘆。
這句話究竟能為多少人加油打氣?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也不知道。
不過最大目的,終究是說服我自己。
「成績不是加分項,而是必需品。」
校長說的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底。
學測焦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影響升學──頂校不用想,沒個全科15直接分科。
然後,升學影響出路──少了明星校系帶來的人脈、資源,和學歷的虛榮保障。
而出路又牽動未來──在AI當道、科技迭代的現在,沒有最好的跳板,路會更難走。
但我冷靜想想,這些煩惱是不是太遙遠了?真的有必要對成績偏執嗎?
然後,我突然發現:
如果因為近在眼前的困境,
而犧牲精神、生理狀態,進而阻礙自己的未來生活,
這才是得不償失。
隨著學測迫近,集體焦慮越來越明顯,這時我才發現我不孤單。
班上不時能聽見喪氣話和崩潰叫喊(真的不誇張),開玩笑說想死是日常。偶爾起來環顧四周,同學不是在睡覺就是滿臉衰樣,一片萎靡。
因為身在升學重點班,我常覺得「大家好像都有目標」,電機、醫學一抓一大把,自認迷茫的我,當然焦慮到不行。
但深入瞭解後,我發現,很多人也不知道目標在哪。
我們常討論未來之類,但總是沒結論。因為沒人知道最後會考出什麼東西,會進到哪個學校,又到底有沒有前途。
原來,我們都是電影主角,各自活在看似孤立無援的分鏡裡。
但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更該相互理解、支持,即便做不到,也可以自己救自己。
所以回到原因,學測焦慮不是源自成績和級分,而是對未來的恐懼。
只要掌握這份恐懼,情緒自然迎刃而解。
不過,這段時間,我也不全然只有焦慮。
家人說,「考到哪裡都沒關係」;老師說,「你們都太低估自己」;
期間看兩次醫生,我都被鼓勵過,說撐過去就好了。大家都經歷過。
快一年的憂鬱症,說不定也會在結束後減輕。
為了區區學測一個小門檻,而毀掉自己的精神和生理,才是最可怕的事。
但認清體制還不夠。
既然環境是這樣,與其服從,不如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利用」,增進能力。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如果生活給你檸檬,就做檸檬汁。)
——英文諺語
姑且把複習放旁邊,我趁這段焦慮時期,發想了簡單的自救方法。
例如,設定一小段「自主放假」時間。
沒有任何前置條件,只要關掉手機和電腦、收掉所有書,完全專注在「休息」。這就是當下唯一的工作,也可以當作「學測複習課題」,正式地執行。
閉目養神、伸展、出門散步……,都好,就是不准想「考試」。
一 個 字 都 不 准 想 。
最後衝刺階段,學生往往把自己逼很緊,片刻休息都不給,其實是為大腦帶來浩劫。
資深老師也說:「完全不管外界、專注讀書衝刺,甚至報名全科班或請假自習的孩子,往往表現得不盡理想。」
既自虐,又危害成績,這種事我們都該極力避免。
不是為了形式上的升學,而是為了善待自己的情緒和身體。
寫完這篇文章,我打算立刻「自主放假」一下。等準備好了,再設定目標、穩健完成。
你也可以現在就試試「自主放假」:
讓大腦暫時淨空,心情一定會輕鬆不少。
我們一起加油。
▋ 後記
最近不斷在思考我的沙龍定位、性質比重和寫法等等,暫定在學測前會以輕量心情、新知分享為主,之後會再安排較深入和長期的內容。
寫文章很難!但很好玩!這些想法也是寫了以後自己更容易實踐、記憶,很多思緒稍縱即逝,我希望寫下來能幫到更多人。
▋ 常見 Q&A
▋ 延伸閱讀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理想狀態是週更。期待和你在任一個隨機主題中相遇!
本文於 2025/01/07 獲選為臨時精選,謝謝平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