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傾聽吵架後的人(甲)所產生的心得、收穫,包含經驗分享、做法和感思。
▋ :大標題,可點目錄跳轉
→ :小標題,可點目錄跳轉
💡 :實用建議或小結,幫你畫重點
(事件已改寫、模糊處理)
又來了,熟悉的爭吵聲。
翻舊帳、指責、大聲咆哮——彷彿一齣老套劇本,總是相同的對白、相同的情緒,最後留下相同的失望。
眼看衝突繼續升級,這次,我決定做點不一樣的事。
不是一味勸「冷靜」,或逃避衝突,而是有耐心地「傾聽」。
▋ 營造安全感和環境
首先,我想要分離甲、乙兩人。
絕對別在「乙能聽到的地方」和甲說話——如果他忍不住插嘴「補充」,勢必又要吵一輪。
於是我把甲帶到客廳,然後準備好飲用水、紙筆、衛生紙。
(我發現甲比較習慣用抱怨來表達感受,所以想以紙本紀錄、整理具體的過程。)
這時甲還怒氣未消,臭著臉、繃著身子瞪我,儼然沒興趣好好「解釋」。
但我告訴自己:
這只是次實踐,我只是來「傾聽」而已,沒什麼好退縮的。
這時,我想起在心理學書籍讀過:「面對面」容易引發壓迫感。而且我被輔導的經驗中,對方也是坐側面。
於是我深呼吸一口氣,在甲的側邊坐下。
「我想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事?」
💡 傾聽前的準備
- 空間配置
- 安靜、舒適的角落
- 斜角或併排坐,避免面對面
- 準備物品
- 水(說話容易口渴)
- 紙筆(記錄重點用)
- 衛生紙(情緒激動時用)
- 心理準備
- 我只是傾聽,不要太有壓力
- 保持中立、不批判
▋ 用「理解」取代評論
「嘖,反正就是乙每次都……」
甲罵了幾句,才不耐煩地開始解釋。說到激動處,他的音量不自覺變大:「我跟你說,他就是這樣啦!一天到晚自以為是——」
我靜靜聽著,找到他換氣空檔開口:「我理解,我們繼續說吧。我聽到你說,乙做了這件事,然後你當時是怎麼反應的?」
「反應?當然是再唸一遍啊!我跟乙講好幾次了,他就講不聽……」
「所以,你覺得『乙不聽你的意見』讓你很不高興嗎?」
甲冷笑道:「當然啊!明明我才是對的,乙繼續這樣下去,遲早要出問題。」
我點點頭,用最快速度寫下重點。
如此一來,吵架的表層原因就知道了:
- 甲認為他是對的,乙是錯的
- 甲覺得乙講不聽、自以為是
這些,都是情緒和溝通不良導致的。
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具體衝突點:
- 甲、乙的主張分別是什麼?
- 乙做了什麼事,讓甲覺得他「講不聽」?
- 甲為什麼要求乙改變?
- 乙如果改和不改做法,會怎樣?
我看了一眼甲。
而他笑著看認真思考了 2 秒的我。
「我知道了。那你告訴乙的話,具體來說講了什麼?」我問。
💡 對話、紀錄技巧
- 用「我聽到你說……」引導描述
- 表達理解,不肯定也不反駁
- 維持對話
- 一次一個問題
- 遇到抱怨,溫和地問「然後呢?」回到主題
- 適時歸納確認,避免誤解
- 紀錄分兩欄
- 左邊寫「他覺得……」
- 右邊寫「實際發生……」
▋ 找出真正原因
雖然甲還是很不滿,但到了這裡,他已經願意慢慢說了。
我繼續詢問:
我聽到你說乙「講不聽」,這是指講了什麼?
什麼事讓你覺得乙講不聽?
面對這件事,你有什麼情緒?
你希望乙怎麼做?
「這樣說吧:如果乙因此受傷了,你會有什麼感覺?」
「生氣啊,我說好幾遍『很危險』了,看吧!不聽我的話就是這樣!」
透過這些具體問題,我逐漸整理出甲藏在怒氣下的想法:
- 甲擔心乙的生活
- 甲認為乙的做法不安全
- 因為希望乙好好的,所以才要求乙改變
如此一來,「翻譯」就完成了:
「他就是不聽話」
↓
「我擔心他受傷」
其實,很多爭執都是出於關心和愛,只是用了「對方無法順利接收」的無效表達方式。
這樣抽絲剝繭,不只我這個傾聽者能夠理解,對不常表達情緒的甲來說,也有助於釐清真心話。
💡 提問的順序
- 事實:「發生什麼事?」
- 感受:「當時你怎麼想?」
- 期待:「你希望對方怎麼做?」
▋ 別忘了照顧自己
雖然這件事和我沒有直接關係,但甲的發言和情緒投射,仍讓我感到壓力。
因為這次傾聽很臨時,幾乎是當下的突發奇想,我又累又毫無準備,聽到一半就開始頭暈、心悸。
所以,我提醒自己:
我只是來傾聽,不是要幫他出主意,也沒有義務承接他的情緒。
我有權力隨時中斷會造成負擔的談話。
「需要休息一下嗎?」我問。
「不用啊。我根本不用休息,要講都來不及了。」甲嗤之以鼻。
「好,但我需要休息,我們五分鐘後繼續,好嗎?你可以先喝個水,不然講太多話應該很累。」
最後,甲不情不願地答應了。
休息途中,我站起來伸展筋骨、喝水、上廁所、閉目養神,總之想到能放空、休息的都做了,讓腦中亂糟糟的思緒和聲音安靜下來。
後來,我發現甲的語氣變得和緩一些,也能更有條理地表達想法。
傾聽結束後,我做了一些喜歡的事,心跳和呼吸才逐漸平穩下來。經過梳理,我也切割掉從甲身上感覺到的情緒,不讓對方的負擔壓迫自己。
💡 感覺累了?
- 主動說「我們休息一下」
- 站起來伸展、放空
- 深呼吸,喝口水或上廁所
記住:照顧好「自己」永遠先於傾聽。你不需要當受氣包。
▋ 事後發現
經過漫長的 2 小時,最後結果是:
- 甲的情緒暫時平靜了
- 釐清長年不滿的原因
這是我第一次實踐傾聽,並不如想像中可怕。
雖然耗費2小時,但我實證了某些傾聽技巧確實可行。我還發現:
常生氣、常吵架的人,有時只是希望「被聽見」、「被理解」。
但是,以往經驗沒有告訴他們如何好好表達,所以在情緒籠罩之下,他們很無助、不安。如果有人協助,或許能更清晰陳述想法,也會降低衝突發生率。
我希望這次經驗,可以讓甲更樂意用溝通取代吵架。
之後,甲像是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和乙相安無事了幾天。我不確定這份平靜能維持多久,但我願意相信:在一次次傾聽以後,他可以不再是那個總是「氣炸」的人。
▋ 總結:給想嘗試的人
做個好的傾聽者,其實不難。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你在傾聽的同時,保護自己,也讓對方釐清想法。
遇到親友吵架時,你也可以試著注意以下幾點:
- 信任和安全感
- 獨立空間和側坐能降低對方戒心
- 不打斷、不評判以建立信任
- 記錄釐清
- 區分「事實」和「感受」
- 挖掘問題核心
- 照顧自己
- 短暫休息能促進有效表達
- 避免情緒耗竭
- 釐清傾聽者定位
- 「理解」≠「認同」
- 重點是「傾聽」而非解決
你還有什麼傾聽或應付生氣者的經驗呢?可以留言和我分享喔!
▋ 後記
有些人不安時,會加強攻擊性、試圖用氣勢取勝;怨天尤人的他,也許是陷入了「受害者心態」。
只要發掘箇中原因,看似難搞的爭執,也有可能逐步化解。
▋ 關於「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RS/隨機人類 是個興趣廣泛、好奇且樂於探索和思考的人,文章主題涵蓋自然、科技、個人成長等,每週至少一更。期待和你在任一個隨機主題中相遇!
本文於 2025/1/13 入選即時精選,感謝平台肯定!